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锦慧
题记:“我3岁父亲就不在了,母亲一个人拉扯我们姊妹六个,我是老五,兄弟三个里我排行老三,我15岁就开始自己打工,在砖厂背过砖、夏天卖过冰棍、八月十五到副食品厂做过月饼,反正能挣钱的,我都干过,可能也就是经历过了那些那些磨难和艰难吧,我才能走到今天……”说到这里,坐在侯少丰对面的我,似看到他眼里有些星星样的闪烁。
少不更事早当家
15岁的侯少丰初中毕业了,他的内心是兴奋的,他可以不用上学了,可以去打工挣钱了,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了. 那年夏天他很充实,每天早上去冰棍厂,用三分钱每根的价格批发一箱冰棍,箱子不大,放上小棉褥子,能放六十根冰棍,卖五分钱一根,每根挣两分钱,他总是在街上不停地走,看见有小孩子了,就赶紧过去,边走边喊“卖冰棍、卖冰棍”,有时生意好了,一天能批发两次,当然也有生意不好的时候,一天一箱也卖不完,一个假期他挣了32元钱,每天晚上回家都给妹妹留一支冰棍,天再热,他也舍不得吃一根。
夏天悄悄地过去了,冰棍也卖不动了,那天他回到家,母亲做着饭,嘴里念叨:“再过一个月就是中秋节了,今年咱们也想办法做些月饼吃!”侯少丰一听,心里有了主意。第二天他就找到了副食品厂,主动要求在厂里做学徒,厂长一听乐坏了,全县就一家副食品厂,谁家过节不买二斤月饼呀,这正发愁做不出来呢,就来了个人,这不是正好吗?
厂长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答应是答应了,可是厂长见多识广一看侯少丰是个毛孩子,又是自己找上门来,肯定是急着找活干,就跟他说:“学徒工资只有一半噢,你能干就干,不能干就算了!”侯少丰想了想,冰棍是卖不了了,马上也找不下什么活干,一半也比没有强,回答说:“没事厂长,一半就一半,就是到八月十五的时候你让我拿两斤月饼就行。”他干了一个月挣了22元钱和两斤月饼。侯少丰记得那年的月饼特别甜,那年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
冬天对侯少丰来说是难熬的,80年代的街头,没有什么东西可卖,他曾想过不如去弄个火炉打饼子,可是听街边卖饼子的老师傅说,这打饼子也不是谁都会的,一袋面,打得好了,还能挣个十块八块的,打得不好了,还得赔钱;他可不想做赔钱的买卖;或者弄个修鞋的摊子,每天能挣几个算几个,他到修鞋摊上蹲了几天,发现这也是个技术活,一般人还真干不了。
1988年,对侯少丰来说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那年他17岁了,从十五岁开始学校一放假,他就在社会上东一榔头,西一斧子找活干,可是两年了学也没好好上,工作也没好好找一个,只能将就养活自己。母亲也总是唉声叹气,怕他连个媳妇也娶不上。
刚过完年,春寒料峭时节,他想着像去年过年时一样赶在正月十五以前借些钱进些灯笼来卖,去年进得多了,没卖完,还压了些货,他把那些旧灯笼翻出来,在储物间里压了一年,皱巴巴得不成样子,没办法再卖,不算不要紧,一算竟赔了二百多块钱,他当下就懊悔得不行,二百多块钱是他们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成家立业,不让母亲担心。
初入企门遭下岗
正月,他记得很清楚,那是正月初十,街上冷冷清清地,他漫无目的地走着。“少丰、少丰,是你吗?”他听见有人叫他,回头一看,是一个远房表哥,穿一身簇新的中山装,手上拿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在不远处,正笑着看他。“哥”“少丰,你最近干啥呢?好几年不见了,我姨还好吗?”“我妈身体倒是还好,就是我们几姊妹个,都自己找活干,我这也是正找活干呢!”“这大正月里,活不好找吧,你能干了啥活?”“不好找呀,我啥活都能干了,咋?你那找人吗?”“少丰,你还真是运气好,我这里正在找人呢!不过是学徒工,工资不高。”“没事,没事,哥,你不是在阀片厂吗?你那可是大厂,学徒也行。”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侯少丰因为肯吃苦、工作积极,也因为厂里有表哥关照着,被厂里破格招录为正式工人。
母亲一解愁眉,逢人就夸少丰年轻肯干,有了好工作端上了铁饭碗,虽然每天在热处理车间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时常都被火星子烧伤,身上总是新伤压着旧伤,但是少丰对自己从来没有失去信心。他想只要好好干,总会有自己出头的一天。
时光如梭,一转眼,侯少丰进厂两年了,他发现,他努力工作,没日没夜,加班加点,也才挣不到100块钱,虽然他加的班最多,在车间工资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是比那些销售员还是差很多,正好厂里有个销售员家里有事,请了长假,侯少丰就主动找到了厂里的领导,说了自己想去当销售员。
厂长看着身体单薄清瘦的侯少丰:“你一个小娃娃,你知道销售是怎么回事吗?那可不是个简单的活,你可想好了,销售是销出去了有工资,销不出去可没工资哦!”年轻的侯少丰用还有些稚嫩的眼神坚定地看着厂长:“我想好了,我一定要试试。”
他的人事手续从车间转到销售科的时候,侯少丰满脑子都是憧憬和梦想。他四处打听销售的渠道的方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在贵州偏远地区的山上有一个空压机厂,因为地处偏远,很不方便,都没有人愿意去销售配件,侯少丰一听就心潮澎湃,他觉得这是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有担心,担心消息不实,担心路上出现意外状况,更担心自己去了无功而返。
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侯少丰,坐了30多个小时、倒了四次火车后到了贵州遵义,下火车后又坐了2个小时公交车到了厂里,看到了厂子,见到了厂长,侯少丰的心放下了。简单地寒暄后,侯少丰对自己的产品做了详细的介绍,看着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气质地侯少丰,厂长当即拍板定了8400元的货。
