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羊话一一散文欣赏
尚丽清

在许多年长人眼中的“文学青年”张志刚(笔名:卡夫不卡),我竟获悉他发表在《黄河》上的一篇文章,居然被《散文(海外版)》转载,这引发了我极大的惊奇。惊奇之余,几经周折,方求得纸质版的《阴山羊话》。电子版的读物,我仅属浏览。于是乎,《阴山羊话》便成了我欣然研读的文学作品。研读间,“文学青年”在我的心底不能拒绝地拥有着“老辣”的味道。
首先是他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关于“羊”,作者有太多想说的话。形成文字,便是较为宏大的文学作品。而鸿篇巨制,需要投入的,必须是思维的缜密。大而无当,乃属空谈;事无巨细,则轻重难辨。从命题到创建结构框架,必须是成竹在胸方可开工。
且看题目,《阴山羊话》,题眼“羊话”,不仅显示了作品中要叙述的重点,又显示了作品的中心,而更重要的是告知读者,作者对“羊”将有评说。洋洋洒洒达万言,只为对“羊”来一次历史性的总结。而阴山山脉莽莽苍苍上千公里,作者能自然给读者一个准确的定位:“打我记事起,就一直在阴山的怀抱里成长”,“在青城每登高楼,必北眺阴山”,“对于从小生活在大青山中的我来说……”,继而,便自然带领我们神游阴山山脉之一的大青山。从现实的城市生活,到回忆童年的经历,追踪祖辈的生活轨迹,无非是在倾诉大青山给予穷苦人的恩赐:“它恍如一个巨大的摇篮,摇出了悠然自在的生活,摇出了一代又一代阴山的后辈儿孙。”“上个世纪70年代末,父亲当了民办教师,过起了半农半牧、半耕半读的生活,因此我从小便混迹于田间地头,不得不终日与羊为伍。”作者引领我们的思绪自然落在题眼“羊”的身上。并总说对羊的感情,及羊在我们生活里的作用:“是羊——这流动的财富,让我们在那段岁月里对生活燃起了希冀。”
纵观作者对材料的运作,无论一手材料,还是二手材料,都是在反复斟酌下才有的安放。是时间纵线与历史横截面上的反复斟酌。于散笔中串联较为庞杂的材料,作者能巧施双线并行的运作模式,彰显驾驭材料的能力。一面以“羊”为线索串珠贝,一面以情感的起伏跌宕来推进,交织出作者所关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焦点,展示出弱势群体恶劣的生存环境,并逐一进行撕剥,恰似鲁迅先生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大约这才是作者行文的真正的心灵导向。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全文材料的安放上,看到时间纵线与历史横截面交汇处的较有思想深度的挖掘。
以“啖羊”为例。文中啖羊的壮观的场面描写,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情景,是物质极度匮乏时期的原生态的生活再现。盐巴之于口淡至极的羊,仿佛狂欢节来临般喜悦。若是在第八部分的“圈养”中这样絮叨:现在,用面盐加工成的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固体,用结实的绳子悬挂在羊圈周围,羊儿们什么时候口淡了随时便可舔舐。如此一来,将是小学生习作《二十年后回家乡》的版本了。而且,那21世纪啖羊的场面描写就变成悠然恬淡的叙述,纯粹地平淡无奇了。或许,还会误导读者对羊的人生不再悲从中来,而是羡慕嫉妒恨了。那当是滑稽至极的败笔。起于兹,截于彼,行云流水,运筹帷幄间,对材料有较为成熟的驾驭能力,是作者胸中成竹之一。
