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365》新媒体记者 田树兵 胡均星 湖北武穴报道
“从我记事起,母亲每天家里家外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爸爸去世后,一家人生活的重担自然落在老娘的肩上。12月中旬,正寒冬,记者采访了刚好陪母亲过完86岁生日的周江涛。今天为天下儿女送上年度最温暖的报道:我的好母亲,请多保重!”希望能给做儿女的带去一些感动!周江涛对记者说:“我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一生养育7个子女,用她那无私的母爱影响了我们一生。”
回想当年,好多人家因承受不了生活的艰辛,不少人家只好将孩子送人或抛弃,可是我却像母鸡护小鸡那样呵护着2儿5女,心甘情愿做孩子们的守护神。采访时,老人告诉记者:“她今年86岁了,说她伟大,是因为平凡,默默无闻做家庭妇女,40岁丧夫,自此失去了顶梁柱。一个人独自带着儿女们在田家镇没日没夜地做,只要是一双手能挣到钱的活儿抢着干,没有劳力就没有工分,每天干完集体活休息的时间挖野菜回来给孩子们充饥,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不饿肚子”。
老大娘回忆当年,寒酸地说:“为了让孩子们上学,我经常是女干男活,任劳任怨,没日没夜挣工分。记得有一次,挖水沟开渠道,白天没干完,晚上接着干,直到月亮升得老高才回家,双手满是裂开的血泡。起初,孩子们年纪尚小都不觉得父亲不在有多孤单,后来发现日子越来越窘迫。我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地把子女拉扯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跟孩子们说:“尽力读点书,待人要好,存心要良,不做坏事,多做好事、善事。”周江涛牢记于心,他说:“几十年来,我牢记母亲嘱托,做公益,主动担当。今年以来,尽管新肺疫情来势汹汹,我一直默默地用善良做起了许多善事,让爱的奉献在公益慈善路上同行”。
站在记者面前的周江涛,这位生于1971年3月的田家镇乡村的农家子弟,当他谈起小时候村里的落后面貌时,那充满心酸的往事记忆犹新。他说,老父亲1978年去世,40岁时母亲就扛起养育我们姊妹7个的重担,为我们这个家撑起一片天,谈何容易?我用伟大来概括母亲一点都不过分,母亲今年86岁了,老人家一生不但养儿护女,还为村里困难户跑腿,哪家有矛盾,婆媳之间闹别扭,母亲就经常上门为这些邻里的“家务事”调解奔忙!另外,母亲令人敬重的是还有慈善的爱心,只要垸里有生病和不舒服的人,她便包上白糖、冰糖和食品送上门。久而久之,整个墩子的人至今对她念念不忘。
刚才老人们都回去吃午饭了,院子里的老人都喜欢跟母亲一起聊聊天,母亲多次告诫我们:“不求荣华富贵,不求高官发达,只求儿女们为人民多做好事,多为社会作贡献,我就满足了!”周江涛说,就是因为我们出生于穷苦人家,从小就尝到了家庭生活困难的滋味,因此,想要改变命运,出人头地,成为周江涛改变命运的动力。在母亲的教育开导下,他养猪、养鸡,干劲十足,任劳任怨,且干得有声有色。
母亲平生为人厚道,对邻里乡亲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能帮的她总是尽量去帮助别人,照顾一下。就是这些平常的小事,让小江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只要垸上有人患上重病,老母亲就对我们说,一家有难,八方支援,这样的好事,他不知做过多少次,每当别人提起这些好事、善事,老母亲满脸笑容的说:“这就是过去的事了,应该做的。”
做慈善,彰显社会担当。和其他人一样,我就这样度过了极其艰难的年代,直到90年代时,我们都长大了,我做过建材生意,养鸡、养猪的事磨炼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周江涛说。时光飞逝,怀抱着梦想的周江涛,从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善良和诚信,积累了无穷的财富,受益终生。自从注册创办“武穴市盘塘江昌码头有限公司”以来,他便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扎实作风和与人为善的慈善使者。周江涛从创业的艰辛到今天做公益慈善播撒一路,善果满枝头。今年疫情以来,他先后跑遍山东、湖南、黄冈、武汉等地做慈善显担当。
记者手记:认识周江涛是《武穴生活圈》张伟(左1)介绍的。今年以来他参加爱心慰问活动30次,出动爱心车40多趟,企业自筹和个人筹资近30万元,采购N95口罩、防护衣、消毒液、药品等驰援山东、湖南、黄冈、武穴医疗队及医疗机构等。他表示,做些好事,心情舒畅,用爱心做事业,用感恩的心做人。这是周江涛的人生格言。他常说,社会是个大熔炉,能将一切百炼成钢。人生是熔炉里的钢,能万变无穷化为一切。无论从小到大,梦想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力,使他变得理性、坚强、勤奋,不瞒大家说,我和弟弟至今没有分家,兄弟俩在度过美好童年后,还打算度过“夕阳红”,从这一点上,我坚信自己的人生之路将会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