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洛阳市实验小学与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在建立小初衔接联盟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次进行月測卷面分析。这一次面对面分析是在洛阳市实验小学自主命题、自主测试、自主评价的基础上,和中学的老师共同做的一次对试卷命题,以及学生测试水平的共同反馈,其大胆程度不言而喻。

不担心面对批评,有勇气迎接挑战,是出发前我们和老师一起给自己的定义。我们司空见惯的工作,在中学老师的眼里是怎样的真实面孔?假如我们培养的学生到了中学,他们会面临哪些问题?我们可以认真听一听中学老师如何评价我们小学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开始了尝试主动对接中学,和中学一起制定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去研究质量检测中的诸多问题。
真实——我们为什么做小初衔接研究?
如果问自己,我们为什么做小初衔接研究?说实话,就是一种“驱使”,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孩子今后的发展,回顾小学之前的幼儿时期,看清小学教育学习阶段的“过去”和“未来”,我们才能够更有的放矢地去实施课程目标,落实核心素养的使命。
背负着这些问题的出发,不论沉重还是繁琐,我们都轻松不起来。面对小学成绩“虚假”的质疑,还有升入初中的学生父母的“抱怨”,不得不引起了我们对小学阶段学习方式的质疑。家长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学业成绩,还剩下多少价值?小学阶段曾经的学霸,在中学里表现出怎样的特质?中学里面的学霸“霸气外漏”在小学中追根溯源到底是基于什么?中学与小学教材、课标和学习内容的一系列比较,我们窥见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值不值得我们去研究?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真实而直白的叩问,就在眼前,就看我们是绕着走,还是直接接近问题。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去的时候,接招的首先是能够真实面对自己的校长们,他们有洛阳以内的,也有洛阳以外的。从第一次碰撞开始以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一路走过来,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白帆校长的“调侃”,他说,“如果实验小学是发起者,我们就是迎接者,如果实验小学是引领者,我们就是追随者,如果实验小学是研究者,我们就是同行者”。如今,当时以为的“调侃”已然变成了眼前的事实,我们真实的感受到,研究中,我们做了一件每一秒钟都是值得的事情。





我们拥有更多的同行者当中,都有着谦虚严谨的研究态度,博大包容的教育情怀,对内心笃定的一份坚守。应该就是这份坚守,才怀着对教育的一份敬畏,持续跟进坚持不懈的去发力。教育不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细致入微充满韧性地去精雕细琢。
勇敢——我们如何做小初衔接研究?
阵痛是难免的,当第一次开始的时候,我们在双方的课堂教学里面,寻找自己所或缺的部分,当真实的问题碰撞大脑的时候,纵然曾经若干次的猜测造成问题的原因,可是当问题是那么清晰的横在眼前,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一种刺痛。
小学阶段知识点少,难度小,练习的机会多,而中学知识点多,难度大,学习时间紧张,自然练习的机会则少。在比较中体会到的差距是无声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文化积淀作为小学的重要内容?为什么不能够把学习能力的达成作为小学的重要任务?为什么不能够把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赋能?听一听孩子们到了中学以后的需求,看一看中学教师的“愿望”,为什么不能够放开手脚去陪着孩子看着一起大胆的飞,而教师却去做孩子飞翔过程中的的激励者。



阵痛过后,我们开始思考着如何做小初衔接,除了理念和认知的碰撞,我们一定还有更多的能够开始共同做的事情。于是共同的听课,共同的上课,共同的制定评价标准,共同的研究拿出一张试卷,共同的研究孩子们答题以后的测试成绩……考试系统的运用给了研究很大程度上的帮助,统计和概率变得更容易和节省时间。那么试卷背后的试题理念在哪里呢?
我们对语文阅读能力的关注是否足够?对语文逻辑思维的训练是否足够?对书写能力的关注是否足够?对计算中的逻辑思维的捕捉是否敏锐?对学习差异化的认识是否全面?对语言能力的把控是否有声有色更有温暖?……做小初衔接,靠的是对“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摒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比较认知,追求识得“庐山真面目”的释然欣赏的高度。
融合——我们怎样才能够做好这样的研究?
当小学和中学各自看清彼此领域内的清晰,就懂得了彼此交换后的融合和互助,这个特别像农夫的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功课,及早进行积累,能够防范于未然,不至于等下雨了去捶胸跺足。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旷世名句,我们小学老师置身于孩子更长的人生学习时段的研究之后,能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体验认知到哪些是孩子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就好比能够治疗“未病”的“上医”,而不是一名只考虑眼前学生分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已病”的“下医”,即使做不了“上医”,也有可能是一位“中医”。
中学对小学的给予,就是提前告诉小学阶段或缺部分与急需能力,而小学给予中学的供给,就是满足中学的学习所需,双方的融合是一种教育高度的一致,也是一种真实的相互扶持,是共同架起的心灵沟通之桥,也是帮助孩子的发展之桥。




这样的小初衔接更像是给自己注射“疫苗”,打一针会有暂时的不良反应,但是身体的机能很快会自我调节。当年杀伤力极大的天花、小儿麻痹症、甲肝等都被病毒疫苗消灭了,更何况小学所出现的学业问题,阵痛难免,宝贵的是阵痛后的身体机能反应。
新高考的指挥棒已经奏响了新的乐章,教育培养目标也有了更为准确的未来定位,围绕教授、知识重难点的学习,势必逐步丧失教育机会红利,唯有着眼长远发展,着眼学生未来,着眼世界共同发展,深入研究教育,从小初衔接研究开始,去拉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教育研究之幕布。

作者: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李青青
2020年15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