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兵连的那些事
文/成山
冒着黑烟的“东方红”
“咔嚓 咔嚓”地低吼着,驮着我们一群毛头小子,蜗牛一样在西北高坡上爬着。七天七夜,终于来到了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地方,第一迎接我们的是风味雪花和刮骨的疆风。
挥别站台,看到了冬天穿裙子的姑娘和戴花帽的少年,映入眼睑的是一派异域风情。
经过崎岖的山路,来到了我们心中神往的地方——军营。好奇,兴奋,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率先跳下车的是帅哥张伟,背着背包手捂耳朵就往屋里钻,随着带兵领导的一声呵斥,又乖乖的回到队列中。
之后就是分班了,我们的新兵班长是一个嘴唇上长了一层黑绒毛的老兵,长得挺帅,一口地道的重庆官话,一双有神的大眼睛,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
“张伟,姚战胜,杨平,李成山……” 随着”到”“到”“到”“到” 应声而起。
“从此我们就是一个班里的了,同学习,同训练,同举一杆旗,同吃一锅饭。”班长斩钉截铁的说。
他头戴五星帽,腰扎武装带,两面红旗领两边,神气十足。我们这些还没有资格佩戴领章帽徽的新兵蛋馋红了眼,当时的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快点戴上红三样。
兴奋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操场艰苦的训练,随着新兵班长一声声口令,每天都是淌不完的汗,白天还好说,该死的夜晚,紧急集合的哨音毁了多少美梦即圆。
三个月时间就是一瞬间,紧张,火热的新兵训练结束了,我们高兴,我们狂欢,换上崭新的军装佩戴上鲜红的帽徽领章,那天,部队照相馆被挤破了门坎……
下班,不舍,话别……
六班小白脸(王伟生)去当了文书,那个法律书不离手的大帅哥(李建平)去了公务班,和我邻村的好友张学勇去了通讯班,和我同字的高德山去了指挥连,最小的张元刚当保管员……
互相敬礼,彼此拥抱,就这样眼睛里噙满了泪花,从此,各自庄重站在了自己的稍位上。
三十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今相见,当年的帅哥已是国企总管,读法律书的人,早已把一身黑色的律袍穿,法庭上面正气凛然。
战友,我的兄弟,我的思念,部队的日子你是否还记心间?
那里是我们的根基,我们的母舰,我们从那里学习,从那里训练,从那里起飞,飞向蓝天,飞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姓名:李成山,党员,延吉市威远城。1983年入伍,1997年转业。乌鲁木齐士官学校毕业,在部队职务司务长,三级转业军士,从军13年,立三等功两次。
业务爱好诗词和书法。
曾在延边晨报,东疆诗刊发表作品。延边诗词学会会员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