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 》
易 之 中
诗书琴棋画。街知巷闻。社会口头禅。这区区五个字的真言,说起来是轻描淡写,但却寓意深刻,学问无穷。为什么古人要选这五种活动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必需品呢?至今也难以解释,难以破译。但在这五字的排列中,至今有一事依然让我难以释怀,为什么要把棋与诗书琴画排列在一起呢?如果从文艺的角度出发,从审美的角度衡量,是不应该把棋与诗书琴画并列的。它们不是“同类项”。棋既缺文,又缺艺,棋的审美亦不理想。在古代,棋虽然也是一种“形象思维”,可以用棋寓意人生如棋局,既有输赢,也有成败。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棋高一着。举棋不定。棋逢对手。等等。但这些都是哲理性的东西,不是审美性的东西。棋子的这些“形象”,也欠文意、诗意、画意与乐意。若然论棋子的审美,要线条无线条,要造型无造型,要颜色无颜色。最主要的还是欠缺美,欠缺美感,欠缺艺术的美。欠缺诗情画意。

在棋与诗书琴画关系的思考中,我们是否可以把“棋”移出“群”,换上“瓷”,变成“诗书琴瓷画”呢?用这五种活动来取代“诗书琴棋画”呢?把瓷换成棋,说不定还可以让“诗书琴瓷画”,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呢?

从文艺的角度出发,瓷艺既有文,又有艺。瓷艺有着标准的文艺典范。瓷中的诗书画印俱全。在绘画中,也有诗有书有印,但却是平面的,而瓷艺中的有画有诗有书有印,却是立体的,有造型的。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瓷有线条、有颜色、有造型、有平面、有立体、有静感、有动感、有美感。瓷可以集各种美感于一身。

“诗书琴棋画”的说法起于何时?至今也无法考究,但后来瓷艺的掘起,就让人们刮目相看,就异军突起了。瓷艺的美,也让江山多娇添色添彩,生辉不尽了。大宋的政权江山,并不多娇,且风雨飘摇,令人唏嘘叹息。但大宋的宋词江山,大宋的宋画江山,大宋的宋瓷江山,却是如此的多娇,并引来无数文人艺人为之折腰。不要说是当年当时,就是今天今朝,也依然有无数的风流才子为宋词、为宋画、为宋瓷而仰慕不止,甘愿为宋词、宋画、宋瓷而去做牛做马,而去辛勤劳作,而去耗尽精力。延伸到明清,瓷艺继续方兴未艾,瓷艺依然成为皇官贵族,文人墨客追求的精神品味,审美范畴。

在“诗书琴瓷画”中,诗书琴画之美,几乎尽属人工之美,但瓷艺却既有人工之美,又有自然之美。瓷艺的这两种美的结合载体,主要是表现在瓷艺的“窑变”上。窑变之器,一为天工,二为人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是自然天成的结果,是真正的天工开物。窑变是无心凑泊的结果。本无心以相求,不期然相会,这也正是中国艺术追求的自然天成的妙境。

诗有诗韵,书有书韵,画有画韵,琴有琴韵,瓷有瓷韵。什么是瓷韵?“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人工努力,天工赐巧。这就是瓷韵。

“诗书琴棋画”早就定案了,今天为何还要用“诗书琴瓷画”去“翻案”呢?为的是与时俱进也。为的是更能体现贵族之精神也。
2020.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