鸿篇巨制,光有题眼,真还有些欠缺。作者也深知其间的奥妙。于是,在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的结尾推出文眼:“氤氲”。“一种莫名的感觉就在心头氤氲开来”,这份盛极的情感,便紧紧围绕着“羊话”弥漫着。散文之行散而神不散的底蕴之上,则是八个部分材料安排与结构框架的有机结合。
第一部分,营造“羊话”的大氛围。关于阴山,关于羊,关于《敕勒歌》,关于呼和浩特的宜居,关于阴山与“我”的血肉关系。第二部分,由第一部分“我”“终日与羊为伍”,自然写到“放羊”及放羊间知晓的相关羊的生活习性与学问:跑青、晾羊、啖羊。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羊的喜爱之情。第三部分以羊中灵巧者——山羊,引出对羊劣根性的揭示。在连举两例羊的盲从悲剧故事后作者情绪极速下滑。第四部分,“羊话”间,作者似乎也受到了羊的多重性格的影响,在连续的惨剧事件回忆之后,荡开一笔,去写羊圈、羊粪。既让作者自我的心灵作一小憩,同时也自然平定一下读者被吓到的心灵。但还是紧紧围绕着“羊话”进行。而看似与“羊话”无关的捕获野兔、草垛捉麻雀,却仍是作者的感情氤氲:难忘的童年生活。且行且吟间,事件与感情双线并行的优势凸显。第五部分,写羊中另类:“圪丁”——绵羊里的公羊、羯羊——去势后的公羊。前者在族群中为所欲为,后者则唯唯诺诺温顺识趣。第六部分,明写“招羊”,暗写羊逆来顺受的奴性,为悲剧命运做铺垫。第七部分,明写宰羊、“领牲”,极写羊的软弱无能、听天由命、任人宰割。第八部分,顺着时间纵线引领读者来到2000年左右,生活虽不似往昔那般惊心动魄了,然作者的内心仍氤氲着。对阴山人新生活的希冀,对禁牧后山里人微薄收入下生活艰辛的关切,对厮守那片土地的真正的阴山人的敬意,氤氲着。情感的线索自然与开头连成一体。既有“羊话”的连缀,又有童年趣事的摇曳,构思严谨,张弛有度,爱憎自有落处,羊之可爱与可憎反差巨大,烘托效应突出。足见“羊话”在作者胸中长久的纷至沓来,回环往复,乃至最终妥当安置。诗圣有“吟安一个字,捏断数茎须”的苦吟,我想,“文学青年”能妥帖安置一档素材,定是“若问群主事,三吼神始归”。因了《阴山羊话》得以《散文》海外版转载,我方悟张志刚总在“走神”的原委。
说来话长,那是我2014——2017年间担任《呼和浩特现当代文学史》校对工作时,张志刚负责将任贵老师与李蕙芳老师合校的稿子在电脑上修改,修改后出新稿交我再校。故而,我与之有过三四年断断续续地接触。在这三四年的接触中,他给我的感觉好像心里总装着什么事,与他交流,能得到他的答复必须耐着性子等着。但终于能得到的回答,都很走心。于是,我暗自笑笑:嗨,慢性子,说话慢到你为他都着急。不知他是否感觉到了大家在为他的慢性子着急,但他每次把新稿交我时,总要加上一句:“不要着急,慢工出细活儿。”今方大悟,他那“慢工出细活儿”是语带双关,且意味深长!其时,或许他正在构思他的《阴山羊话》呢!他置身文学殿堂,终日或耳濡目染,或潜心研究,快速成长又何足为奇也!
