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同道和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该文稿的前身:《老知青李聚文的故事》是一篇知青题材的散文,日前连续发表于中国阴山作家网-《今日头条》、《华人头条》以及《土默特之声》等网媒上了。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今天,特将该篇已更名的修改稿以裸文发表在此,诚邀各界朋友热忱阅读、认真品鉴并予以雅正为盼! 作者必将不胜感激!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老知青李聚文的故事》
(作者/席雪辉)
“返程三十多年来,我的心始终牵挂着宝尔盖;牵挂着曾经与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兵团战友;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是宝尔盖这块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我强健的体魄,激发了我立志边疆,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感恩人民的理想和信念。我视宝尔盖为第二故乡...”
这是共产党员、老兵团战士李聚文在病危期间,写给下乡所在地——宝尔盖农场党委的公开信中的一段情深意切的话语。
当那封凝聚最后心血写成的沉甸甸的信刚刚发出三天,也许还未抵达目的地,他那颗鲜活而顽强的心脏却永远的停止了跳动...苍山无语,大地含悲!抱得一颗红心来,不带一棵青草去。老李用他平凡的事迹,书写出一代知青的风彩。用他大爱无僵的精神,展现出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的博大情怀。
鞠躬尽瘁藐生死
此生无悔华夏人
2009年春节期间,寒风料峭,银装素裹。在首府的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
一位兵团老战士在弥留之际,把有关单位领导、同学战友和妻子儿女唤到病榻前,口述了三个遗嘱:
一、我是一名老党员,对党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退休后,由于诸多不得已缘故(单位解体,组织失散),至今未能缴纳退休6年以来的党费。请代我务必补缴足额党费;
二、我对包尔盖农场有着很深的朴素的感情。春节前我曾以书面倡议:建立农场教育发展基金以帮助贫困子弟上大学。现在,我要代头捐款1000元;
三、拟定今年五月份,将在西安举办“西安六中同学联谊会”之事,由于身体原因,可能去不成了。请代我向我的恩师刘玉荣、老校友李兴元各送上1000元慰问金;给本届联谊会赞助1000元活动经费,以表达我谢师恩、念学友、捐资助学的一点心意...”
亲人和战友们牢记嘱托,立刻分头行动,争分夺秒地四处奔走,高效办理,终于在他生前第三天完成了他的临终遗愿。当老李看到一张张收据时,他那张惨白干枯、痛苦扭曲的脸颊露出了久违了的欣慰的笑容...
在他生命的最后八天里,他曾四次敦促儿子给远在外地的内蒙古现代青年研究会会长张占龙打电话,请他速来医院面吾。当张会长日夜兼程赶到医院,见到骨瘦如柴的老李时,眼眶顿时湿润了,哽咽了...这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即老李辞世的前三天。此时的他,已处于重度昏迷状态。也许是亲朋好友们动情地呼唤,也许是真情感动苍天,不负人间至善之心,使他终于在弥留之际,缓缓地又一次微微睁开了那双暗淡无神的眼睛,那张干裂煞白的嘴唇也随之微微张开了,以极其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了三句话:“知青精神不能丢;教育下一代不能松;我没办完的事情,由我的老伴儿女继续做...”话没说完就合上了眼睛,又一次陷入了深度昏迷中...而这三句话,竟然成了他的临终遗言。声音虽微却震耳发聩,这是人间绝响,更是一种精神震撼!壮志未酬身先去,常使英雄泪满巾。
其实,老李家的生活并不宽裕。每月只靠微薄的企业退休金维持生活。然而,他一贯热衷于公益事业,每每慷慨解囊。即使在生命的尽头,还从不足万元的微薄积蓄中,拿出一大半扶贫济困、尽忠尽义,履行承诺。这就是老党员、老知青李聚文老人留给生命的最后礼赞。
生命赐我美青春
我为青春放异彩
1963年,不满18岁的西安市应届高中毕业生李聚文,积极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以知青楷模邢燕子、董加耕为榜样,毅然奔赴荒无人烟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宝尔盖农场,成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的战士。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如火如荼的知青生涯。那时,虽然喝的是刚刚引进的黄河水,吃的是窝窝头就咸菜,干的却是重体力劳动: 平沙丘、打堤堰、挖大渠、脱土坯、建营房...而他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脏活累活抢着干,团结有爱帮扶弱者,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表现十分出色,一度成为了知青标兵。职务也随之不断升迁。他由一名普通的农工逐步晋升为后勤管理员、团总支书记、中学教师等,还被选送到内蒙古师范大学深造。由于工作勤奋,积极进取,多次被各级党团组织授予“知青标兵”、“学毛选积极分子”、“五好战士”“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返城后,他先后在内蒙古钢铁厂、市二轻局、市统建办和内蒙古工艺美术公司工作,后来随着机构改革,企业下马,职工也随之下岗...
