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康老师对池朝兴作品《踏着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脚步》的精彩点评
转自:广州市荔湾区作协
诗《踏着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脚步》作者:池朝兴(附后)
王俊康老师点评:
全诗洋溢着大气、豪气和正气。特别是第三段,也就是结束语,高度形象地概括了不朽的中华抗疫精神,成为全诗经典诗句,可以高声朗诵,可以入谱歌唱,可以持久流传。
诗人选择泰山、昆仑、长江、黄河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讴歌抗疫精神的不朽。在这形象概括中,显示出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力量。这两句以及接着的两句,形成全诗的诗眼和诗魂。
我还很欣赏诗的条理清楚、方便观赏。第一节记述,第二节描写,第三节归纳。第四节只是重复第三节,加强对重点诗句的强调。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也许有人说,第四节是对第三节的重复,是歌词常用的表现形式,作为诗来说没必要。我以为不然。水无定形,文无定势,用感情澎湃,重复强调,为何不可?
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其一:题目过于庞大,也有点费解。我斟酌了许久,总觉得虚了一点,感染力不强。再说,如确定用这题目。那就是“中华民族”之前加上一个“与”字。这样表述更清楚,但一个短句之中,连续出现两个“与”字,似乎容易混淆词义。这意见供诗人参考。
其二:有些句子还可再推敲,要精益求精,力求成为精品力作。如“思索”一次,反复出现三次,有没有必要且不说,再说“思索”一词,明显就是一种静态的描述。与其这样,不如用一个动态描述的词。这不是更好吗?若改成“探索”又如何呢?毕竟这是一个动态词语,抗疫全过程是全民行动的过程。我想用“探索”有一定道理。再如第一节“把春华秋实的中国故事,流淌在举杯邀月的乡愁上。”的后一句,虽然有诗意,我总感觉朦胧了一些,与全诗格调风格不一致。与其这样,倒不如直白一些,后一句写成“流淌在中华民族不朽的史册上”。这样既与题目有呼应,又加强全诗的感染力。如何?
其三:关于用韵也可以再推敲。诗并不长,但一诗三韵。朗读起来协调度显然削弱了,再者节奏也受到影响。我认为最好是一韵到底,要不只转一次韵,会更好些。当然一诗三韵也无伤大雅。不过多读几次,审美感觉就不一样了。
踏着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脚步
文/池朝兴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
岁月的轮回
终究挡不住托起的阳光
把冬霜春花夏雨秋凉的转换
折叠成为沉甸甸的过往
把春华秋实的中国故事
流淌在举杯邀月的乡愁上
防范的日子
见不着彼此的鼻子和嘴巴
善良的人们
在低调务实中负重前行
不停思索大自然与人
思索寰球口罩透出来的
暖流和疑问
思索神州一对对眼睛拥有的
坚定和自信
如今
泰山昆仑矗立永恒的丰碑
长江黄河弹奏浩荡的记忆
磨难中的闪光与不朽
奋斗中的刚毅与风流
踏着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脚步
将伟大的抗疫精神铸就
啊
磨难中的闪光与不朽
奋斗中的刚毅与风流
踏着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脚步
将伟大的抗疫精神铸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