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倾其一生去研读,怕也仅仅是知其皮毛。古人曾说过:“术业有专攻”。只要对某一方面留心,都是会有所收获的。近段时间的下乡,不但读到了大量的碑刻,也浏览了诸多姓氏的家谱。
家谱有一定的体例,但真正合乎规矩的家谱,并不是很多。这几年,人们富裕了,寻根问族的也就多了,大多的家族都修了家谱,如果有老谱,世系会更清晰。但老谱中往往有一些知识,现代人看来,又不甚明了。当然这里面的学问很多,不能一一解读。今天我谈谈古人在编修家谱中的用字规则。结合我的认识,并从各方面的资料中查找搜集,整理以下文字,也许在你查看家谱时,有所帮助。
咱先说人的名字吧,古人有名,有字,也有号。《说文》中对“名”是这样解释的:“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因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但父亲给取的名,多为小名。宋以后,尤其明清,以字辈谱命名最盛行。这个谱名,一般父亲都会去求有学问的人,按字辈给孩子起名。或前,或后,同辈人用同一个字。
但古代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只能呼其字,而不叫其名,这也是一种避讳,直呼其名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呼字主要用于同辈人,而长辈对晚辈,可直呼其名。这些都是针对男人的,女子在古代只有姓而无名,在家有小名,乳名,对外或在家谱中只称某氏。
再说“字”,古代多限于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有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你,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字和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字在家谱中是很常见的。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的加强,人们觉得称字还不够恭敬,就又有了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其他原因,自己给自己起的。有人认为是小名,那时对号的一种误解。所以大家在看老谱时,这是经常见到的现象。
老谱中的名、字、号都是男人的专利,而男人的妻子在老谱中均为“某氏”,但和男人的关系表述却有好几种称谓,如“配、娶、继配、聘”等字样,这也许让大家看得一头雾水,不都是妻子、爱人吗?咋有这么几种说法?其实这也是有讲究的。
先说:“配”,老谱中的配是男人结婚的专用词,配就是指元配,即女方是未婚,也称处子。如:配某氏有的下注“某地”(娘家居住地)。
“娶”则指女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
“继配”是指男人的前任妻子已去世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再配的女子,如果是处女未婚,则书为“继配”,如果女子为醮妇,则写为“续娶”。
“聘”是指男子与某女子定了亲,但没有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就是夫家的人,还有的是指腹为婚呢。但还没有结婚,女方去世了,但女人也算是男人的妻子,也要入谱,咱这一带称“隔门妨”。待男子去世后,子孙多会把女子的骨殖起回来,与男子合葬。老谱上有时会在某氏下注:“未婚卒”。
看来古人在用字上是有讲究的,一字之差,意义就不一样。大家不要对此混为一谈。
有名望的家族,也有写其女儿的,在家谱也有专用字来表述。这些字是“适、字、未字、待字”。
如果该女子已经出嫁结婚,用“适”,如“某某公长女适某姓”。“字”,古代女子在出嫁前才由父母取字,女子一定亲,但还没有出嫁为“字”,如果该女子尚未定亲称“未字”,该女子已介绍有婆家,但尚未举行定亲仪式的称“待字”,因此女子待嫁为“待字”。看来古人比现代人要讲究的多。
下边咱再来说说招女婿的称谓吧,家里缺男丁的户,过去也找上门女婿,这里也有多种说法。
如果家谱中在某男子下标注:“出赘”就是指本姓男子招了出去,给别姓家当女婿,家谱会写“出赘于某地某姓”。“入赘”指外姓男子被招来作女婿。“招赘”,旧谱世系中均以男子为主,如果本姓女子招了女婿,还要以女婿为主,表述为“XX赘婿,本姓X”。现在男女平等,以女子为主,故为“招赘”也可用“赘”或“招”均可。还有一种说法为“孀赘”,就是指丈夫死后,妻子又招了一个男人上门。关于是否为招婿,应以所生子女是否姓母姓为准。
在家谱中,古代人有种说法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就引出没有儿子的家庭怎么办?有女儿可以招婿,那无儿无女呢?香火又有谁来继承?古人都会想出办法来解决,让无子女老人百年后,有人为其上坟摆墓。这在家谱中就出现了“出继、继子、出嗣、入嗣、承祧、兼祧,”等术语。
那咱就予以逐一讲解:“出继”指本姓男子过继给外姓做继子,并改为外姓。此种情况古家谱也有标注,注明出继何地何姓,方便后人明晓根源。“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并由外姓改为本姓。“出嗣”是指本宗族内多子一方承嗣无子一方,也就是宗族内兄弟多的侄子辈,给无子女的叔伯辈养老送终,并在百年后为其上坟摆墓。
有出就有入,“入嗣”是本宗族没有子女的一方,由多子的一方来承嗣,俗称“顶嗣”。嗣即继承,古代对承嗣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辈分上必须相符,三是亲疏上应该又近及远,目的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家产。故家谱中入嗣方会详述,出嗣方会略述。
“承祧”在古家谱中,是将某甲的儿子给某乙一人当儿子,不再给甲当儿子,这种完全改为父子关系的叫承祧,例如,侄子给叔或伯当儿子,而与其原父母脱离父子关系。
过去还有“兼祧”,就是以独子兼承叔或伯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又称“一子两后”或“两房共一子”。就是兄弟俩人都守一个儿子。清乾隆时期规定兼祧子可以两家各给其子娶一房媳妇,以延续两家的香火。两个媳妇不是妻妾关系(大小婆关系),而是妯娌关系。
最后,咱再说说,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死亡,用词也极讲究,多大年龄去世,就用什么词,这里的用词有“殇、夭、卒、年、享、寿”等。
7岁及其以前死亡,称“早殇”,8岁至15岁算未成年,死亡称“早夭”,50岁以下去世,称“卒于X时,年X岁。”51岁至59岁去世,称“卒于X时,享年X岁。”60岁及以上去世,称“卒于X时,享寿X岁。”卒是指成年人去世。
如果你了解了这几个词的用意,在读家谱时,就知道某人大约活了多大岁数。
通过这几年来,我对家谱认识,搜集整理这些,也许对你识读家谱时有所裨益吧。
2020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