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冬至来
文‖赵彦
今天是冬至,冬至要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来历有很多,我最喜欢河南人吃“捏冻耳朵”饺子的习俗。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于是就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我老家在大西北,冬天确实很冷,耳朵也常冻肿,但没留下什么记忆,只是吃饺子的快乐却永远记着。
记得前几年,每到冬至,我们一家三口总会一起包饺子。我负责和面,媳妇准备馅子,女儿雯婕一放学,便蹦蹦跳跳加入其中。我们分工明确,我擀皮,她们娘俩包,节奏刚好,不快不慢。有时,我也抢着包几个,总被女儿嘲笑,说我包的饺子太难看,被单独放在一个角落,特立独行。她们娘俩的包饺子技术出自同一师傅――女儿的姥姥媳妇她妈,所以包的饺子形状如出一辙,难以分辨。
不出半小时,面擀完,馅包完。时间一长,基本形成默契,面不多,馅不剩。这时,只见体型姣美的饺子整整齐齐摆满两块小案板,像一排排睁大了眼的可爱的小企鹅。当然,我包的少数几个体型各异,像几个自惭形秽的丑小鸭。
下锅前,雯婕总会先照个相的,劳动成果嘛,看看也是一种享受。
油泼蒜泥,辣酱,香醋,一一摆好,热腾腾的饺子一上桌,雯婕又开始照相,并迅速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朋友,随便也嘚瑟一阵子。
这一天,饺子的香总会洋溢在家中一整天。
冬至年年有,但享受和快乐并不是年年都有的。
去年冬至,媳妇基层上班没回来。怎么办,饺子还得吃。我一大早就从小县城听说是最好的饺子馆——大娘水饺店买来了冻饺子。没有了包饺子的过程和乐趣,女儿没有了往日的开心,也没有照相,虽然她不停的说,大娘水饺好吃,味道刚好,不咸不淡。
一大早我就给远在西安的母亲打了电话。
“妈,今天是冬至,别忘了吃饺子!”
“哦,我们都忘了今天是几号了,好,我这就和面买菜包饺子。”
爹妈岁数大了,他们只知道过年是要吃饺子的。电话那头,母亲很高兴,我心里涌上一股酸酸的欣喜。
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很穷,日子过得很苦,平常玉米面馍馍吃得最多,饺子那可真是过年的渴望。但每到冬至这一天,母亲总是要包一顿饺子的。记忆中小时候的饺子面一直不白,但那味道可真是好,有一种天然的麦香,那时的饺子馅似乎很单一,一些青菜。肉,那是过年才有的,但手工和面,擀皮,纯天然的绿菜,那饺子真叫一个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等饺子煮好了,便拿着各自的小碗焦急等待,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母亲用漏勺平均分配,四个人绝对公平,每人大约二十个。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我们便幸福的在小圆桌上一个一个数着吃,那过程很长,也很享受。到最后几个,我们便都有点舍不得似的,吃得特别慢,美滋滋的回味一番。当然,最后时刻保护好自己的饺子也是很重要的,调皮的弟弟总是趁我们防备不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别人碗中抢几个饺子,当然,最小的妹妹自然常常是被抢的目标,那一顿饺子总能吃很长时间,等到母亲喊着收碗的时候我们才恋恋不舍的吃掉最后的几个。
冬至吃饺子总有无穷的乐趣,有时候我们吃到辣椒馅、苦瓜馅馅、冰糖馅、酸杏馅的饺子,那是母亲特意包的,我们总会不小心吃到惊喜,酸得咂舌,辣得流泪,但我们都有所期待,有无尽的快乐。最期盼的便是吃到硬币馅的饺子,那可一次只有一个,吃到的人一定是最幸运的。回想起来,母亲是不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教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教我们认识到人生全靠努力,幸运机遇是非常少的,只是当时我们只顾快乐,没有懂得。记忆中,冬至一整天都是在欢快的笑声中度过的。
童年的生活单调贫苦,但总是伴随着无忧和快乐。
转眼今天又是冬至,我只能一大早在QQ和微信里分别给女儿留个言:“雯婕,今天冬至,去华东理工大学的灶上卖份饺子吃!”
刚给女儿留完言,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今天雯婕不在,回家来吃饺子吧!”我心中一阵惊喜,开车直奔农村的老家。
一进门,便闻到扑鼻的饺子香,熟悉的味道,母亲的味道。心头顿时涌上一种酸酸的感动,冬至真好,饺子真好,有妈真好!

作者简介:赵彦,男,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喜好书法文学,尤爱诗词小说,有诗歌、散文在《临泽诗词》、《甘肃诗词》、《广西诗词》、《中国乡村》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