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姚海洪,名姚海红,又名姚友才。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上海浦东作协小说专业委副主任、上海惠南文学社社长。
1947年生于黄浦江畔民生路码头,后住大团镇。1963年参加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以《我爱农村》一文名列前茅,时年16岁。1966年姚海洪从上海七宝农校毕业后在县水利局系统工作(其中80年代曾参加过县志编写二年半),先后任领导秘书及几个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工作期间,笔耕不断,主要以水、水资源、水利为题材撰写文稿。
先后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论文近百篇,诗歌数百首。另外,散文、报告文学《阳光灿烂照海塘》《芦潮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美哉,九寨水》《改革家列传》诗歌《大治河放歌》等也均刊登在市内外报刊上。
姚海洪从小喜爱文学,钻研古诗词,也钻研现代诗和中外文学,并进行实践故文学功底较好,写的文章文笔流畅、优美、感情充沛、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2007年退休后,继续阅读或重读大量中外名著,深受启发和教育,于2015年上半年起,酝酿和写作(白龙港传奇三部曲)即《风波》《风流》《风雨》约150万字,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目前又出版了(南汇嘴传奇三部曲)《海啸》《海神》《海恋》《浦左剑月》约150万字。

在社会底层的女人之痛
——评姚海洪《城墙下的那个女人》续一
今 音
当小说发展到了第83页的第五章“毒如蛇蝎”时,小说用倒叙回顾商社长、邵仁义、华亚太等人组织在一起进行正面交锋。而交锋的目的,还是在围绕林黛黛这个人物展开。小说同时也插叙了邵仁义的另一个情人宋颖颖。她的遭遇相对要比林黛黛好一些。她的好,实际上是林黛黛的出现而转移了邵仁义的视线。同时也加重了林黛黛的危险程度,最终导致林黛黛被邵陷害入狱。像这样的痛,是小说从人性丑陋的一面,给现实中的女人如何保护自身,敲响了警钟。像这样的痛,同时也痛在读者的心里。
从创作的手法来看,是采用了人物的比较性写法,比如把人物的分支关系,在相对的一个场合当中分别描述。在描述中可以发现,邵仁义这道危墙,他也把出卖自己与别人苟合的宋颍颍当作危墙。这是小说富有戏剧性的一面。
这时候,小说题目中的“城墙”内涵和语言张力,就更加深刻和突出了。比如深刻在“城墙”或危墙,已经不再是男性人物在作代入,而且,女性也在这里面担任演化的角色。比如,邵与宋之间的互相提防和利用就是一个例子。同时,也和商社长时时处处保护林黛黛不受伤害则形成了对比。从对比中,却不能忽视另外一个人物,他就是华亚太。这个人物对林黛黛的不轨心思,也处于一个虎视眈眈的境地,只要时机一到,他也会像狼一样,把林黛黛吃了。
围绕这三个人正与邪的较量,小说采用了白描和人物的动作连贯,在结构一个章节的特征是场面在处理上运用了闪镜头的技巧手法。比如,场面人物之间的时空转移,是以段落的跳跃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在第83页的倒数两个段落就是一个例证。从“华亚太”这一段,直接跳到“过了一周”这一段。显出了结构处理上的严谨。
小说为主人公林黛黛的故事痛点上,这时候,还在增加她的风险系数,一个名叫王明华的人物出现了,他是邵仁义的帮凶之一。使得林黛黛的处境更加不妙。在小说发展到第92页,林黛黛终于落入邵的圈套,被邵奸污。小说为了推进故事发展,避免了拖沓和描述上的冗长,直接把故事推到了第95页的第六章“凤凰发飙”。
然而以上这些事情的发生,都处于商社长住院的日子里。这是小说在时空上非常巧妙地从第一页至第九十五页之间显示了结构紧凑与凝练这一特征。这是由作者的经验所给予的提示并进行这样操作的。对学习者而言,就是如何从中认识结构以段落和章节之间的如何呼应,就第六章节的开头,也是一个不错的应用范例。
比如在第六章,小说把一个叫许天一的作家引进来,这个人物所起的作用是继续把小说的发展线索,从横向的边际在把它加粗。这就涉及到小说的面宽与纵向深度之间的比例,于是小说的块状特征也显示了出来。比如在第98页这一块,林黛黛被公安以出卖色相而带走,设局人是王明华。而在第106页,林的母亲凤凰冲到县委三楼政法委书记韩坤那里,终于得以将女儿的冤情出现了一丝扭转。但要关注的是韩这个人物后来的态度上的细微变化,比如表现在对邵是否强奸的问题上,他还有一点的否认。
这时候所要思考的是在小说里面的正义感的确立,都是在与邪恶势力较量的过程中,逐渐得以胜出的事实,来的非常艰辛和不易。那么,从韩坤这个人物的设计来看,充满着对法制社会在质量上的向往和愿望,甚至还有憧憬。小说同时也表达了社会底层人对生活处于安宁的这么一种渴望。像这样的小说价值观的取向和表达,都是以人物的善良和宽广胸怀在作前提。
从反面人物来看,邵仁义、王明华的凶险程度,已经超过了华亚太。小说作这样的处理,实际上也是对人物个性的不同所作出的客观定性。比如客观在华亚太毕竟80多岁了,坏心思再多,从实施的频率上,暂时还比不过邵仁义和王明华的正当年。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