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生活的真实性
——从《母亲的底气》到《劳动是最美的人生》
尚丽清

我读魏爱萍老师的散文,总有一种欣赏小说的感觉。原因极简单,她用散文体裁写人,那人物形象的特点,总是由眼入心,令你挥之不去。
前些年《呼和浩特文艺》杂志上读过魏老师《母亲的底气》,至今还可清晰再现:
家里,有一位爱炫身价的父亲,有事没事地拿自己国家干部的身份,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在妻子面前显摆。而妻子呢,显然是一辈子都没有个正式工作。所以,每次在丈夫显摆地位的时候,她都很委屈。但努力忍着。实在忍不住时,委屈地哭上一顿。当孩子们长大后,每遇此等情景,家庭大法庭就随时随地开庭了。原告:母亲;被告:父亲;大法官:儿女。而且是所有儿女毫不客气地斥责父亲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力挺母亲在家中的巨大贡献。其时,中美合拍的电视连续剧《尊严》热播已是余音袅袅,我当时便想:若将《母亲的底气》改编成我们国内的家庭剧《尊严》,或许也能引发热播呢!尤其是进入21世纪,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提到了较高层面,反对“家暴”的呼声愈来愈高,像“父亲”那般的言行,或许会给“家暴”多一条注释了。电视连续剧矛盾冲突已有:一方不断挑衅,一方不断隐忍。剧情结局是:在“家暴”高潮中剧情突然来了个大反转:“父亲和我说,你妈脾气大了!”然后是拿着医保卡、社会保障卡的母亲笑逐颜开地回家。在父亲面前,母亲重新找回了自尊……这样圆满的结局,似乎少了点开放性,但,切近了生活的真实性。作品中的“父亲”和“母亲”仿佛真真切切就在我们身边。
诚然,生活的真实性有赖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作品中的母亲不简单。她不是寻常的家庭妇女。她的不同寻常表现在不管有多大的委屈,都努力隐忍。即便忍耐到了极限,也绝不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她的反抗方式是让事实说话。她以愈来愈强大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家庭的巨大作用,从而达到维护自我尊严的伟大目标。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她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的营生。给别人打工、自己做豆腐、开小饭馆、开熟肉铺子……个人收入远远超过了丈夫的工资。但自我最看重的尊严却总是被丈夫有意无意地践踏。她便在这有意无意地践踏下努力挣扎、奋力拼搏。尊严的起起又落落中,最终,能够确保自我尊严的是年满60岁后在国家制度的改革大潮中,母亲毅然决然地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保障了晚年的尊严。母亲绝非传统的女性,她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没有夫唱妇随的“美德”,没有中国妇女逆来顺受的性格,她一生都在为尊严奋斗。母亲的尊严高于一切,她视尊严超过家庭幸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许多“女强人”,但仅是在经济的大舞台上展示才智,很少为尊严而奋斗。“母亲”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权、中国妇女尊严的伟大捍卫者,是反抗家庭精神暴力的先驱者。
写人散文中有如此生动感人的形象,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已具备,而且,人物能干到富有传奇色彩,尤其是由人物行动引发的故事情节也极有波澜,若经深加工,必得小说精品。
然而,感觉终有主观臆断的弊端存在:《母亲的底气》是记人散文。记人散文更注重生活的真实性。魏老师于散文中运笔干净利落地就能为读者生动形象地再现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可谓深得鲁迅先生“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之真谛。请看魏老师在塑造母亲形象时白描手法的技艺。
“以前父亲总说,是他把母亲和我们带到城里,要不是他,母亲和我们都是农民”“但当我十几岁时,听到父亲这样对母亲说时,发现母亲眼圈红了,隐忍着怒气和委屈。”
这是全文第一自然段的结尾与第二自然段的开头,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由此拉开。
白描手法:
“母亲眼圈红了”,反映母亲的内心世界是很伤心,很难过。从而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母亲为什么会因为丈夫的一句家常话而伤心难过呢?而且是“隐忍着怒气和委屈”,这其中的隐情一定是超乎想象了。“直到父亲退休,还时不时拍着胸脯和母亲说,我是国家干部,有退休工资,你有吗,还不得我养着你,六十多岁的母亲听了,心里憋屈,伤心地嘤嘤哭泣。”这“嘤嘤哭泣”间暗含的委屈已远远超过了昔日。此处的白描手法极写母亲的隐忍。同时,从母亲的小声哭泣中能感受到母亲的爱面子思想,家丑不可外扬,母亲不愿让左邻右舍听到自家的“丑事”,从侧面烘托了母亲极强的自尊心,印证着家庭生活中母亲自尊心极强的真实性。这是魏老师白描手法的成功之处。
于是,我紧随着作者的笔触解开谜底。原来“母亲从不需要父亲养,母亲一直很能干!”没结婚前的母亲,不光是劳动能手,还多才多艺,评剧唱得非常好,被评选为先进,还进京接受过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呢!结婚后学习接生,一干就是十几年,也没出过一起事故。改革开放后,更是女中豪杰。但人总有干不动的那一天。当这一天来到时,没有退休金、没有医保的母亲,便又成为了父亲戏谑的对象。
至此,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已较为丰满。而且,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强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十几岁前的“我”懵懵懂懂,没察觉到母亲的委屈;十几岁时,稍懂人事才“发现母亲眼圈红了”,这都是生活真实性的折射。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我”也看到了母亲不是父亲的附属品,母亲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但没有工资与医保,以及家庭妇女的身份是母亲难以言表的苦衷,这些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母亲”是二十一世纪无数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
再看“父亲”形象塑造上投入的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突出父亲语言的杀伤力。“要不是他,母亲和我们都是农民。”“我是国家干部,有退休工资,你有吗,还不得我养你!”“人的命天注定,你注定就当一辈子家庭妇女!”……好端端的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就因为自己想在妻子面前表现他作为男人在家庭中顶天立地的地位,所以不懂得体察家人的感受,缺心少肺,说话大大咧咧,不断地出语伤人,自己却丝毫不觉悟,不自责,不改正,被儿女们当作大男子主义的活典型批来批去仍不悔改的一家之长,顿不顿拍着胸脯粗声大气地挑起家庭战争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倔头倔脑的倔巴老头,现实生活中的老夫老妻间以斗嘴过日子的活样板,就在魏老师生动的语言描写下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我们眼前。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生活的真实性,除了人物心理的真实性外,还应注意人物语言的真实性。
作品语言质朴无华,甚至是以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形式出现,特接地气,自然助力文学作品抵达生活的真实性。
这是母亲拿到70岁养老金后“脾气大了”的语言:
“生气不怕,只要发出来就没事,讲理你爸讲不过我!”