他生前的月退休金不足千元,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一贯乐观豁达,满足现状,心怀感恩,从不发牢骚说怪话。在一次战友联谊会上,他颇为感慨地说:“我们的青年时代,激扬文字,书生意气,经受了政治斗争的考验,饱尝了蹉跎岁月的艰辛,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织进了共和国璀璨的霞光中了。星移斗转,转瞬之间,我们已度过花甲之年,虽说乌发染霜,但激情犹在,心潮似海...”
正如李老本人所言,二十多年来一直忍受着癌症病魔的痛苦折磨: 不惑之年就患有喷门癌,切掉了大半个胃,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战胜了顽劣病魔;2007年,查出了肾癌,随之摘除了一个肾;2008年,又被诊断为肝癌中晚期。在与多种病魔做顽强斗争的同时,他依然无限衷于党,忠于人民,心向祖国,情系社会,时刻关注着宝尔盖农场的发展与建设,时刻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们。既使躺在病床上,强忍着剧烈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满怀深情地撰写了《致宝尔盖农场党委的一封公开信》;积极筹划着在祖国60华诞和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40周年的大型庆典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当年8月举办的规模较大、内容创新、富有时代气息的大型庆祝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进言献策;倡议并牵头建立了专项扶贫济困基金,专门资助考入高校的包尔盖农场的贫困子弟。
天涯海角共婵娟
大爱无垠感昆仑
李聚文老人特别重情重义,知青情结特别浓厚,特别怀念那段战天斗地的知青生涯。长期以来,先后发起并组织实施了五届兵团战友联谊会和多届同学联谊会,会上组织捐款捐物,扶贫济困。病重期间,依然热衷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了《草原知青》和《大型回忆录——跨世纪的这一代人》等杂志的撰稿和编辑工作。担任内蒙古青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期间,始终如一地坚持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病重期间,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地联络分散在五湖四海的同学和战友,举办形式多样的联谊会、庆祝会、座谈会等各种活动,尽可能的组织、联络、沟通并凝聚了大家的感情,使纯洁友谊历久弥坚,使知青精神永放光辉!
广阔天地铸丰碑
知青精神放光辉
每年正月初三的“亲朋战友联谊会”、每年5月的“追忆校园相约5月同学联谊会”、每年8月的“宝尔盖农场中学师生联谊会”等活动,都是由他发起、策划并组织实施的。
2009年,刚刚筹备好的“正月初三战友联谊会”,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的他,却在大年初一(提前两天)与世长辞,无法想象这年联谊会场景该是怎样的悲壮与凄凉...
我有时在想:李聚文肯定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因为:
我无法想象:一位已经写了“安乐死申请书”的绝望患者,依然乐死不疲地精心策划、筹备、实施着一个又一个公益活动时,该是怎样的高风亮节;
我无法想象:一位身患数种绝症二十余年的重症患者,却时刻牵挂着数十年前曾经生活过的农场,抱病重游故地,看望父老乡亲,为发展献计献策,捐款捐物时,该是怎样的思想境界;
我无法想象:在生命垂危的弥留之际,竟千方百计托人代缴补缴党费、谢恩师、尽友情、捐资助困、尽职尽责时,该是怎样的豁达与超然...
老知青李聚文匆匆走完了平凡而光辉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怀念与感动。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公益事业的无比热衷,对同学战友的无尚眷恋的优秀品格,连同他的音容笑貌一起,将与我们永世同在!
青山常在,马兰盛开。您的精神就是一座不朽丰碑,生生不息的草原儿女向您学习! 向您致敬!来世再相会!
2020-12-15
于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