“当时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都是托手成书,他定了货后,我回来给他发货,开纸质票,那边收到货,票过去了,钱直接打到厂里帐上。这是我的第一笔业务,那个厂长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人,老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老厂长现在已经年逾古稀,过年过节我都会寄点咱们这里的土特产过去!”时隔多年,说起这段经历侯少丰还是难掩激动。
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6月,阀片厂的产品自行车飞轮整体下马,整厂转产失败,原有职工近700人全体下岗。刚刚在销售上有些起色的侯少丰面临着下岗,面临着无货可销的窘境,几年的辛苦积累,无数日夜的奔忙都将付诸东流。
自谋生路受重创
侯少丰说:“我一路走来,受的磨难多,遇到了贵人也多。”
他下岗后,他当销售时认识四川自贡的朋友周勇向他建议说:“你从厂里下岗了,可是你还有技术呀,你可以自己生产产品,只要质量过关,销路我给你找,不愁卖不出去。”听了建议后,侯少丰觉得既然有销路,那就可以试试。
2003年8月,他利用自己机械加工的优势,东家1千,西家2千,几百块也不嫌少地凑了1万2千元,租了三间工房、两台设备,又找了3名工人,开始自己加工生产空压机配件。
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因为他的产品质量过硬,市场上供不应求,再加上他自己跑市场,两台车床的产品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侯少丰又找七大姑八大姨,费尽口舌借钱,租了七台设备,开始成规模地产品加工。“那几年跑市场真是苦呀,大冬天也不舍得住旅馆,时常在火车站对付,冻得不行了,就喝些火车站的热水,累了就和人家管理员说说好话,在候车室椅子上睡一会儿。”
短短两三年,他把自己生产的空压机配件,销到了山东、湖北、陕西、广西、四川、江西、贵州等地,在全国各地打开了销路。凭着产品质量和诚信,侯少丰先后与全国15个省份的50余家主机及配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往来关系。
2006年,原有的生产力量已经无法支撑市场所需的产品,于是侯少丰又从银行贷款、亲戚朋友处贷款,租赁工房30余间,购买设备30余台,正式注册成立“平陆县利丰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9月,在运城组织的SBY第四期创业培训中,机缘巧合下他认识了市人社局分管此次培训的邵副局长,几次接触下来,邵副局长对侯少丰的人品才干相当认可,被他在事业上毫不气馁,愈搓愈勇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在一次闲聊中,邵局长说:“侯,最近国家对职业技能培训这块会大力扶持,你要是有这方面的想法,不妨试试,遇到什么问题,尽管找我,我一定尽力而为。”邵局长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
2007年7月,侯少丰借助现有的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厂房、设备,申请成立了,前校后企、校企联办的“运城市平陆利丰职业培训学校”,主要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两后生”,重点培训初中级的车工、钳工、磨工、铣工、焊工、电工、数控车床和计算机操作、手工制作、厨师等专业,一方面可以解决自己企业的招工用人问题,另一方面培训合格后的工人还可以向外输送就业。
企业和学校双管齐下,蒸蒸日上的2007年,侯少丰多方申请,经过层层审批,投资18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达23300平方米的平陆利丰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平陆利丰职业培训学校厂校一体化新区,于2009年11月投入使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市场也是如此。
2014年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在全国滞销,以前的活塞式气阀转成了螺杆机,所有产品都被市场淘汰,只能下马,企业全面停产,只能全力以赴做职业培训。
“企业刚停产时,真难呀,买地花的1000多万,贷款还没还完,每年利息就得400多万,原来培训就是捎带,有任务了就做做,没任务了就销产品,是用企业养学校,企业停产以后,等于没了收入,还得保留着设备做培训,每年的培训任务也不大,只有五、六百人,国家补贴的几十万元,根本养活不了职工,更别说还贷款、还利息了,那几年真的是拆东墙补西墙,几万块、几千块借过,几百块、几十块也借过,我不怕吃苦,也不怕借钱,从来没想过放弃,只是怕自己借的钱万一还不上,在朋友们跟前失了信、失了心,所以就一直坚持着,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聊到这里,侯少丰眼眶有些红润。
看着虽经过世事的风雨,却对生活依旧心存信心,内心无比坚强的侯少丰,我忽然明白了“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句话的含义。
抢抓机遇谱新篇
2007年办校以来,市、县对职业培训虽然有任务、有指标,但全是自主招生,虽然补贴不多但是侯少丰还是通过电视台宣传、发宣传单、街头咨询、下乡招生等方式积极宣传招生,侯少丰说效果不求尽好,但是培训一定要坚持做。
在侯少丰的坚持和努力下,他的成绩终于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2007年12月份,他被平陆县、县政府授予“创业精英”荣誉称号,他的公司被授予“诚信企业”和“价格诚信单位”,他的产品被中国商品学会授予“中国优质产品”荣誉证书。2009年侯少丰被运城市总工会授予“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2010年他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三晋创业就业奖”荣誉称号,被评为“运城市劳动模范”和“全市职业培训先进教育工作者”,并受到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表彰。