慨叹间不能不说的是,他成功驾驭材料的能力,还体现在对材料的合理取舍上。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阴山羊话》八个部分中,没见“接羔”“育羔”的描写。何也?一者,“接羔”“育羔”非童年的“我”能为之事:再者,面面俱到,难以突出重点。
其次,我想说说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准确遣词用句,形象生动表情达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学圈里的朋友们一定见过张志刚的诗歌,而且为数不少。真正想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人,也都认可真正的作家一定是多面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样样精通。然,为什么在语言表达上有的精练有的拖沓冗长呢?我私下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有过创作诗歌的历程。经过诗之语言的淬炼后,无论何种文体的创作,便很少见拖泥带水的尴尬。张志刚近期的散文,正展示着这种特质。
且看第二部分中三处“疯”,皆是“我”童年放羊经历中所见。“跑青”文段中“疯”之缘由为闻着青草嫩芽的香味,是对崭新生活的无比欣喜、无比激动,所以“没命似的疯跑”;因为夏季雨水多,羊容易口淡,所以“疯狂啃食”碱土,这种“疯”的状态是急需求得生理平衡的痛苦表现;“啖羊”的时刻,“羊群会发疯似的向前冲”,表现的是闻到盐味的羊急于舔舐盐巴以满足身体需求的情状,且有对主人恩赐的狂欢。三处“疯”字,准确展示着羊们为了生存而发出的本能的追求与拼搏,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羊的灵动与可爱,间接表现着“我”终日与羊为伍、日久对羊所生的怜爱之情。
再略观第三部分中的两次“不顾”。第一句:“领头羊第一个想跳过对面去,刚下去就被洪峰卷走了,而后面的羊却奋不顾身跟着一起涉入洪流”;第二句:“一侧的羊看到前面的同类已经过去,所以不顾一切从滚滚的车轮缝隙眼里往过钻”。第一句中是眼睁睁地看到领头羊被洪水冲走的自觉自愿地赴死——以死相随;第二句中则属纯粹盲目的追随,因为这一侧余下的羊们,并未见到追随将有的悲剧而追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不知不可为而为之,表面上看存在差异,实质同属一类:愚蠢。若一定要来个界定,也仅是“愚蠢”与“愚蠢至极”程度有异。如此,读者自会理解作者本部分文末所直抒的愤激。爱之深,便恨之切,痛快淋漓!但这仅是“氤氲”的小高峰。
多种表达方式的自如挥洒中,戏谑的语言风格平添着文章的表现力。叙述,紧扣童年生活,尤其是童年生活中抹不去的记忆:“与羊为伍”的林林总总行进。而每遇作者想特别展示的地方,便自然调动描写笔触,创设情境,激发读者如临其境。试看“晾羊”。
“北方旱季的太阳也有着毒辣的舌头,燎得你皮肤生疼。当扑鼻的热浪裹挟着羊群散发出的骚臭味向你袭来时,一时又无处躲闪,你可就倒霉了。为了防止羊受热得病,夏天早晨就要晾羊,从羊圈里把羊赶到一片没有草的空地上通风透气,等一会儿羊卧踏实了,就开始反刍。羊慢慢悠悠咀嚼着肚子里的青草,回味着昨日的味道,其神态着实令人羡慕,我以为羊的优雅,正体现在反刍时的悠闲。”
“北方旱季的太阳”,运用比喻描写出光照的强烈“毒辣的舌头”,“燎”,足见火舌呼呼上窜的炙烤势态,此乃直接描写北方旱季的干热;“当扑鼻的热浪裹挟着羊群散发出的骚臭味向你袭来时”,此属间接描写,通过嗅觉侧面烘托天气的闷热。为“晾羊”提供背景。接下来主角“羊”出场:夏天的早晨,羊来到没有草的空地上,没有任何的诱惑,踏实地卧下,开始反刍。一幅《夏日祥瑞图》的画卷展开。难得的悠闲、难得的自在,恬静而舒适,安详且优雅。令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社区或新农村街头那些晒着太阳,似乎什么也不想的老者,安然、悠闲自得地享受着生活。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祥瑞图啊!此“祥瑞”乃作者运用描写手法几笔勾勒!
