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泰斗的最后一次展览
文/王晓廉
再过几天,就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12月26日)。由此,我想起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的时候,以拍摄毛泽东主席而闻名于世的摄影大师吕厚民举办的一次摄影作品展览《我镜头中的伟人》。
吕厚民先生是中国摄影界的领军人物,摄影界的泰斗。被媒体称为:“红墙里的摄影师”、“中南海摄影师”、“毛泽东专职摄影师”。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拍摄了大量的珍贵镜头,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吕老是黑龙江省依兰人, 1928年9月9日生。1949年在东北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照像科。1950年1月,他被调到中南海,专门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照相,1957年底,吕厚民所在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同新华社合并,他到新华社当记者。1961年,吕厚民被调回中南海,任毛泽东的随身记者。1965年又被调任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他前后12年在中南海任摄影师,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我所任职的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成立于2013年10月,刚展开工作两个月,便与吕厚民先生结下深厚的情谊。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艺术家邓瑶女士与吕老筹备已久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吕厚民摄影展”拟在北京一座知名的艺术大厦举办。主办单位由吕老曾经任职副主席的权威摄影机构担任,这座艺术大厦担任协办单位,并承担一切费用。然而,就在摄影展即将开幕之际,主办方和协办方均以接到上级通知为由,宣布退出本次摄影展的主办和协办,并且要求在本次摄影展一切宣传资料和展示版面不能出现这两个单位的名称。这一突然决定,立刻将吕老和邓瑶女士打蒙了。邀请函都早已邮出,各种宣传资料都已印好。关键是12月26日开幕是精心选择的日子,这一天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在韶山冲诞生的日子。突生的变故,打乱了精心的部署。怎么办?生气又有什么用?关键是怎样力挽狂澜于即倒。能力非凡的邓瑶女士动用一切人脉关系,临时租用一家大酒店的大厅和走廊,于12月28日举办了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中国摄影艺术学会主席杨元惺、执行副主席朱宪民、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等到场,并发表讲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门面撑过了,但正式展览所用场地,还是没有着落。所以开幕式一结束,邓瑶女士便在手机微信朋友圈发出紧急呼吁:86岁的摄影界泰斗吕厚民老先生身患癌症,“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吕厚民摄影展”展览场地尚没有落实,请有能力的有识之士大力支持!
当晚11点,尚8文化集团董事长、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馆长薛运达先生从微信看到邓瑶女士的呼吁,深受感动,立即给我这个常务副馆长打来电话。说吕厚民先生是国宝,现在摄影展遇到困难,我们一定要鼎力相助。你们展览馆的几个人速来展馆,落实吕老展览事宜。半夜里,我们撤掉现有的展览作品,第二天,请邓瑶考察我们的展厅,我又带车去那家大酒店运回吕厚民先生拍摄的毛泽东的120幅摄影作品,在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2号馆悬挂布置。同时抓紧设计印刷展览广告等宣传品。

紧锣密鼓。2013年12月31日下午3点,“我镜头中的伟人——吕厚民摄影展”在尚8国际广告园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开幕。此次展览的120幅照片,是吕老从万余幅照片中精选而出,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新中国伟人的高贵品格与开创精神,其中很多照片都鲜为人知,极具历史价值与纪念意义。
开幕前半小时,86岁的吕厚民老先生在策展人邓瑶女士陪同下早早来到展馆。他身穿大衣,戴着绒帽,披一条鲜红色的围巾,显得朝气蓬勃。在与大家寒暄后,开始认真观看自己50多年前在中南海任摄影师时所拍照片。
他不时解释每幅图片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所拍摄。对观众的提问,给予认真的回答。吕老还参观了在1号馆展出的油画家姜华创作的十几幅毛泽东肖像,及迟树义、薛荣萍创作的十余幅毛泽东题材版画作品。之后,吕老与大家进行合影。他在留言薄上题词:“再接再励”。吕老走出展馆大门时,展馆人员送给吕老一枚金色气球,吕老拿着它像个回到童年的孩子,快乐地笑着,让人照相。
2014年1月9日,吕厚民先生在邓瑶女士陪同下,再次来到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访问。他对所拍的毛泽东作品介绍了一些背景。展览馆顾问薛荣萍先生指着一幅毛泽东在水边赤裸上身的照片说:“这张照片好,没了领袖的神化色彩,还原了领袖也是普通人的一面。”吕厚民说:“这是毛主席在庐山人工湖游泳休息时,我抓拍的。主席看到我举着相机拍照,没有制止我,所以抢到了这个珍贵的镜头。”他还指着另一幅毛泽东坐在石凳上、背后是高天白云的作品说,“这是毛主席在庐山会议空隙时,在含鄱口照的。当时天气非常好,云层又厚又白,毛主席手扶石凳,眺望远方,神态十分安详,十分富有诗意。”原来,1961年夏天,毛泽东在庐山连续几天不曾合眼。一个晴朗的上午,他终于停止了办公,走出数日没有离开的屋子,登上含鄱口。几天来,不见毛泽东出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心情也比较低沉。见毛泽东出来了,心情也顿时开朗起来,紧跟毛泽东上了含鄱口。开始,毛泽东右手拤腰不说话,站在一个石凳边望着远方。大约半个小时左右,便坐在石凳上,同英语翻译林克谈话。林克走后,毛泽东仍然坐着没有动,望着远方的天空,眉宇不展,表情凝重。这时,吕厚民发现毛泽东身后的远处背景非常奇妙:天空湛蓝湛蓝,白云时卷时舒,漫天飞流;云雾中时隐时现的山峦,显得愈加挺拔坚韧;山下的鄱阳湖上,云蒸霞蔚,紫气升腾,气象万千。吕厚民突然意识到,时代的背景、大自然的背景、毛泽东的心境,此刻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真是难得的寓意深刻的历史画面。他立即取出一只深黄滤色镜片装在镜头上,使天空灰暗一些,白云更白一些,毛泽东的整个轮廓更加鲜明。吕厚民的果断地按动快门,这一瞬间变成了历史的永恒,也获得了国内外摄影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吕厚民还将几本《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吕厚民摄影展作品集》画册签名送给展馆人员留作纪念。这里边,有许多经典的镜头,刻画了毛泽东各个时期、各种场合和各种神态的传神瞬间,以及摄影背后的故事。

