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
贾勋

禹域堪称芙蓉国,敝庐掠美芙蓉楼。
楼前翠湖年年绿,绿漾欢波荷香流。
芙蓉夜月开天镜,凭栏欲邀水中舟。
独陪星斗赏青莲,且将一苇纵所如。
曾记西湖六月天,箫声如水荡荷珠。
断桥不断爱莲说,人醉菡萏不言愁。
君不见——
花木萧疏近晚秋,残荷尚有余香留。
霜叶列屏俨如画,红霞一道艳惊收。
我今湖畔发奇想,芙蓉国色世所求。
不染污泥真君子,清气薄天乾坤秀。
东坡也有潋滟句,西湖荷色并风流。
若引其馨入敝庐,书城馥染香霭游。
江湖投老济时运,不必健行梦里求。
芙蓉楼主今无憾,独邀天幸夙愿酬!

诗之功夫在诗外
——贾勋《芙蓉楼》研读
尚丽清
我品读贾勋老师的现代诗歌, 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因很简单,那时,我的小诗偶尔能在报纸上得以发表。欣喜之余,眼球总会盯着同期刊出的贾勋老师的诗歌品读,再品读。贾勋老师的诗歌,无论内容上,还是技巧上,一阅便知不同凡响。一路神交,渐悉贾勋老师在呼和浩特文坛响当当的地位。直至2010年的某一日,在参加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举办的一次“艺术大讲堂”活动时,才近距离地见到了神交已久的“名人”。我参会的目的也极单纯,就想见见我崇拜已久的老前辈,作协工作人员通知时已告知我主讲人:贾勋老师。所以,我早早出发,赶到大讲堂,激动地见其人,闻其声,屏息凝神,聆听贾老师畅谈逐梦历程,讲到逐梦的每一阶段,贾老师都要满怀感恩地提及那时单位的领导“很扶持我”,所以,自己必须不断努力,而且,必须时时超越自己。2014年起,我参与《呼和浩特现当代文学史》的编辑工作,自以为全方位地了解了贾勋老师的创作成就,特别是贾勋老师在现代诗歌方面的艺术成就。然而,2020年的夏天,在呼和浩特文学艺术《穹庐》文学网上仅浏览了几眼贾勋老师的新作《芙蓉楼》,便令我有一种情不自已的冲动:啊,真正的古风!真正的古韵!

细品《芙蓉楼》,全诗共29句,按景物变化与思想起伏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禹域堪称芙蓉国,敝庐掠美芙蓉楼。”起笔不凡,对仗工整,大气磅礴,视野开阔,且点明观景站位。禹域,那可是大禹因13年治水有功,舜特意禅位于禹,而禹即位后总结自己13年跋山涉水的亲历,以名山大川为疆界设九州的壮举啊!在这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有一个被称作“芙蓉国”的地方,那可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诞生地啊!神圣而令人景仰的大地上,即便是一间简陋的茅屋,那也绝对有瑶台一角的仙趣!置身如此美好的大环境,“敝庐掠美芙蓉楼”,作者那简陋的屋子便是无数名人志士都要神往的芙蓉楼了。“掠美芙蓉楼”,凸显作者人生站位之高:登高望远,大美定一览无遗。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不感受到老诗人久蓄胸中的诗情在汹涌澎湃。诗眼“掠美”奏响序曲,将引领我们去欣赏作者酷爱的美景。由眼前景美过渡到人美,实现诗作由外到内的唯美的创作追求。

开篇两句,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饱含激情地展示了作者对华夏大地满腔的热爱之情,为全诗奠定了强烈的抒情基调。同时,开篇便展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四个名词,个个用典。且用最后一个自然点题。芙蓉楼,迄今有两处。一处位于江苏镇江,另一处位于湖南洪江。无论哪一处的芙蓉楼,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集散地。作者神笔妙迁至呼和浩特,乃作者自喻的美好的居住环境,作者的身份已自含其间,浪漫的情怀不言而喻。
大手笔者自有巧运作。当诗人仅用14个字便为我们展开一幅壮美的山河图之后,便以缩微式的景观图来以点带面,引领我们去细细地享受美景。

