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打来电话,说:“给你提供一个新闻线索,来采访采访啊。”
放下电话,我便发动了车子。驱车100多分钟,我来到了朋友母亲居住的小山村。
这是个几百人口的乡村。在黑龙江某个大山里。全村都是农民。他们在农忙时,集体种庄稼,也就是能劳动的都成为一个集体。大家一起春播,夏锄,秋收,不分你我他。这一次,从这边往那边耕田,下一次,再从那边往这边耕田。大家和睦相处,一起劳动。
不仅种地是这样,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们也这样。
比如,谁家结婚了,头几天,大家就都来了,帮助做被褥,帮助切菜,帮助去购物,布置屋子。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该干的,谁也不偷懒。干到半夜也没有早退的。
谁家要是有了白事,他们也是这样儿。主人家的人大哭,他们也跟着哭。他们帮助守灵,帮助出灵,帮助挖坑,从头忙到尾,累不少撒,情不少付。
现在是农闲时节,又是岁尾。在农村。他们不仅很重视传统节日,也非常重视非传统节日。
新年快到了,他们便组织在一起,剪窗花,剪挂钱,就连对联儿都是剪出来的。
起初,村里只有几个人会剪纸。逢年过节,这几个人忙得不知道姓什么了。因为家家户户都有求于他们,让他们剪这个剪那个。
到了过年,屋子里,窗户上,门上,井上,猪圈上,柴垛上……家里所有的地方,都需要贴上剪出来的窗花。
虽然村子不大,可是要把这些都贴全,就是一家的所有地方,加上全村100多家的所有地方,他们的手磨出了大炮,颈椎病犯了,还在那儿坚持着。
后来,有人提出,办个培训班吧,让全村每个人都会剪纸,这样,大家就可以自己管自己啦。
对于那些五保户,有病的老人,他们不会剪,就有几个村干部承包,不仅包剪,也包买材料,包送到家,包贴上。
就这样,小村在农闲时,大家便聚到一起。
生产队有村委会会议室。他们自觉的带着纸张,来到这里,说笑着,剪着,研究着。谁要是有新的设计,就画出来,教大家。
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工作了。呵,一大屋子人,花红柳绿的纸张,满桌子都是。
他们已经不满足说笑了,而是一起唱歌,既唱红歌,也唱流行歌曲。
你别说,他们都会唱呢,而且唱的很整齐。
我被深深的吸引了。我一张桌一张桌地看着他们剪出来的窗花。
太美了,图文并茂。
被大家称作方嫂的女士很是热情,看到我进来了,就大喊:“大家都停一下,这位是大作家,特来采访的。大家一起鼓个掌吧。”
所有人都是那么热情。
接着,他们又合唱了三首歌:《我的祖国》《中国梦》《我和我的祖国》。呵,全是正能量歌曲,都会哈,唱的都是那么好,还有音箱伴奏呢。
唱完了,他们又开始干活儿。方嫂负责教我。我真笨,学了半个小时,才会剪双喜字。
中午到了。方嫂说:“大家都停下手中的活儿吧。我们一起去李先进的家。他家今天杀猪。两头呢。”
方嫂拉着我说:“你也去,看看我们农村人杀猪的节日。”
我跟着他们一起来到了李先进家。院子里支起一个大帐篷,热气弥散整个院子,远远的就闻到了猪肉味儿。屋子里,帐篷里,桌椅都已经摆好了。大家呼啦啦,一下子都围桌而坐。有的跑进屋里,有的坐在帐篷里。
我看见帐篷里支起两口十印大锅,酸菜炖血肠,锅里直冒泡儿。
我问方嫂:“他家哪来的这么多碗筷?”
“大伙儿的。今天早上就送过来了。”
“哈哈,真团结。”
“可不是。我们小村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家家都有猪牛羊鸡鸭鹅。到了这个时候,家家轮流杀鸡宰羊。每户杀的时候,都要把全村人请来吃。都是大家自己拿碗筷,贴上标签儿。走了,碗也不能空着的。”
“真好。”我想赞美几句,可是,一时想不出什么好词,就说了这两个字。
方嫂把我领进屋子。大大的砖瓦房,里面的摆设应有尽有,一点不比城里差。
“农村,今日的农村,生活真是幸福啊。”我感叹着。
“那是。你看看我们这些人穿的,哪个比城里人差?”
我仔细扫视了所有的人,单从他们穿的,真的,没有城乡差别。
吃完了饭,我也该走了。李先进早已包好了一大块梅花肉,一大块后鞦儿,装在一个无纺布袋子里,交给我。
“慢待了,请海涵。”
“哪里,给大家添麻烦了。”
全村人送我,一直送到大道。我上了车,走出老远。
从后视镜中看,他们还在那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