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闻霞是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血管外科中心的一名技术型护士,长期医教研及学术方面的努力工作,使她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患者至上”并拥有一颗火热的“医心”优秀护士,热心社会工作也使她成为了“云南省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秘书和“大滇医学专家联盟”秘书长。
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
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患者;
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我的家人。
在科室领导眼里:
她是一枚水滴,会聚成河流会汇成大海。
她是一片绿叶,会枝繁叶茂会绿色覆州。
在年轻患者眼里:
她是认真负责,仁心仁术,和蔼可亲的高医生。
在年长一些患者眼里:
她是她们的亲人,甚至有人说是她们的“女儿”。
在学生眼里:
她是严谨求实的学习榜样。
在父母眼里:
她是一个工作狂。
在一双儿女的眼里:
她是最忙却也是最令她们崇拜的妈妈。
她怎样将“医心”写在-----大地上

来自罗平县偏远山区的患者邓小付没想到,因为住院结识的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原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专科护士高闻霞,不久前在父母陪同下,驱车200多公里,登门看望并问诊,给他带去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感动。11年来,在临床一线护理岗位上,高闻霞,用一颗仁心呵护着每一位患者。在她眼里,没有高贵和卑微,也没有富有和贫穷,有的只是一个个患者,她因此被广大患者誉为人美医美心更美的医生。凡得到过她护理的病患,每每提起,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最美白衣天使。

为了一名普通患者

今年69岁的邓小付之前患了带状疱疹,因经济条件差没有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后到私人医院进行了拔罐治疗,各种因素导致左胸壁感染,不得已到罗平县医院某科室行了脓肿切除术,结果并不理想,感染进一步加重,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血糖升高,为进一步确诊,请了县医院内分泌科会诊,建议转内分泌科进行相应治疗,在一个查房的上午,主管医生查看了伤口,看情况并未得到改善,便请了相关科室的医生给予指导和处理,未能得到解决,我们正在焦虑时,主管医生打通了高闻霞医生的电话,随后主管医生告诉我们到云大附属医院(原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找高闻霞医生,邓小付告诉记者,主管医生还专门将其病情通过图片发给了高闻霞。高闻霞说,当时通过图片也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几经周折,邓小付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了昆明,并找到高闻霞住进了云大附属医院医院血管外科(原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住院之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在科室创口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邓小付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准备给他办理出院手续,转到科室创口中心进行下一步治疗,就在此时,考虑花费的邓小付立即提出回家治疗。“因为罗平是我的家乡,刚参加工作就是在罗平县医院,所以对来自家乡的病人总觉得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让她们得到更多的照顾”高闻霞因此对邓小付及其家属进行了劝阻,并让邓小付转到她所在的创口门诊接受治疗。考虑到患者家庭经济状况,高闻霞还帮他们找寻附近经济的小旅馆住宿,高闻霞反复交代他目前病情的不稳定性可能带来的一些后果,在不厌其烦耐心的帮助和劝说下,邓小付终于答应留下来继续治疗。
之后,面对邓小付每次换药都流露出悲观、焦虑、期待、想回去等死的消极想法,倍感揪心的高闻霞一边给予鼓励和安慰,一边耐心倾听,渐渐使其烦躁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在高闻霞一丝不苟、尽心尽责、用心的呵护的努力下,伤口在慢慢缩小,考虑各种因素下给他准备了可以居家处理的药膏,带回当地自行换药,邓小付怀着喜悦的心情回老家了。但由于左胸壁创口并未痊愈,因此高闻霞在邓小付回村后到卫生院请医务人员帮助换药,每次换药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指导当地乡村医生为邓小付换药,确保了邓小付在家里也能继续接受专业的后续治疗。并坚持隔三岔五就让邓小付通过照片、视频让她了解伤口愈合情况,为患者的康复操碎了心。
驱车送诊 送去的不仅仅是健康

“为确保患者的伤情能彻底治愈,我多次联系他,建议他到医院来复查较为保险,但对方因经济条件有限都被拒绝了。”高闻霞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实在放心不下邓小付的伤情,担心本身经济困难的家庭万一有处理不当的地方造成更大的损失,于是萌生了到他家里巡诊的想法。让高闻霞感动的是,当她回家说了这个想法后,从小就教育子女要时时事事为别人着想的父母都满口赞成。但考虑到此去山路颠簸而遥远,她父母毅然决定陪同女儿一同前往。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高闻霞一家带上了妈妈早已准备好的点心和牛奶,驱车赶往邓小付所在的山村。 “一路上的艰险和路之难行确实没想到,如果没有父母陪伴,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平安地抵达这么偏远的地方。”瞬间理解了患者一直拒绝到院复诊的种种困难,高闻霞感慨道:当他们一家出现在邓小付简陋的屋子里时,邓小付老两口被深深打动了,一个劲地道谢、让座、端茶送水…… 顾不上休息的高闻霞大概问了在家换药的情况后即刻为邓小付查看伤口,呈现在眼前的是几乎接近愈合的画面,高闻霞松了一口气。“那一刻,一路的奔波、新老顷刻化为了云烟,回头看见父母双亲疲惫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我觉得一切都值了。”高闻霞幸福地说道。
每个患者都一样