第二层:从“楼前翠湖年年绿”至“人醉菡萏不言愁”,10句。“楼前翠湖年年绿,绿水欢波荷香流”,将动感的画面,视觉和嗅觉交错迭出中,尽情描写美好生活的日新月异与蓬蓬勃勃。“年年绿”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绿水欢波荷香流”,借景抒情,欢快的情感源自得天独厚的环境美,开启了全诗流畅的气韵。“芙蓉夜月开天镜,凭栏欲邀水中舟。”写景由白天延至夜晚,可见美景的分外诱人。以上4句为实写所见所感。“独陪星斗赏青莲”,“独”貌似孤独,然下句“且将一苇纵所如”,大展着自由、洒脱与奔放的羽翼起飞,浪漫的情怀承接着开头的感情基调铺开。而且,诗人的心中,澎湃着一位自己仰慕的诗人——苏轼。“纵一苇之所如”,乃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前赤壁赋》中所为,是苏轼被贬黄州排遣胸中无限抑郁的方式。而作者40多年在文化系统工作,现实即梦想,梦想即现实,工作环境便是实现文学梦想的捷径。30年文化系统工作,如鱼得水,顺风顺水,自我的文学梦想如插上了翅膀,飞翔的天空也越来越辽阔。此时此刻,“一苇纵所如”间,是笑傲江湖的自得与欢畅;“一苇纵所如”间,浪漫的思绪在自由飞翔;“一苇纵所如”间,苏轼谪居杭州的风流在眼前浮现;“一苇纵所如”间,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苦苦追求的特立独行、超然物外正在自己的行动中体现。那些崇高品质的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与幸福,就在自己身边,作者沉醉在美景中不说愁不是没有愁。人至耄耋,客观存在着诸多的忧愁。然而,尽管人已耄耋,诸多的关爱正浓浓地环绕着自己。上善若水的社会氛围,惠及老龄群体的各项措施,暖心贴心的社区服务……总能驱走耄耋心底偶尔掠过的那些许忧虑。“不言愁”,不是没有愁,而是总有切近的美好来化解愁。“不言愁”,铿锵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坚定不移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此时的“菡萏”,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象征意义,更多的应是向清纯高洁的社会环境延伸的讴歌与赞美。

人生的宠辱得失,壮志难酬者怀才不遇,在作者“一苇纵所如”中汹涌着,无限的慨叹,无限的感恩,无限的欣慰,驱使作者的豪情陡增,“君不见”一语转承如闸门开启,宣泄着对生活的感怀。也成为了第三层的标志。
第三层:“君不见——不必健行梦里求” 17句,由浪漫的飞翔回到现实。
“花木萧疏近晚秋,残荷尚有余香留。霜叶列屏俨如画,红霞一道艳惊收。”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皆在自然地步入晚秋,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状态。但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之上,作者发现了巨大的心灵安慰:衰败的荷花还有淡淡的香气在流动,经霜的叶片像屏风排列在晚秋的季节呈现着如画般的美丽,一道鲜艳的晚霞,令其他的艳丽惊讶地收敛起自己的张扬。“红霞一道艳惊收”,难道不是作者自我心底最大的安慰?作者一路对文学的不懈追求,不懈努力,宝刀不老,时有自得的佳作问世,还有什么“愁”能抵得过如此巨大的精神满足呢?“我今湖畔发奇想”,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一步地反思,反思中将自己拥有的美好生活与世人的美好追求做对比,并将自己和自己的偶像苏轼进一步地对比,志得意满的欣慰溢于字里行间,乃是古人难及的美好。“发奇想”,只为寻得暮年最大的心灵安慰;“发奇想”,也为上下求索地超越自我坚定心志;“发奇想”,更为讴歌赞美现实生活清气薄天的壮美。思想感情由晚秋不可避免地带来的淡淡的哀愁,再度转为乐观、自得与满足。“君引其馨入敝庐,书城馥染香霭游。”自己的居室充满了荷花的香气,语带双关,既实写了居室的香气馥郁,又象征着暮年的自己以书为伴仍追求着高尚的情操。“江湖投老济时运,不必健行梦里求。”更加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恩: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所有的希望都已化作了美好的现实。

第四层:结尾两句。“芙蓉楼主今无憾,独邀天幸夙愿酬。”画龙点睛,总结全诗,直抒内心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仅观《芙蓉楼》的思想内容,该诗便可成为富有时代最强音的佳作,是献给美好生活的一曲颂歌,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生活的真实再现,更是贾勋老师实现自我人生超越的标志。
如此详解全诗,谨希望能展示诗中包含的文化底蕴而已。文化底蕴,应是创作古体诗必备的功夫之一。尽管古体诗不是贾勋老师诗歌创作的主打,但贾老师能在晚年锁定古体诗进行创作,一是在挑战自我,二嘛,恐怕有挑战“老干体”的意味了,贾老师在为“老干体”实施刷新行动呢。
贾老师 以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 将“老干体”变得耳目一新,让我们重启阅读的兴趣,仿佛回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开篇两句4个典故已属不易,之后,我们眸中却总有“似曾相识”。“芙蓉夜月开天镜“吟诵间,“杨柳春风拥画图”涌出;凭栏凝神间,相关典故又浮现眼前;断桥的故事,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的墨宝又何止是周敦颐;借助“君不见”直抒胸臆的诗人,“霜叶红于二月花”,“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几乎句句有典,且又能句句创新,“芙蓉楼主”情丝飞扬,飘逸、洒脱的浪漫形象正与浪漫的大诗人苏轼同歌共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又有生动的人物,全诗描绘的画面明艳,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显著特点——大胆而丰富的想象,成就着灵动的诗情而无矫揉造作之痕,消弭着“老干体”给读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成为“老干体”美丽大转身的法宝。“老干体”内容上的千篇一律已成主流,声嘶力竭的标语口号,再过一段时间,恐怕连作者自己也要生厌。其实,完全可以借助其他方式来表达,恰如我们笔下常有的借景抒情。贾勋老师在《芙蓉楼》中所抒之情,某种程度上,也未跳出“老干体”的话题,但贾老师凭借着创作手法的游刃有余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芙蓉楼》,其文学的底蕴实在令人望尘莫及。
尽管古体诗在声律上相对宽松,然,我们从《芙蓉楼》诗中,可以自然地感受到老诗人追求古体诗声律美的行动。这也该是贾勋老师在创作道路上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唯美精神。更为难能可贵者,全诗隔行押韵,且一韵到底。故而,长诗虽长,但气韵非常流畅,长诗读过,心灵会有丝滑般的舒畅,轻灵且有空谷回音的艺术效果。