说明性的文字,在“羊话”轴上大段大段地展示功能。第四部分,干脆以说明为主。羊圈的建造、羊圈的格局、羊圈的选址、羊粪的种类、羊粪的功用等,所占篇幅属八个部分居多者。何也?私下想,作者是在特意地让读者意识到:无论是高等动物,还是低等动物,居住环境不但必不可少,而且,是尤为重要。
而于叙述、描写、说明中的自然抒情,则是随处可见。随笔性的议论,不断地揭示着事件背后的深意。当羊一次又一次的盲从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发生时,作者痛心疾首地议论:“这都是‘羊性'使然人也得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生命。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和思维,而兽类仅着眼于眼前的食物和当下的温饱,人类却能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但有时竟也难逃‘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悲剧,这与羊的群体盲从性在本质上来说并无二致”。特别是议论中用戏谑口吻所抒之情,饱含着作者的悲情。回忆放羊回来倒头便能睡着,“雷打也醒不来”,而城里人据说睡不着觉流行睡觉时候数绵羊的戏谑,反衬出放羊生活的艰辛;宰羊场景描写后,荡开一笔写猪,“古今中外能把猪描写到如此潇洒、浪漫之程度,我看非小波先生莫属了。”戏谑的弦外之音,无非是在为所有任人宰割者的命运深抱不平。典型的含着泪的微笑。
第三是《阴山羊话》给作者带来强烈的共鸣。
我一向认同的观点:无论任何作品的创作成功之处,必不可少的是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而强烈的共鸣,是所有文学作品能够拥有生命力的象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无共鸣,空空如也。达万言的《阴山羊话》,即便在快速浏览间,读者的大脑皮层也会留有痕迹的,该有以下几处吧!疯跑、反刍、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不顾一切钻火车追随大部队、被宰杀等。优雅之于疯狂,灵巧之于愚蠢,壮观之于惨烈,祥瑞之于悲剧,强烈的视觉反差,已在颠覆着人们对于羊的美好形象。而作者在叙事之后情不自禁的抒情与议论,正与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着强烈的碰撞,读者从而对羊的命运也寄予深切的同情。而羊的命运又是那般的具有典型性。处于最底层的地位,出于最低等的追求,偶得最廉价的施舍,做着完全彻底的奉献。奉献着它的天真善良,奉献着它的无知无畏,奉献着它的听天由命。然天真未必可爱,善良未必可敬。过度的天真是愚蠢,过度的善良是死神的逼近?
在全民扎扎实实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之路的同时,国家号召全民进入经典悦读时代。那么,经典阅读是否要永远定格在古今中外世界名著的范畴呢?我想,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对经典应有更新的认识:能够不受时间限制、不受地域限制、不受肤色限制而被广泛喜爱的事物,都应属于经典之列。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学经典也应如《现代汉语词典》般注入新的血液。文学经典指有深度、有温度、有广泛阅读的文学作品。而能做到“有深度、有温度、有广泛阅读”这“三有”,离不开作者对生活深切而细致的体味。
从作者心里到读者眼里跳不过去的宰羊场面:“宰羊的时候,父母一般不让我们小孩子到跟前去,到后来还是好多次目睹了那样血腥的场面。屠刀割破羊的喉咙时,鲜血喷射,羊全身肌肉痛苦的痉挛,抽搐再三,那声微弱的叹息,实在令人揪心落泪,至今想起来还像一场醒不来的噩梦。”
在别人的耳中,是羊生命体征拥有的最后一口气,最后一口气的气流冲出喉管而发出的微弱的声音,而在作者,认定那是羊生命结束时的“微弱的叹息”。任人宰割的羊儿在叹息什么已无需深究,“实在令人揪心落泪”已足够令读者产生共鸣:那声微弱的叹息,极端压抑,压抑到令人几近于窒息!“那声微弱的叹息实在比任何哀嚎还令人动容,由此可见羊的温驯和善良。”
共鸣至此,读者自然将羊的悲惨命运连成了一片。由于“羊性”的盲从,导致一次又一次惨剧的发生,而“羊性”的温驯和善良,是一切悲剧上演的根本。当笔者对于羊的不幸命运痛彻心扉时,又荡开一笔,去写家畜猪牺牲时的壮烈,且再度用戏谑的笔触来表达自我心底无限的愤激:“不由得让我想起王小波笔下那头潇洒至极的猪……”字面上似乎已忘却了羊被宰杀时最后的“那声微弱的叹息”,实则是作者欲哭无泪的挣扎,是对自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情绪的辛辣嘲讽。我们仿佛看到,作者与读者心底长久的郁结终有一出口宣泄,他们在击掌欢呼:揭出病苦,快哉!
此时此刻,他“氤氲”的情感直达巅峰!顺着作者的矛盾心理,我寻求着能够解决矛盾的途径。突然茅塞顿开:人类为什么不向食草动物学习?牛、羊、马这些我们常见的动物,终日以草为生命之源泉,个个不也是膘肥体壮吗?至于寿命一说,需当作头等大事去研究,方可定论,恐怕为数不多的高僧的长寿难以服众。
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追寻。愿所有具有深切而细致体味的笔墨,皆能成为公认的经典,成为每一位文学青年逐梦路上的自检,成为所有后起之秀的标配。
20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