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姚海洪,名姚海红,又名姚友才。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上海浦东作协小说专业委副主任、上海惠南文学社社长。
1947年生于黄浦江畔民生路码头,后住大团镇。1963年参加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以《我爱农村》一文名列前茅,时年16岁。1966年姚海洪从上海七宝农校毕业后在县水利局系统工作(其中80年代曾参加过县志编写二年半),先后任领导秘书及几个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工作期间,笔耕不断,主要以水、水资源、水利为题材撰写文稿。
先后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论文近百篇,诗歌数百首。另外,散文、报告文学《阳光灿烂照海塘》《芦潮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美哉,九寨水》《改革家列传》诗歌《大治河放歌》等也均刊登在市内外报刊上。
姚海洪从小喜爱文学,钻研古诗词,也钻研现代诗和中外文学,并进行实践故文学功底较好,写的文章文笔流畅、优美、感情充沛、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2007年退休后,继续阅读或重读大量中外名著,深受启发和教育,于2015年上半年起,酝酿和写作(白龙港传奇三部曲)即《风波》《风流》《风雨》约150万字,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目前又出版了(南汇嘴传奇三部曲)《海啸》《海神》《海恋》《浦左剑月》约150万字。

容易倒塌的“城墙”
——评姚海洪长篇小说《城墙下的那个女人》的事件与漩涡
今 音
在小说一开头就介绍了林森一家及其社会关系的情况,林黛黛的父亲林森,母亲凤中凰。然后介绍林家先祖于宋朝末年开花结果及传承。而这户人家的压力,按照小说结构来说,第一,被当做小说漩涡来推出,比如第一个旋涡是林黛黛跳楼事件的始末介绍。
这也属于小说的条理安排。并先出安排了商社长这个副线人物出场,随时并配合林黛黛的性格在共同发展故事情节。同时,也在林黛黛这个人物影响来牵出另一个副线人物邵仁义(参考第三章42页)。至于人物归类并不是这篇评论的重点。
林森一家第二个压力是在小说的第四页介绍了林森爷爷的爷爷心直口快,得罪上司后带了两大车书籍回乡。而林黛黛的爷爷梦想“书包翻身”及实践过程的结果又积累了几千本线装书,后来又因说话“反动”而被批斗三天三夜。这是历史压力。
而第三个压力是现实中的压力,这就是小说介绍到了林黛黛的父母亲林森和凤中凰。接下去,还有第四个压力,它着重表现在林黛黛身上,这是小说作详细介绍的主干。于是,小说的主干形式的独特,也不是这篇评论所要介绍的。
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林家,当被铺垫在小说最底层来作介绍的时候,无意和小说题目中的“城墙下”形成了一致。“城墙”的压力,它犹如世俗偏见,也有压倒一切的阵势。
这时候小说中的“城墙”就是危墙,当林家的人处在危墙之下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小说中的第一道危墙,是林黛黛的跳楼事件。
当林家人所有人都面临危墙的时候,就需要把林家所要面对的一个个的现代人物,把他们罗列出来,这时候的“城墙”已经由危墙式的人物,来进行转换和替代。这也是对小说“城墙”进行了活学活用。学“城墙”、用“城墙”和说“城墙”。小说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功能在发挥作用。
站在林黛黛面前的第一道“城墙”是同班大学生北京人金择仪。有可能是林黛黛爱上他,其中也含金是爱新觉罗这一条血脉关系。结果这道“城墙”在一夜之间因金有了新工作而不辞而别的绝情。
这时候,值得考虑的是一个年轻的女作家竟然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输掉了自己的贞操。于是,金的新工作犹如一根稻草,最终压垮了一个作家人物的女骆驼。这个骆驼是指思想容量的储存比例与方式,还是包含着对爱新觉罗这样门第的迷信,和对金一米八个子的崇拜,最终迷失跳楼,然后被商社长救下。小说写出了山穷水尽疑无路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物势头的逆转。
林黛黛的第二道“城墙”是鹤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邵仁义。这是一个“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老板。是一个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红利的五十多岁的这么一个人物。他看上了林黛黛。
这个时候的小说已经切入到了第三个章节“正人君子”的第四十二页。第三道“城墙”就是小厂老板,82岁的华亚太。林黛黛站到这两道危墙的契机是采访改革开放中的成功老板。这是由好事变成坏事的典型事例,也是人物身不由己的客观反映。
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和君子求爱,也要取之有道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小说中却遭到了以金钱来主宰和决定爱情的理念颠覆。也反映了金钱在市场经济中的唯一性,却在林黛黛面前失灵了。这是值得读者关注的地方。也是体现作者对价值观取向的关键思辨,是指小说提倡在拜金风盛行的现实社会中的不为所动。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