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县位于山西省的最南端,被称为山西南大门。北依中条山,南傍黄河边,地貌复杂,经济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
各级政府一直为平陆的经济发展不懈的努力着。展开扶贫工作小组下乡进村,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工作。与此同时,还有一群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用扎实苦干的精神,默默的为平陆的经济腾飞鼓劲加油,他们就是利丰职校的所有员工,在董事长侯少峰校长康春荣的领导下,认真务实,勤奋努力的利丰员工们。
利丰职校是一所校企联办的技能培训学校,创建于2007年,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教职工38人。
十多年来,利丰职校的教职工们不避寒暑,苦心经营,励精图治。他们秉承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坚信纵有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顺应时代的需要,设立足部修护师、电建工、美容师、家政服务、焊工、电子商务师、中式烹调师七个专业。从各地考察筛选,高薪聘请优秀的讲师,对学员进行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事无巨细大到专业课的开设,讲师的选任,结业学员的对口安置,小到课堂纪律,学员的生活,件件落到实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多年来,在古虞大地上,在利丰职校这块沃土上,他们培育了成千上万个技能人才,改写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命运,拯救了一个个困窘的家庭,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平陆人民脱贫奔小康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这条康庄大道的起点就是平陆利丰职校。结业的学员正是走出利丰职校的大门,踏上一条条康庄大道。
走进利丰职校的大门,迎面可见一堵墙,上书鎏金大字“技能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夺人眼目,这不只是一条上了墙的标语,更是被利丰职校的员工,学员落实到现实中的精彩的故事,而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又有力的印证了这条标语的真实性,这是一条可信可循的真理,并不是夸夸而谈。
家政班的学员唐春娟,原是活塞环厂的职工。工作繁重,工资还低,仅此而已也就罢了,雪上加霜的是她偏偏又下岗了,曾是一名失地农民的她又成了一个下岗工人。本来收入微薄没有积蓄,只盼着能够辛勤劳作细水长流,一失业,生活来源彻底断流。站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她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人人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此刻,她这只勤快的小鸟不知道,哪片天空允许她自由翱翔,哪片森林又是她觅食的乐园。茫茫天地间,似乎没有一块属于她的立足之地。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欣慰的是,天无绝人之路。困顿之际,她听到了关于利丰职校的消息。去试试看吧,反正现在有的是时间,说不定学习后有机会找个新的工作。 就这样,她走进了利丰职校,走进了一个新世界,站在了她的人生拐点上。
走进利丰职校的唐春娟,选择了家政服务班,主学育婴嫂。经过两个星期的认真学习,系统的掌握了科学育儿知识。经学校介绍到上海上岗。
在繁华忙碌的大城市,她把平陆妇女特有的的纯朴善良,在利丰职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糅合成温暖贴心的照顾,呵护着宝宝的时时刻刻。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宝宝快乐无忧的成长,宝爸宝妈们可以安心工作了,每天都是幸福祥和的时光。
当然,她的悉心付出,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她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6800,这相当于她在工厂里的近一年的工资啊!不止这个数,她的吃苦耐劳,精心照顾家人的工作作风受到客户的连连好评,工资逐渐涨到8800,12000……
不是个例,像唐春娟这样的平陆妈妈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她们从利丰职校出发,分散到全国各大城市,把平陆妇女最善良的大爱,以涓涓细流倾注到不同的家庭,滋润着一朵朵祖国的花朵,体现出平陆妇女最大的社会价值,绽放着平陆妈妈最纯朴最美丽的光晕。
这不是传说,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如果说唐春娟们是一块块玉石,那么,利丰职校该是一位能工巧匠了。经利丰职校的精雕细琢后,这一块块精美的玉石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彰显了她们隐藏着的人生魅力。人们亲昵的称她们“平陆妈妈” 。
平陆妈妈是好样的,平陆男儿也不差。