“小高对待病患就像对待亲人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我时常说你对我比我自己的孩子还好”来到云大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专科采访时,高闻霞的领导和同事都这样夸赞道。 通过调看一些图片资料,记者了解到,11年来,高闻霞用心用情对待每一位患者的场景让人感动,画面上一位美丽的白衣天使微笑着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服务,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大多不识字,有的年龄偏大、性格古怪,有的衣着普通、有的外表不是那么光鲜,但高闻霞始终如一的服务让人感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也因此,11年来,高闻霞拥有了最多的病友,他们康复回家后,有事无事都会跟她联系,嘘寒问暖,尽显关怀之情;高闻霞帮助过的那些贫困患者更是倍感救命之恩,常常用他们最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对高闻霞的感激之情。
两个南瓜和十个核桃

一次,两位老人背着背篓来到科室找高闻霞,随后从背篓里拿出两个南瓜和十个核桃送给她。原来,眼前的这位老大爷是此前在县医院工作时高闻霞护理过的患者。 当天值夜班的高闻霞记得,看到这位老大爷只有老伴一人陪着来,就问他们孩子呢?结果老人就伤心地哭了起来,说孩子不管他们,他们靠捡废品卖讨生活,身上连看病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今天来医院是实在疼的忍不住了,要不然都……老人连忙说,医生你不要嫌弃我们,我们会付钱的,给我们打一针我们有钱的,看到伤心无助的的二老,高闻霞连忙把老人送到病房,为其盖上被子,并安慰他们不要着急,身体要紧。随后遵医嘱给了他相应的治疗。次日一早,高闻霞给他们送来了早餐,并给老人拿了50块钱生活费,再次安慰二老安心养病,好好休息,此时二老泪流满面的接受了,我便下班回家了。第二天上班,连忙到病房看望老人,发现老人已不在病房,问同事后得知老人已经匆忙出院了。让高闻霞没想到的是,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安慰,两位老人一直记着。并在过了几个月后,把家里唯一留着吃的两个南瓜和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十几个核桃,从很远的地方用背篓背到了医院里。表示他的感激之情。

“你一定要收下,否则我们就不走了。”看着如此珍贵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心意,高闻霞眼里噙满了泪水。据了解,对高闻霞来说,这样感人的场景并不是个案:高闻霞曾经帮助过的一个患者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她要举办婚礼的消息后,给她炒了两蛇皮口袋葵花子送到了她家里;一个下肢瘫痪的患者,听说高闻霞怀孕后,几番周折从数百公里外给她带来了鹅蛋……“每当此时,我就为这份职业感动而欣慰。”这些场景,这些记忆,一直在伴随着我,感受到了患者对我的敬畏、关心和淳朴的爱,高闻霞说,自从穿上白大褂踏上工作岗位以来,她接触过无数底层、经济拮据的患者,他们虽然也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的淳朴和善良,总让她感动地心甘情愿为他们付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尽自所能去解决患者的病痛,她也因此赢得了病患们最亲密的信任,视她如亲人,把她当闺女。

“护理工作是面对相同或不同的病人重复着日复一日相同的琐事,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服务工作,涵盖着吃喝拉撒,要做到不烦,不怒,不心焦气燥,不嫌弃、不排斥,我们学会换位思考,你做到了,就会赢得患者最真诚地感谢和最高赞誉。”一面面鲜红的锦旗和一封封炽热的感谢信,是患者对高闻霞这位临床一线普通医务工作者在平凡岗位上奉献精神的肯定,也是支撑高闻霞执着于在医护这条路上前行的光亮和动力。在她带过的学生眼里,也被她的用心用情感动着,被肯定的认为是她们学习的榜样及模范。
2020年2月10日下午,总书记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视频连线正在病房值班的医务人员时要求,各方面做好后勤保障,生活、安全、人文关怀等要跟上,不要让一线医务工作者受委屈。“人文关怀”一词令高闻霞感到温暖,她说:“对我们而言,人文关怀是双向的。社会各界给予我们人文关怀,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将这种关怀回馈给患者呢?”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正能量。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