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班生——献给一代中师生的礼物
(五)月色如水
文/沺源
班主任马老师把村里会做木工的郭师傅请到学校,让郭师傅维修多年没有使用的篮球架,木工是手艺活、巧活,郭师傅敲敲打打,不到半天时间,就修理完毕了。中午下田回家吃午饭的人们路过学校操场,马老师就拦下三五个膀大腰粗的,三下五除二就将篮球架妥妥地装好了。马老师读书时,是学校的篮球队员,经常代表学校出去打比赛,几天不打篮球,手就会痒痒。自从操场上竖起篮球架,我们就经常能看到马老师和学生一起打篮球了。他们偶尔会分成两组打比赛,看热闹的我们就围着为他们加油呐喊,他们打篮球的人们一个个大汗淋漓的,我们也呐喊得地动山摇的,结果,总是马老师所在的那个队赢球。如嫣悄悄问我,“马老师打球时是不是更帅?”
马老师后来就兼代了我们的体育课了。我们因此结束了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时代,“丢手绢”、“跑马车”的儿童游戏再也没有出现在体育课上。我们在马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原地高抬腿跑,我们压腿、抻腿,努力把腿部肌肉拉开,我们学着穿钉鞋跑一百米、二百米,我们也跳高、跳远、掷铅球、投铁饼……体育课终于是体育课的模样了。
秋日的夜空是高远的,星星稀稀疏疏的,月光如清淡的乳汁,溢满了整个校园。又是一个周六,没有学生上晚自习,校园会比往日早两三个小时宁静下来。厨房师傅又在角落处点了一柱香,袅袅的青烟徐徐地弥散在秋风里,四周就都是香火味了。老师傅坚信,不管佛像在不在,只要寺院在佛就在,就如这夜,不管月亮见与不见,只要夜在,月光都在。厨房师傅是和奶奶一样历经了岁月打磨的人,他有一个了得的做饭手艺,了解他的人会对他生出几分敬意。老师傅年少时就在县城的饭店跑堂了,后来学成了做晋菜的绝技,日本人抓他壮丁后,逢年过节,都点名要师傅给做晋菜吃。二战胜利后,老师傅已经三十好几了,娶妻生子的事算是被耽搁了。
在这青烟和月色里,传来了班主任马老师的口琴声,老师吹奏的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这是如嫣十分喜欢的一首民歌,曲调宛转悠扬,犹如松花江水沿河而下,三分悠然,七分自得。如嫣把书翻扣在书桌上,走出住处,不自觉的顺着琴音的方向走去。如嫣是一个歌迷,会唱好多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会哥哥》、《亲疙瘩下河洗衣裳》……我和她在一起时,她会放开嗓门为我唱歌,高高低低的调调,婉转悠扬,常常会唱得我如痴如醉。如嫣小学时参加过县儿童节文艺汇演,拿下过唱歌第一名的桂冠,算是曾经的小童星,现在真真知道她会唱歌的已经很少了。
如嫣早就听说班主任马老师很会唱歌,特渴望得到马老师的指导。有一次,她央求我陪他去找马老师学唱歌,我说“学习时间这么紧,还是把时间用到文化课的学习哇”,如嫣觉得我的意见是对的,就没有再坚持。
奶奶说,喜欢唱歌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奶奶常常哼唱《解放区的天蓝蓝的天》、《大生产》之类的歌,奶奶的歌美不在其有亮丽的嗓门,奶奶的歌主要在节奏和韵味上,奶奶的同一首歌,在不同的心境下,会哼出不同的味道来。如嫣的歌美是她甜甜的歌喉,我都嫉妒她,她那破破烂烂的衣服,怎么也和那美妙动人的歌声无法联想到一起。
中师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地方,学生接受的是通才教育,他们样样课都学,都得学得会。马老师,就是能写会画能歌能舞的。像马老师这样成为一个老师是荣耀的。如嫣下定决心,要努力,一定要考上师范。一年后,或许就抱着一大摞书,行走在成行的梧桐树间,去中师班的教室里上课,那样的话,也可以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可以到河边写生,到乡村采风,去练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学说普通话、学演讲……
如嫣在月色和琴声里遐想着,仿佛明天就在月光里,温柔、甜美、幸福……
奶奶说我做梦了,一整夜呵呵地笑,一定是梦里捡元宝了。(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