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
红烛强子
毛泽东用《愚公移山》这篇文章
作为党的政治宣言
召告全党和全国人民
用开天辟地移山填海的精神
向一切黑暗腐朽没落的势力
向侵略者和顽固的花冈岩反动的思想
除了用枪杆子还要用我们智慧的双手
把它们连根挖掉
战争年代出入生死硝烟的共产党人
就是用这股韧劲
砸碎了旧世界创造了新中国
党的血统
来自于人民的源泉
来自于不信神不怕鬼人定胜天的执念
六十年代发生在太行山没段
那一场惊天地的混响
如壮歌直击耳鼓如猎猎艳赤
灼烤记忆的纯红
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硬是在石英长石和高钙岩上
悬跃亘古崖壁脚踏鹰嘴幽穴
用钢钎铁锤在一锤一个白点的巨岩上
打出了炮眼开出了洞花
七十公里从云端飞瀑的天河
落在了史记汉书没有记载的
人间奇迹
和老百姓干涸开裂的心坎上
红旗渠呵一一
现代天工开物的神话
真实且壮观地发生了……
想那个艰苦岁月
县委班子没有高官厚禄
还要备战备荒忍饥挨饿
百姓只为一滴水
只为不断的千万年的血脉
跟着党拼死引漳入林
每一段每一寸的泥土里
都是生命血汗和筋骨
铸就的精髓信念
党的一束光焰
就是身体立行侧马扬鞭
带领人民向幸福泉边的
金光大道上奔一一
若干年后
我到林州红旗渠保护区参观
看见当年的窝棚子和石板子
摆着黑陶的粗碗
据说每顿三个窝头就清水煮盐
就是这样清肠寡水的岁月
炼成了火红沸腾钢铁的时代哟
置身这个融炉
该有多么伟大一一
如今
我们早已进入自来水矿泉水时代
但我的脑际还在不断传来
那铁锤钢钎的碰撞声
就像劈开大山的胸膛
看到奔涌而出的水和血的热量
众志凿砌的灵魂之渠
在万山红遍的泪行里
造一部史诗……
这一夜
我的梦的洪流
用心欢舞着浪花
围成一口老井的典故
及乳汁的渊源
向上喷礴喷礴的丰一碑一
味知浓
张国泉
二九菊争锋,
遇寒花瓣重。
随风香入髓,
祭酒味知浓。
登 高
张国泉
游子登高望远云,
思乡梦里可乘君?
重阳缺月伤心字,
何日归来不再分。
日天长
张国泉
银杏叶题黄,
芦姿舞夕阳。
牵牛怀远梦,
桂子出清香。
莫恨杯中浊,
轻言两鬓霜。
糊涂能得寿,
有爱日天长。
泪盈腮
张国泉
西风残照映天阶,
满目枯枝折柳哀。
雁呖山空秋水恨,
雨淋寒露桂香栽。
千年孝道尊华夏,
一曲相思话菊台。
祭酒恭斟知味苦,
重阳今夜泪盈腮。
鹧鸪天· 明月如灯到我前
暗香如沁
明月如灯到我前,
何妨取字在花先。
人间寂寞心成海,
别有乡思句不眠。
山一隅,水千篇,
风霜雨雪记年年。
浮生幽梦今来改,
拨动秋光五十弦。
鹧鸪天· 未到情深不敢言
暗香如沁
未到情深不敢言,
赊来明月照花笺。
三分寂寞成秋水,
一地相思锁暮烟。
风淡淡,影翩翩,
字中情绪复年年。
惟将旧梦秋声满,
半种梅花半种田。
鹧鸪天· 小梦无声到眼前
暗香如沁
小梦无声到眼前,
人间秋色断肠天。
醒来明月三分满,
不度孤舟年复年。
留此夜,照芳笺,
漫教沧海作牙弦。
凭栏弹就西风调,
‘始信梅林一谪仙。
卜算子·有梦记前生
暗香如沁
有梦记前生,无月参花影。
写到诗中独往来,满目苍凉境。
念起看云天,寂寞还深省。
自诩多情万古间,俱作风霜冷。
临江仙· 世事何如秋草
暗香如沁
世事何如秋草,浮生野望晴阴。
人间悲喜黯沉吟。
犹怜花影换,怕见雪霜侵。
此后形骸拘检,归来寂寞重临。
偏风不语到诗浔。
泠泠枝上月,独照古和今。
原创/艺海拾贝
秋风撕碎了夏的盛装,
一夜风霜吹倒半池的莲花;
庭前的美人蕉折断了纤腰,
姹紫嫣红瞬间满目凋谢。
落叶在西风中旋转,
风刀霜剑迫着群芳,
唯有这滿山遍野的山菊迎面浅笑,
还有这傲霜绽放的东篱菊花。
那一袭冷撞绽了滿院菊香,
红绿紫黄纷纷笑颜登场。
裹着一颗坚強的心不惧风寒冷霜,
孤傲地开滿平地山岗。
毫不崇拜牡丹的富贵,
也不攀比玖瑰的娇艳;
不垂涎茉莉的郁香,
绽放属于自已的芬芳。
没有忘记陶令对妳恒久的独钟,
如约在东篱闪亮星星点点的幽香。
无论是地头田间,绝壁悬崖,
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菊黄。
秋风秋雨撕裂了万紫千红,
你却在风霜中傲然挺立独放
宁願在枝头抱香枯死,
也不愿隨浊流漂零四方。
赞美妳,傲霜盛开的金菊,
君子般风骨,永远闪着黄金样光亮!
