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器”不可滥用
“公器”一词,《汉语大辞典》的释义为“共用之器”,多用比喻名利、官爵、法制、文字、学术等。《庄子•天运》 说:“名,公器也,不可多取。”《旧唐书·张九龄传》:“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唐代刘长卿《题冤句宋少府厅留别》诗云:“世上无此才,天生一公器。”《资治通鉴》:“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于是,我们才有理由把“公器”理解为天下人所共同利用的“器具”,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现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为所在的“天下”之“公器”,为所在的“天下”之生灵所共用;这个“公器”施于事、给予民,真正达到公开、公正和公平了,那么,无论是权衡利弊、分施恩惠,还是调整余缺,救济贫困,就不会出现重此失彼、亲疏倾斜和远近区分、内外有别了。
公器是“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官职分级,以名曲别。在职时,公器在,离退后,公器缴。所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就成了人们勉励自己、重名轻利的格言警句。然而有人错觉,以为“有权不使,过期无效”,于是乎,有的人便利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公器私用:为自己攫取利益而不择手段,不该拿的拿,不该用的用,不该花的花,不该占的占;公器滥用:独断专行,不尊重科学规律,工作连连失误,举措屡屡损失,所到之处,资源用尽,离职升迁,怨声载道;公器妄用:公报私仇,公泄私愤,小事大办,急事缓办,唯我独尊,不顾大局;公器不用: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对舛错“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遇急难“急忙躲、绕着行”,当太平官,挣亏心钱。“公器”允当,不可多备。多则滥、多则轻、多则推,多则臃肿,多则败事,“龙多靠,龙少涝”。“公器”素质要高,不以白痴充能吏。然而,“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金•元好问《元遗山集》)。”有能力的官吏多得很,具备公正廉洁的官员却很少。在选拔任用“公器”时,当出以公心,惟贤是举,而不是朋比为奸、惟亲是用;不宜先用后补,在职培训,浪费资财,包容平庸。
公器:当公而不私、直而不曲、挺而不挠、明而不暗,大而能容、慈而能怀、少而能让、富而能仁,精诚而恳切,平易而肃然,博闻而广识,廉洁而自尊。人民群众需要平均时,公器应当是天平衡器,秉公持正,不偏不倚,分多润寡,一视同仁;社会环境发生骚乱、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遭到威胁时,公器应当是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利器”,戬除恶霸,毫不留情,肃清贪盗,铁腕不软;大地回春,播种五谷,公器应当是一碗平端清水,泽润遍洒,施惠均匀;人民群众疑惑不解时,公器应当是师表,讲解耐心细致、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讲道理、明利害、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当人民群众寒冷时,公器是阳光;当大地干旱时,公器是雨露。
公器是学术文化,何以见得?“文须有利于天下(明末顾炎武语)”。“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好书是由若干篇好文章组成的。道德文章,妇孺称颂;歪理邪说,贻害生灵。秉“公器”者,当自尊、自重、自爱、自勉、自省、自立、自强;不使“公器”倾斜,不使“公器”损坏,举而能平,用而能端,放而能稳,施之有信而公开透明,政誉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