1953年,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为拍到一些珍贵的瞬间,吕厚民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会议最后一天下午散会时,周恩来没有立刻离开会场,而是拿着文件来到毛主席身边,毛主席察觉后立马站起来。周恩来先给毛泽东看自己手中的那份文件,说了几句什么。毛泽东看了很高兴,就把自己桌子上的文件拿了起来,翻了两页给周恩来看,并交谈着。两人肩并肩站在一起,神态自然而亲密。凭着职业敏感,吕厚民及时按动快门,抓拍了这一画面。这幅名为《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照片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1953年5月2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那天,吕厚民发现,毛泽东的脸色一直很凝重,毛岸英此前在朝鲜战场牺牲,当时的情景或许有些让主席心里难受。接见时,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之一,我军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解秀梅荣幸地向主席献花。这位女文工团员给毛泽东献上鲜花、握手后,突然扑到毛泽东怀里,紧紧拥抱着,泪流满面。被打动情感闸门的毛泽东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旁边的人瞬间都愣在那里,吕厚民却机敏地反应过来,迅速按动快门,把这一感人的场面拍了下来。吕厚民拍完放下相机,发现毛泽东还是闭着眼睛,沉浸在悲情之中,直到同下一个文工团员握手时才睁开。这张瞬间抓拍的照片,反映出一代领袖既具有大江东去、原驰蜡象胸襟的,也具有风花雪月、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的情怀。
展览结束后,我馆将本次展览的作品120幅,全部予以馆藏。
吕厚民先生第三次光临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是在2014年10月12日,“北京国际摄影周2014——尚8艺术区全国优秀摄影作品联展”开幕式。吕老与杨元惺主席等摄影界名人再次光临。他熟悉地在展馆随意观看,不时对好的作品点头称赞。他精神烁烁,完全不像一个患癌症的老人。在展馆里,面对半月谈网记者采访,吕老谈出对摄影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说:“摄影是记录历史,记录人们的生活,记录社会的。如果没有摄影,记录是很不容易的。现在社会飞速发展,需要记录的东西太多。摄影有先天的优势,能让人看到现实中的影像。文字就没有这种功能。所以,现在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摄影。”
为了纪念吕老三次光临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我馆还拍摄了《吕厚民与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的情缘》视频专题片,由我撰稿。我在片尾写到:“我们祝愿吕老艺术之树常青!”没想到,仅仅过去几个月的时间,2015年3月9日凌晨,著名摄影艺术家吕老竟然驾鹤西去,享年87岁。但我相信:吕老一生拍摄的摄影作品,一定会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王晓廉简介
王晓廉,黑龙江鸡西人。毕业于黑龙江电大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一级作家。
曾下乡在黑龙江嫩江当知青,后入伍至驻京铁道兵、基建工程兵部队;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诗歌散文组编辑、鸡西市文联主持工作副主席兼《雪花》文学杂志主编、今日中国名人文化丛书总编辑、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摘》杂志副社长、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常务副馆长、尚8文化集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陆续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学报》《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北方文学》《福建文学》《儿童文学》《萌芽》《散文》《中华散文》《词刊》等15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出版个人专著有:诗集《美的风情画》《海阔天空》,散文集《天涯月》《情山恋水》《牧马人的晨昏》《无缘雪季》《碧梦千回兴凯湖》《大美兴凯湖》《美哉兴凯湖》《水阔天高——黑龙江散文游记》《王晓廉散文精读》《让爱的阳光把世界照亮》等12部。其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出版社60多个选本,另有《三军战士的敬礼》《界碑》《美丽的兴凯湖》《小鹿不要怕》《韶山茶》等5篇作品被选入北京、湖北、湖南等省市中学语文课本。


网络驰骋网海纵横,人民声音新媒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