这是为补交15年养老保险费时与反对补交款项的父亲的战斗: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啥想法,你就是想我没退休金靠着你,好一辈子拿捏我,告诉你,这钱我交定了,我自己养活自己!”
这是“我”对母亲拥有“底气”后的叙述语言:
“”第一年母亲一个月能领1300多元,以后每年都上调10%,到今年母亲已经能领1800多元了。母亲爱说爱笑了,爱逛商场超市了,爱和别的老人打扑克麻将了,爱到处旅游了……父亲再不敢说他养活着母亲,稍流露出这样的言语,母亲竟大张旗鼓地叫来孩子,说要和父亲离婚,母亲底气十足地说,如今自己有医保有退休金傍身,什么人也不靠,什么人也别想拿捏自己!”
母亲 这一系列壮怀激烈的语言,与没有获得养老金、医疗保障金前的母亲简直有点判若两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格的完善,尊严的维护,同样离不开经济基础。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没有经济实力做坚强的后盾,想要达成某种心愿,难度是不可避免的。母亲的命运交响曲是最朴素的诠释。
在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练就的功夫,转而去操作报告文学,可谓轻车熟路。故而,当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奋斗有我 美好有我”系列报告文学创作重任在肩时,魏老师毫不犹豫地深水作业,义无反顾地成为了领军人。
客观地讲,魏老师笔下的 报告文学《劳动是最美的人生》,与我在呼市作协群所看到的其他报告文学极有不同,这不同表现在创作手法上。此批报告文学的写作,大多如出一辙:先介绍某地某事,然后引出主人公事迹。当然,其间也不乏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但本人在此想说明的是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尤其是能匠心独运、直奔作品真实性的技巧。
这是魏爱萍老师报告文学《劳动是最美的人生》的开头:
六十岁,农民,女人……看到这三个词,人们脑海会出现一幅大致相似的画面:腰背微驼,略显老态的身体,皮肤微黑,皱纹略多的脸庞,头发灰白,衣着朴素,或做家务或哄孙子,闲暇时聚在村里一处阳面的墙根下唠唠嗑,一副卸下重担、身心轻松、安度晚年的安逸状态。大致如此。
所以,当我看到邢林梅时,内心的震撼无以言表,她颠覆了我对农村六十岁女人的固有认知!她很忙碌,不停地接打电话……她在和买家交流。她不胖,可以说有些瘦,但看上去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走起路来甩开胳膊大踏步,速度极快,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她稍有些黑的脸庞透出健康红润,除了眼角有些皱纹,脸上其他地方肌肉丰满,看上去就像五十出头的人。她的精神状态和城里女人一看就不一样,她是劳动者的样子。

下笔便直奔主题:报告文学的主人公——郉林梅。此应为所有创作者有目共睹的超越。自我想象与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的差异,自然映衬出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性。时代不同了,固有认知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太大。现在六十岁的农村女人,不光早已经走出了家庭妇女的生活圈,而且还是甩开胳膊干事业的带头人。她们紧跟时代潮流,将现代高科技融入自我的创业之路;她们发挥农村女人的优势,把强健的体魄充分释放给广阔的土地。她们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敢与顽强拼搏的精神,她们用实际行动,颠覆着城里人对农村妇女的偏见。人物肖像描写中显示出郉林梅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坚定信念的精神世界。
在开头将人物形象真真切切展示给读者后,魏老师用“郉林梅很忙” 将我们带入她要写的人物事迹。魏老师以采访人的目光摄录邢林梅“劳动者”的实况:亲自参与摘草莓、装塑料盒子,并捡出没熟透的,“买家吃了不好吃以后不再买不说,还坏了基地名声”;贝贝瓜地架秧掐尖、以及授粉等体现的丰富经验和技巧内涵。作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已是铁板钉钉。
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编审工作者的优越性,他们在阅文无数中发现了某种流俗的弊端,所以,当自我操刀上阵时,便可轻松突出重围,潇洒地独树一帜。
既是报告文学,魏老师 必须得注重作品的新闻性。《劳动是最美的人生》的新闻性,以倒叙式详尽地展示。此乃创作手法上又一有别他人之处。小标题:贫困岁月;第一桶金和女经纪人;创办“圣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新农业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读者从小标题便可知晓报告文学相关的人与事兼具。并且,双管齐下,进一步投入文学技巧,获得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双桂联芳。文学作品中生活的真实性,更是毋庸置疑。
窥一斑而知全豹。魏老师文学作品中生活的真实性,应是魏老师精心的打造。十年磨一剑,倾心力作,应是呼和浩特地区文学爱好者的表率。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