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了做学问应具备的态度,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什么是“仁学”?如何才能走上仁道?《论语》用有子(即有若,孔子的学生)的一段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即孔子的学生有若。“孝”,就是孝敬父母;“弟”同“悌”,宋儒以来,大多的解释是:弟弟善事兄长,其实是很偏颇的,应当理解为兄弟姊妹间的友爱才对,并且可以延伸至朋友间的友爱与诚信。
“犯上”,即冒犯父母兄长,也泛指君主和一切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作乱”,就是破坏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等级秩序,为达到自己的不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目的故意滋生事端。“犯上作乱”,主要是从人性“恶”的一面出发,指一切为达到自己“不仁”的目的要求而故意冒犯父兄、上司的意志,甚至兴风作浪,破坏社会秩序。这与反抗“暴君独裁”的革命是不同的。孔子将“犯上作乱”视为大逆不道,但却不反对革命,因此,他对“汤武革命”是赞扬和肯定的,弄清这一点,对正确理解孔子的“孝悌观”非常重要。
“道”,即“仁道”,指孔子所倡导的、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原则及为人处事的态度。“本立而道生”,就是说,一个人,其思想上如果有了“孝悌”观念,就产生了“仁”的基础,就会自然地(按“仁”的要求)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走上仁道),因此,“孝悌”是一个人实践“仁”的根本,或者说是基础。
这就是说,看一个人有没有真学问,首先要看他没有孝悌之德。一个人要想获得真学问,就要从孝悌做起。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有子说:“一个有孝悌之心却喜欢冒犯尊长的人是很少见的,不会冒犯尊长却喜欢胡作非为的人,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总是从孝悌这个根本做起,只要树立了这个做人的根本,就自然能获得真学问(悟通仁道的真谛)。这不就说明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吗?”

孔子认为,人类的生活是理性的,既有缘于本能的情感,更有责任和义务。父母给予了自己的生命,幼小时获得了父母的爱护,及其成人,能自食其力了,父母却会年老体衰,生活上需要照顾,情感上需要依托,子女就必须象父母爱护自己一样将爱回报给父母。这种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回报就是“孝”;同样,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之间以血缘为情感纽带而共同生活,相互之间需要帮助和友爱,这就是“悌”。人类就是靠这种以理性的血缘亲情为纽带所产生的亲情伦常关系,组成了家庭,并以家庭为基本的组织形态而构成社会,并由亲情伦常派生出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这是维系人类社会和谐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类的根本标志。维护这“五伦关系”的最基本要求是“孝悌”,失去了“孝悌”,父子间就无爱可言,兄弟、朋友之间就无友情,夫妇无信可守,君臣无义可遵,“五伦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社会就会处于一种老无所依、人不可信的无序状态,就难以安宁和谐。所以,“孝悌”是人类伦理道德诸因素中的最本源、最基本的因素,人类只有发扬光大这种善端才能维护住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由文明走向文明。在孔子看来,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的、自私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一个人,懂得了“孝悌”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孔子说,孝悌是“为仁之本”。
这就是说,仁学,是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的社会关系之学,是真理之学,学习仁学的目的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仁德。而仁德的根本是孝悌,树立了孝悌的思想,就有了仁爱之心,就打开了通往仁道的大门。

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肯孝敬,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友爱之心,这样的人,对社会还能有责任心可言吗?还能奢望他为人处事言而有信,对待朋友忠诚仁义吗?现实中,有些人本无孝悌之心,但却会千方百计的标榜自己,千方百计的美化自己,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孝悌之人、忠义之士,这些人,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与人交往,言辞慷慨,满口忠义,但做起事来,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上,可以不顾国家利益,不顾父母疾苦;下,可以背弃兄弟情、朋友义,惟利是图,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我们说,这类人是“小人”,是“伪君子”,所以,《论语》接下来就告诉我们:
【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样的人,是不足为信的! 一个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的目的言不由衷,夸夸其谈,极尽忽悠之能事,却没有为社会担责,为他人敬事之心,这样的人是难有仁爱之心的。孔子说“鲜矣仁”,就是内心的仁德很少,告诫弟子做人做事,要脚踏实际、实事求是,绝不可以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接下来就引用了曾子的话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
【原文1.4】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孔子孙子子思的老师,名参。曾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嫡传继承人,《四书》中的《大学》就是曾子著的。在这段话中,“忠”就是待人真心实意,帮人做事无不尽心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学说中的“忠”并不是单指对帝王、君主的忠,而是指做人做事的诚实态度,既包括对国家,也包括对主人、对朋友等等一切自己所服务的或者答应帮助的对象。“信”,即诚信,言而有信的意思,不说空话、不放空炮,更不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人、忽悠人;“谋”,即为替人办事、帮人谋划之意;“传”应当按名词理解,即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同“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一样,是实践的意思。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复反省自己,为人办事是否真正做到了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言而有信?老师教给我们的道理(仁道)我是否真正去实践了?”
强调要严于律己,真诚待人;要言而有信,持之以恒。

史永峰自述:
笔名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微信:syf3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