电工班学员,一个个都是曾与土坷垃打交道的憨厚后生,身无一技之长。踏进利丰职校之后,经过严格的培训,摇身一变,个个都是技艺精湛的优秀电工。学习结束后,他们奔赴全国各地电建一线,为电力化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偏远的山区送去光明,为繁华城市锦上添花,为工农业生产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电力建设中有他们的身影,抗洪救灾中有他们的身影,冰灾援救中更有他们的身影。令人念念不忘的是,当年冰灾抢修结束后,深圳市长亲临现场,迎接从雪山上归来的平陆抢险队。
感于他们全程零伤员,零事故迅速的修复电路,爱惜他们精湛的技术,以十个深圳户口作为奖励给平陆抢险队。深圳户口,当时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平陆抢险队的好男儿却婉言谢绝。他们不是不知道深圳户口的紧俏,只因他们不舍得自己的平陆户口,他们深深的眷恋着他们的故乡,那块托着他们长大的厚土,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是自己是平陆人,从利丰职校走出来的平陆人。在色彩斑斓的特区,他们热爱故土的赤诚之心,金子般的熠熠生辉。
不只是深圳,大新疆,大西藏,华东地区,各地电建都活跃着平陆男儿忙碌的身影。如果说,这些平陆男儿像金子一样发光,那么,利丰职校该是一个神奇的点金棒,那一块块原矿石正是经过了他的点拨,变成了一块块灿灿发光的金子。
这些故事听起来似乎有点玄,或许有人问,利丰职校真的就这么牛吗?是的,他还真的就是这么牛。接触过利丰职校的人都知道。
焊工班学员文跃林,2012年初中毕业后来到利丰职校焊工专业培训学习。结业后被学校推荐就业,开始月工资4000元。经过一年的观察考核,鉴于他技术水平高,公司把他的月工资提高到6000以上。经过几年的工作,随着实际操作的需要,渐渐的他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满意了。这时,他又想起了利丰职校。于是,在2018年,他第二次走进利丰职校的课堂。在这里,他接受了焊工再提高培训。技术水平又上新高的文跃林 ,现在主要从事难度系数大的罐车焊接,并担任粉罐车地坑工作班班长,月工资在8500块钱以上。
当同龄人还在事业的起点,甚至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文跃林凭借在利丰职校学到的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努力工作,买了房,买了车,牵手心仪的姑娘。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也算是出彩的年轻人了。成了利丰职校办学理念“学技能,早就业,快致富,人出彩”的受益者。心怀感恩,无以言表,他特意制作了一个精美的锦旗,上书“事业的摇篮,前进的风帆”携家人到利丰职校隆重的表达谢意。
谢意不只是文跃林一个人有,只要是受益利丰职校的学员都有,表达的方式有各种各样,最多的是送锦旗。随着一个个喜讯的反馈,一面面锦旗跌踵而至。康春荣校长不淡定了,这么多的锦旗,要花多少钱啊!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学校宣布一个规定,从此以后,不准送锦旗。你们的心意学校收到了。虽然锦旗少了,但是称赞反而多了。学员们在心中为利丰职校不求名利,为学员着想的做派,竖起一个个点赞的大拇指。
在利丰职校院子里的宣传板面上,可以看到,学员形形色色。以来源分,来源涵盖全县各乡各村,西到洪池,东到曹川;以性别分有男有女;以年龄分,有老有少,最大的53岁,最小的18岁。其中,不乏夫妻,婆媳,母女,兄弟,姐妹。不管是县东的,还是县西的;不管是男是女;不管年长年少,经过在利丰职校的系统培训,他们的生活面貌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的曾经是围着自家锅台转,日常花销都要伸手靠别人的家庭主妇,带着在利丰职校所学的一技之长,走进大都市,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月入数千,甚至上万,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成为经济建设大流中的弄潮儿。有的从目不识丁足不出乡的村妇,到现在坐着飞机满天飞,乘着高铁走南闯北的时尚女人。有的曾经是为家庭开支愁眉紧锁,深感一分钱难到英雄汉的一家之主,凭借着在利丰职校所学的一技之长,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雄姿英发,彰显男儿气概,用双手赚来全家的温饱,用汗水换来孩儿的学费,用智慧设计了未来幸福的小康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高考落榜学生,在当下一切靠文凭说话的时代,没有走进大学门槛的他们,前途渺茫。茫茫人海中,该何去何从?幸运的是,他们抓住了传说中的救命稻草,这救命稻草就是利丰职校,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经过学习,奔赴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样的变化太多了,多到枚不胜举。他们的故事,个个充满传奇色彩。虽然每个人的经历都不相同,但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从黯淡走向光明,从碌碌无为走向大展宏图,从贫穷落后走向幸福小康。听起来简直就是一个个天方夜谭,一个个当代神话。 这一个个神话的缔造者,正是利丰职校,锦上添花的利丰职校,点石成金的利丰职校,化腐朽为神奇的利丰职校!
如今,引导平陆人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利丰职校,走出平陆,在万荣,大同等地开设新的校区,惠及更多人,更多家庭。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利丰职校创造的神话一定会遍地开花,谱写出造福万户千家的新篇章。
作者:王粉霞,生于1968年,平陆作协会员。喜户外,多游记。偶发诗歌,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