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故事:南张井老虎火
文/尹国红,图/何克宁
井陉县文化旅游,南张井村有亮点,也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南张井老虎火。其实,南张井村老虎火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烟火晚会,它的背后还蕴含了两个美丽的故事。
老虎火包含火烧战船,张飞击鼓,五马破曹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本身描绘的是三国故事中蜀国庆功封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为五虎上将的情节,“老虎”形容的即是五虎上将之威猛,表现了北方人彪悍豪放之风,其表演形式除了现场燃放,将来还可以采用电影或者电子烟花的形式进行更为生动的演绎。
提起老虎火,井陉县几乎没有一家没听说过一句歇后语“南张井叫闺女——看火”,然而,时至今日,这句歇后语的由来已鲜为人知,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的就是南张井老虎火的由来和烟火宗师的传奇爱情故事。
三百多年前,南张井村有两户人家,户主年龄相仿,他们的妻子也基本是同年有孕,由于两家人世代交好,于是便许下约定:如果生下来是两个男孩儿则结为弟兄,两个女孩儿则结为姊妹,一男一女则结为夫妻。后来两家生了一男一女,男孩比女孩稍大几个月,两家便如约订下了娃娃亲。两个孩子一块儿长大,青梅竹马。儿时,一天晚上,两个孩子在星光璀璨的夜空下玩耍,突然天空划过一道火光,异常明亮,女孩儿指着火光问男孩儿:“哥哥你看天上那是什么?”,男孩儿哪里知道那是流星,就随口说:“那是火!”,女孩说:“哥哥哥哥我还要!”,男孩说:“长大了我给你做个火,更大更好看,说话算话,一百年不变!”。就是这样,两个孩子长到了十七八岁,男孩儿没有忘记儿时的承诺——给自己未来的妻子做火,像流星一样的火。为实现自己的诺言,男孩儿到处打听哪里有做火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山西磛石村有做火的,但是做火技艺非本村男性不传,于是男孩儿为了学习做火技艺,便装聋充哑到山西磛石村做长工。男孩人缘儿很好,勤快又乐于助人,很快就在磛石村有了很多朋友,朋友叫上他一起做火,做火师傅见他既聋又哑,于是在教授徒弟的时候就不再避讳他,男孩儿把所学到的知识偷偷地记录了下来,就这样装聋作哑刻苦学习了三年。在这三年里男孩儿偶尔回到南张井村探望家人,由于他人缘儿好、朋友多,所以每次回村都有磛石村人和他一块儿作伴回来,而他也必须接着装聋作哑,时间长了男孩聋哑的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说男孩得了怪病,变得又聋又哑。消息传到了女孩儿家,女孩儿的父母脸色骤变:“我们怎能把女儿嫁给一个得了怪病又聋又哑的人呢!”,于是就向男孩儿家提出毁约,男孩儿的家长辩解无果,女孩儿的父亲不久便把她许配给邻村一家好户待娶,女儿虽不同意,但在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女孩儿也只能顺从。时光飞逝,男孩儿学艺已有三年,他学会了全部的做火技艺,有一天他给师傅叩头,说自己会说话,并说明了原因,师傅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夸赞他装聋充哑三年学艺不容易:“我自己专门教授的徒弟都不好好学,没专门教的徒弟倒是学会了,这是天意啊,以后你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男孩儿磕头拜别师傅。回到南张井村,到村口正碰见迎亲队伍抬着大花轿走出村口,问娶走的是谁家的姑娘,村里人见男孩儿回来,吃惊地说道:“你不是哑巴了吗?人家闺女家因你哑巴毁了婚约,这不娶走的就是你媳妇嘛!”,男孩儿听了这话如同晴天霹雳,大声喊到:“闺妮(女孩儿的乳名),我不哑巴!我不哑巴!我装聋作哑是为了给你做火啊!”女孩儿听见情郎熟悉的声音,便从骄子里跳了下来,大声喊到:“哥!”,话音未落,迎亲队伍见状,便把女孩儿硬架进轿子里,就这样把女孩儿娶走了。男孩儿回到家,家人告诉男孩儿是女孩家以为他得了怪病哑巴了便毁约了,并安抚男孩儿:“事已至此就不要想她了,咱们再找一个比她好的。”。从此,男孩儿沉默寡言,闷头做火。一天,男孩儿来到女孩儿家,告诉女孩儿的母亲说:“我做好火了,叫闺女回来看火吧!”。女孩儿母亲经过一番询问,这才知道男孩儿为了给自己的女儿做火装聋作哑,叹气当初不该毁婚。于是女孩儿的母亲把女儿叫了回来,男孩儿给女孩儿放了烟花(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这句歇后语“南张井叫闺女——看火”。女孩儿回到婆家后一病不起,婆家也是好人家,见儿媳这样并听说了她和男孩儿的事迹也是深受感动,娶回来媳妇却没娶回她的心,这样下去会害了两家人的。婆家经过和女孩儿家协商,两家解除了婚姻关系,女孩儿深受感动,认婆婆作了干娘,之后便又回到了男孩儿的身边,小两口叩谢三方父母,从此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并把老虎火传承至今。
清朝后期至解放前,南张井村老虎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被视为“官火”,老虎火在南张井代代相传,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