《剃头》
文:大智若愚
为了省事省钱
我把和尚的头移植给自己
头顶神圣的光亮
假装映出众生疾苦
假装一副唯我超脱的样子
头是忽明忽暗的
有未修净尘世
还是莫名的冒出
这遮挡清凉的生长
又让我觉得罪恶
无法空的皮囊,又怎会
替自己参透自己
出家
文/孟琼川
一大早,太阳刚有了些暖意,老侃就提着鸟笼子出了家门。
老侃步履悠闲,这条路他已经走了无数遍了,沿路的景致再熟悉不过。老侃穿着白色对襟长褂,腿上穿着黑色宽松长裤,脚蹬黑色方口布鞋,显得很利索,也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象是从电视剧里走出来的人物。老侃的头发梳的一丝不苟,抹上了发油的头发在太阳底下发亮,象戴着金色的发箍。老侃的右手提着鸟笼子,里面是一只画眉。左手拿着长杆烟枪,走几步就吸上一口,吐出的烟圈在面庞周围慢慢地散开,显得惬意的很。
老侃是奔老街来的,老街上繁荣的很,是一条商业街。由于时间还早,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影。老侃径直走进一家包子铺,这家是经营天津灌汤包的,早成了老侃的定点早餐店。老侃进店也不多话,寻了个靠近窗户的座位,跑腿的按例端上一笼包子,一碗白米粥,两三样小菜。老侃给自己倒了一小碟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四个肉包子很快下了肚,碗也见了底,老侃用餐巾纸擦了擦嘴,又抽出几张放进口袋里,麻利地到前台记了账。
老侃哼着小曲不慌不忙地向街中心走去。不一会儿,他就站在了卖鸟的铺子前,等到他熟练地把鸟笼挂好,从铺子里走出一个壮硕的中年人,看得出两人很熟。老侃递给中年男人一根烟,给烟点上火,又给烟嘴里塞上烟叶,也点上火,中年男人一指凳子说,坐,两个人就都坐下了。
一整个上午,老侃都不挪窝,他和中年男人有一搭没一搭地侃大山,说的都是些八卦新闻。到吃中饭的时候,老侃还是没走,他和中年男人一起吃中饭,中饭是中年男人的老婆送来的。吃了中饭,老侃照例再给中年男人奉上一根烟,两人就一边吞云吐雾,一边继续侃大山。直侃到太阳西落,中年男人收了摊,关了店铺,就和老侃到西头的小吃店吃晚饭,晚饭是中年男人付的账。
吃了晚饭后,老侃就提着鸟笼子回家了。每天都是如此。
老街上的人大都认识老侃,对他家的事也知道个十之八九。有些新来的商户看到老侃成天介游手好闲,什么事都不做,心里就纳闷他如何养活自己。略微一打听就知道了,原来老侃的故事才是最大的八卦。
老侃本是个聪明人,高考那年生了一场病,命虽保住了,却错过了高考,身子还落下了病根,一向心高气傲的老侃从此转了性子,变了一个人。老侃是独苗,没几年老侃的父母相继过世,给老侃留下了三间瓦房和一间商铺,商铺就在老街的东头,虽然不大,但老侃靠租金却也能养活自己,他还靠着这点家产娶了媳妇。媳妇是外地人,有几分姿色,平时总是敷粉画眉,打扮的象个唱戏的,骨子里有几分妖媚,别人看不惯,老侃却受用的很。
然而,好景不长,老侃的幸福生活就到了头。老侃的媳妇竟跟着租他家商铺的小老板跑了,丢下老侃和五岁的儿子。老侃也没再找,他养了一只画眉鸟,成天关在笼子里,和他形影不离,人们都说,老侃那是心里有恨,那只画眉就是他老婆,他要关着。
老侃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却没想到是个不争气的,性子和老侃竟有七八分像,性情寡淡,学业无成,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终于有一天,债台高筑,几个粗壮的汉子把老侃和儿子堵在了家里,老侃慌了怕了,只好把商铺作价抵偿了赌债。老侃的儿子远走外地混口饭去了,老侃留了下来。
没了商铺,老侃只好找了份事做,他帮着中年男人看店,中年男人管他三餐饭。老侃抽烟的钱是他以前偷偷攒下的,没给儿子,儿子也不知道。
有一天,老侃害了病,感到胃部不舒服,以为忍忍就过去了,也没舍得买药吃,谁想到竟一天比一天沉重,最后还是中年男人拉着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是胃癌,中年男人掏腰包给他治病,切了三分之一的胃,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从此,他和中年男人走的更近了。
老侃的日子虽艰难,但是他还有一份念想,儿子去了外地,走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说要赚钱接老侃去享福。现在这段安闲的时光就是那份念想给他带来的。
就在老侃憧憬着有一天能过上幸福生活时,儿子却出了事,因为盗窃建筑工地上的施工材料进了监狱,老侃的精神头彻底垮了,不久就不见了踪影。那三间瓦房也易了主人,新主人就是救了他命的中年男人,那只画眉也给了中年男人。连中年男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后来,有人说,在普陀山的寺庙里看到了老侃,喊他却不应,只知道念“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