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李振声
那个深夜,应该是在暮秋时节。不然,窗外的雨不会下得那么凄冷、那么悲凉。此刻,一个名叫李清照的宋朝女子,正披衣临窗陷入沉思,西风夹着冷雨透过窗缝袭进室内,让她情不自禁打了个寒颤,她端起一杯记忆的苦酒一饮而尽,随即和着泪水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下一段犹如匕首的文字,把胸中的无尽悲愤,刺向黑洞洞的苍天。
初识李清照是上中学的时候,有同学拿来一本宋词选编,觉得上面有几阕小令写得不错,什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帅真、俏皮、随心所欲,过目难忘让人喜欢。

正经八百对李清照有所了解,是在大学学习古代汉语文学的时候,读了她那么多作品,方知这个齐鲁才女生不逢时,一辈子大喜大悲过得很不容易,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阅李清照的作品,这个“愁”字总也甩不掉,反反复复出现过无数次,什么“闷损阑干愁不倚”、“ 独抱浓愁无好梦”、“载不动,许多愁”、“江山留与后人愁”、“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等等,等等,仿佛只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才能与之一比高下。
然而,李清照的愁,有的是真愁,有的是假愁:前半生是假愁,后半生是真愁。愁与愁也不一样,半真半假的是闺愁、情愁,刻骨铭心的是家愁、国愁。
有人说,李清照的前半生像童话,活得顺风顺水无虑无忧,少年不知愁滋味,无病呻吟强说愁。

李清照出身于名门望族官宦人家,从小喝着泉水,听着音乐,读着唐诗,弹着古筝,接受着美的呵护,沐浴着爱的阳光,甜蜜得像泡在蜜罐里麦芽糖。18岁乘着幸福的云梯步入爱河,让她的美好人生更上层楼,嫁了个好丈夫,找了个如意郎,与赵明诚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夫妻俩写诗填词,抚琴吟曲,研究金石,忙于收藏,恩爱得像大明湖里的痴情鸳鸯。有几年赵明诚去外地为官,李清照思夫心切,在家里以词为媒寄托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都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撒娇之作。愁不愁?当然愁,字里行间流露着呢!但是,对这些略带伤感的愁思,人们应该用“幸福”、“甜蜜”等字眼加以解读才对,因为在这里,它们是愁的同义语或代名词。
可能是卿卿我我太过浪漫,眼馋得连上帝都有点看不下去。于是,为她们关闭了幸福的窗,打开了苦难的门。

1127年的靖康之变,宣告北宋灭亡。山河破碎无完家,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李清照从此离开山东,跟随丈夫进入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然而这仅仅才是噩梦的开始,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两年后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让她成了随风飘泊的一叶孤舟;逃难途中寄存洪州的两万件藏书和两千件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千辛万苦随身携带的五箱子文物也在半路被强盗盗走;丈夫死后李清照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却遇上一个人面兽心的骗子,硬是付出了下狱的代价才结束了这段痛苦的感情......
一把把锋利的尖刀,扎向李清照带血的伤口,这回她是真的愁了,不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闺愁情怨,而是国破家亡的大恨深仇!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样一幕:阴霾的雨夜,凄冷的西风,满地的枯叶,南飞的孤雁,让她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心中的苦闷像火山一样爆发,一首词牌为《声声慢》的千古绝唱,便石破天惊般地展现在了人们面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词人的情感上天入地大起大落,幸福与苦难的反差实在太大,别说一个愁字,即使有一万个愁字又怎么能装得下她满腹的悲戚!看来她想寻觅的东西永远都找不到了,然而她一生诉说不完的故事,和无人超越的词令,却为她树起了一座丰碑,让她耸立在了中国文坛的高地 !

作者简介:
李振声:山东莱州人,退休前曾任山东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著有《高原情未了》、《故乡恋》等多部散文集,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
朗诵简介:王晓音(风雨同行):中国生态度:用知足常乐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好声音联盟成员,就职于省级国有金融企业,高级经济师;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真诚善良、乐于助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