2014年企业停产之后,侯少丰觉得招生成了重头戏。他的办学理念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训技能为根本,以转移就业为途径,以脱贫致富为目的;办学思路是: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办学目的是: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带动一片。与此同时还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了足部修护师、电建工、育婴员、美容师、家政服务、保健按摩师、中式烹调师等课程。5月被山西省人社厅授予“山西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称号。
2017年,国家政策全面向脱贫攻坚工作倾斜,平陆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到千人。8月被山西省妇女联合会命名为“三晋巾帼家政脱贫示范基地”。2017年全年共培训961人。
2018年山西省出台了《关于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五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并把“技能大培训”纳入县委、县政府的产业扶贫发展布局五大重点内容之一,全年共开各类培训18期,170个班次6402人,到年底实现转移就业282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14人。侯少丰被授予“运城市脱贫攻坚创新奖”,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2019年,全年培训6000余人,平陆利丰职业培训学校被授予“平陆县脱贫攻坚贡献奖”,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从2017年以来,共培训职业技能人才194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835人,共实现转移就业79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471人。贫困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平均月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最高达到17000元以上,1900多个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了脱贫。
现在的平陆利丰职业培训学校,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教学场所6420平方米,专用培训室10个,专业实训场地12个,各种焊机、车床、计算机、实训器材1265台,宿舍和餐厅能同时容纳600人住宿和用餐。
全校教职工50余人,专业教师23人,班主任14人,行政后勤人员13人,教职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8人,专科以上学历14人,技师、高级技师6人。学校分别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还是两所学院的校外教学点和实训基地。同时平陆利丰职业培训学校还是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平陆分校,参加电大学习的学员可在平陆县利丰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并办理专科、本科文凭。
2019年在不断增设培训项目的同时,利丰职校受邀到万荣县设立教学点;2020年利丰职校又受邀到大同市天镇县人社扶贫技能培训基地设立教学点。同时平陆利丰职业培训学校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邯郸、杭州、青岛、等二十余个全国大中城市的家政服务公司和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学员就业事实上点基地协议,保证所培训学员全部能够上岗就业。
2020年疫情发生期间,侯少丰向平陆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捐赠价值10万元的物资、向万荣红十字会捐赠现金1万元用于疫情防控,本人也向组织捐款200元。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我希望在我们学校培训过的人,都能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能自食其力,即为自己创造了财富和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不要像我当年一样经历那么多磨难后才找到自己的方向……”。经历过起伏沉沦,看淡了世事沧桑的侯少丰眼神笃定地望着脚下这片一砖一瓦都灌注着他十余年来无数心血的土地,满眼憧憬、深情地说。

赵锦慧,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人,从事公文写作二十余年,业余时间一直钟情于文学,热爱阅读和旅游,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陆县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在《山西日报》《湖南日报》《山西工人报》《运城日报》等近百家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二百余篇,诗歌收录于《情感咖啡屋》《人间四月天》,小小说收录于《寻找夏洛》,个人专集《路上春色正好》已正式出版发行,正向着更加广阔的文学天地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