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不到一天时间,在大西南铁路职工中及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1952年草测,1958年动工,历时12年建成的成昆线,由成都至昆明,行经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讲述了一代代成昆人勘测筑路、开通运营、坚守实干、确保畅通、促进经济、服务人民、扶贫攻坚、修建新路的动人故事,深刻诠释了“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

1965年8月24日,为修建成昆线龙骨甸大桥时,铁道兵8师36团17连,年仅21岁,1米70的铁道兵战士熊汉俊,在浇筑7号桥墩时,常年艰辛的工作与夜晚缺乏睡眠,使得浇筑时的熊汉俊突然一个踉跄,一头栽进了40米深的桥柱模具中,不等工友们反应过来,他已经被封印在了水泥浇灌的桥墩里,只听到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喊:“大桥修好后告诉我”。
为保证大桥浇筑质量,他的遗体连同混泥土永远地与桥墩凝固在一起。龙骨甸大桥全长1382米,共有38个桥墩,桥墩高近40米,桥墩间距30余米。它盘旋在龙川江大峡谷中,河流蜿蜒,重山叠嶂,蔚为壮观。49年来,熊汉俊的遗骸伴随7号桥墩,承载着数千万列客货列车从龙骨甸大桥上安全通过。
当列车行驶至龙川江大峡谷,经至7号桥墩,列车司机自然会鸣笛30秒,以此纪念7号桥墩埋葬的熊汉俊烈士的魂骨。这30秒承载着人们对烈士熊汉俊表示的诚挚敬意。
当地政府在淹埋熊汉俊烈士魂骨的7号桥墩旁修建了“汉俊之墓”。每年清明节,当地武警支队的战士们,都要到熊汉俊烈士墓碑前敬献鲜花,祭奠烈士忠魂。像熊汉俊那样为修建成昆铁路牺牲的无数烈士,他们用血肉之躯构建了这个强盛而又繁荣的国家,照亮了千万代青年前行的道路。年仅21岁的熊汉俊永远的沉睡在龙骨甸。49年过去,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勇前行。让我们以崇高的敬意,感谢熊汉俊及千千万万个像熊汉俊一样的热血英雄,感谢他们的付出。听!前方又有鸣笛声!
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通车至今,铁路人宁愿作出牺牲,也要为建党百周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献礼,为大凉山彝族老乡长期开行普雄~攀枝花的5633/5634次扶贫慢火车,几十年一贯制不涨价,以最低廉的票价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
这对公益性“慢火车”,常年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承载着贫困地区群众求学、就医、赶集的使命,也是当地群众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流动中加速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获取了更多的致富渠道和资源,让贫困地区百姓实现致富的道路更加通畅。
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所属10多万干部职工,纷纷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点赞点评,不到一天时间,在大西南铁路职工中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吴家梁 (成都局集团公司局原党委副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集团公司关工委群里提示说: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莽莽成昆出大山》长篇通讯,这是对广大青工进行“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成昆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请各单位关工委组织广大青工学习《莽莽成昆出大山》,并结合阅读集团公司关工委下发的《成昆线上》一书,激励广大青工发扬“成昆精神",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为实现西南铁路现代化奉献青春和力量。
@贵阳供电段常务副主任邬厚诚 :读了这篇通讯,让我想到我三舅何叔良,他是我国铁路高级技术人才,作为专家成员支援成昆铁路建设,他研制我国第一孔水泥预应力桥梁,研制我国第一根铁路水泥电杆,还参加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他的专业技术从70年代便激励着我为铁路运输事业奋斗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