以最自然的感知自然地提升自我的创作能力,大约便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真谛了。《芙蓉楼》的奠基者,已不止于唐诗,还有宋词,还有其余典籍。故而,《芙蓉楼》能超越“老干体”的面目可憎,含蓄地表情达意。而且,我们皆知“诗贵含蓄”,那么,我们创作诗歌时如何实现“含蓄”呢?大家崇拜的贾勋老师199字的《芙蓉楼》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含蓄”与否,体现在诗句是否有张力上,体现在是否给读者留有巨大的想象的空间上。“老干体”若皆能有如此功力,何尝不是一种幸事呢!

功夫在诗外,美学应是学写古体诗人必具的修为。
这体现在景物描写上整体色调的统一。《芙蓉楼》整体色彩明艳,即便是夜景,也极为明丽,这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缺乏的。尽管不同时代的这两首诗流淌的古风古韵皆极为浓郁,然,不管《春江花月夜》的夜景多么皎洁,所写景物的冷色调与借景所抒之情皆充满了凄婉与悲苦;而《芙蓉楼》即便同是月夜,还有芙蓉、青莲的暖色,还有水中舟,更有想象到的西湖六月天,箫声如水荡荷珠的热闹场面,欢快的感染力与《春江花月夜》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芙蓉楼》若用小提琴来表现,轻灵、活泼、浪漫的特质,会助推作品成为传世之作。有许多今人在运用古体诗写作时,胡乱地堆砌景物,形成了混穿不搭的尴尬却难以自知,竟一路炫炫的招摇过市,令人不屑一顾,悲哉!

功夫在诗外,渗透于诗歌创作中,必不可少地要投入形象思维与艺术构思,体现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上,便会拥有新颖独特的意象与耐人寻味的意境。这些体现,我们从《芙蓉楼》全诗的解读中已有整体的认知。然,不能不为朋友们来采撷的是:“霜叶列屏俨如画,红霞一道艳惊收。”其间的耐人寻味,激发着我们对文化底蕴深厚的贾勋老师产生无限的敬佩。“霜叶”何尝不是老作家的象征呢?而“列屏”则是众多老前辈的象征。他们在暮年到来时如屏风一样关爱着众多的文艺青年,远远地给予他们呵护,默默地给予他们温暖,纵情地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偶尔一次出手,便令年轻一代无限的羞赧。14个字中,静景、动景相映衬;14个字中,意象生动感人,意境高远壮美,这是贾勋老师无论现代诗歌还是古体诗艺术造诣的凝聚。堪为千古绝唱!信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

功夫在诗外,成就七言古体抒情诗《芙蓉楼》全诗气韵流畅、诗情轻灵飘逸的艺术技巧,是作者在诗中多用平韵。古体诗本是句式不限,声律自由,然,深谙其间妙处者,会做出最佳的选择。我想,贾老师运用古体诗进行创作,并非退休后的移情别恋,定是十年磨此一剑。积基树本,集腋成裘,方深得古风古韵之密钥矣!一首《芙蓉楼》,博得“红霞一道艳惊收”!
功夫在诗外。 诗如书法绘画应留白,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即抵达了含蓄。我有幸偶得贾老师一幅草书。文人书法虽多了些率性而为,然其间的气韵,仍令我感喟。书法家、绘画大师皆工诗词,乃缪斯女神的灵慧在滋养。
功夫在诗外,与急功近利永远是仇敌。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修得正果,需时间的打磨。“芙蓉楼”,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园的那一隅,是也。
2020.9.23初稿
2020.9.28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