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在隆回三溪的元曲:《南正宫》
.
唐诗宋词最著名,只有元曲敢较真。
正宫一曲千行泪,歌者南来路不平。
.
只要仔细倾听,只要有耐心,你一定能见识到隆回三溪人通过散筒(很像唢呐,但比唢呐稍大稍长一些,只有邵阳人才用。散筒的声音雄浑厚重,极具震撼力和穿透力。)吹奏的《南正宫》音调。
《南正宫》源于元曲《正宫》,它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冲淘,还能流淌到现在,我不得不佩服这首曲子真有顽强的生命力,也不得不佩服这种音乐的奇迹。
元曲只留其名,至少有上百年不再被世人阅读追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我地仍然有《南正宫》曲调的存在,已经不可思议。
我从小学过笛子,首先是从《南正宫》学起,对这个音调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长大后,我走南闯北,都带着笛子,在吹奏时,必先吹《南正宫》。茶陵县湘东乡的左会计问这个曲子的名字,我实言相告。
他说道:“我是第一次听见《南正宫》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音乐,这个曲子太好听了,请你抄给我吧!”
左会计得到了这个曲子,如获至宝,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我们进行了大力关照,他认为我们是文雅人,是文明的使者。
南正宫曲调:
65615,6561561261653,216123,536532,5365325,35612,212353525321,61561,1235,1235,21615。

《南正宫》的曲调在我地经元、明、清、民国流传到现代社会,我始终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这曲子音调好听,大家都喜欢,应该流传。
我没想到这种音调会有歌词,而歌词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得到的。
1986年夏天,我给梓芬舅舅杀稻田里的虫,中午饭后,舅舅留我休息一下,我就借机请问《南正宫》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舅父是唱过很多年戏的人,他对于这种音调当然很熟悉。
他老人家说道:“首先,我们要弄清我们唱的是祁剧,这种祁剧曾经流行在祁阳、祁东一带,我们学会祁剧,就挤垮了祁阳和祁东的戏剧,他们却反而学长沙的花鼓戏来维持下去。就像安徽所唱的黄梅戏,来自湖北黄梅县的剧种一样。”
他停了片刻,继续道:“祁剧与长沙一带流行的花鼓戏在音调、风格上没有一点相同之处,祁剧在戏台上,男女调情、吊散风时会用散筒吹奏《南正宫》的音调助兴,小民出台吹《杨花小调》的音调引起注目,官员上场时则吹奏《南开门》的音调引起高潮,不过后来由于文革的出现,祁剧中断了几十年,大家搞乱了,都各说各的,戏台上用新派曲调,戏剧舞台就没有任何准则了。后来,慢慢地在戏台不再有《南正宫》音调的出现,只有在葬礼上才能听到这种调子了。”
我恍然大悟,兴奋的点着头。
梓芬舅舅道:“隆回祁剧里团有一个叫花中喜的名角你知道么?”
我老实道:“没有,我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名角!”
他老人家说道:“花中喜长相好、身材好,又很刻苦,成了隆回祁剧的台柱子,当时的桃花坪有两个剧团,一是祁剧团,二是花鼓戏剧团。花中喜喜欢祁剧,在演练时花过很多功夫,只要她一上台,就能赢得满堂彩声,有人说她的戏比梅兰芳唱得还好。当时国民党邵阳流氓将军陈光中闻讯,从邵阳赶来看她的戏。这个流氓看戏是假,看她的相貌和身材是真。他见花中喜各方面都中自己的意,心里就起了不良之心。看完戏后,他就找着花中喜,开口要娶她做小老婆。花中喜不肯,他就死皮赖脸地纠缠她,并经常阻拦她的道路,还派兵打她的父母,逼她父母做花中喜的思想工作,被花中喜多次拒绝后,陈光中又派兵包围了桃花坪祁剧戏院,要抓住她、威逼她作小老婆。花中喜下了戏台后,见前后无路,就跳进戏园里的水池中自杀。”
我怒道:“这个坏家伙是不是大家都在骂他的那个陈光中?”
舅舅道:“就是他,除了他还会有谁这么死皮赖脸?”
说了许多话,临别时,舅舅要告诉我《南正宫》的歌词。
我大惊道:“《南正宫》还有歌词么?”
他老人家笑道:“肯定有,没有歌词哪来的曲调?这首歌词流传很多年了,大概源于古代,具体是哪个朝代,有多少年了,我也弄不清楚,我只是一个农民,唱戏要有人请才能上台演唱。”
接着,他老说一句,我就记一句。
歌词是这样的:
四呀四样和,我要去喂鹅鹅不领情夹住了我,痛得喊哎哟。我打了一下鹅,我脚巴子起个陀。赶紧喊大哥,大哥骂我名堂多,口里太罗嗦,大哥真可恶,我偷酒喝,我偷酒喝,看你奈我何。
我很兴奋,像拴到宝贝一样。
无独有偶,不我参加了一个丧礼礼,有几个人在趁乐队人吃饭时偷玩乐器,锣鼓钹铖乱打一气,声音十分刺耳。有一个人却拿起一把散筒呜呜的鬼吹。
我作梦也想不到,以木工和务农为业的盛怀师傅出现了。
他说话的声音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与他同音的第二个人:一,他老人家的声音有铿锵相击的金属之音。二,其声有若蛤蟆、痰鸣之声。但他老说话算数、待人真挚,虽然其身材不高(大约为1.5米高),但很有影响和号召力。他的口头禅是: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土不肥。他鼓励年轻人走出家门,离开父母,去外面锻炼,去外面感受。外面的世界需要年轻人行走开创。
他走近吹散筒的人,说道:“老古话: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土不肥。你应该到外面去行走,学一些先进经验回再炫耀!其他的人没有玩过乐器,可以随便乱搞。但你吹散筒有一定的功底,你吹的是《南正宫》曲调明显不对,这是你没有学会《南正宫》就想露面的缘故,你仔细看着,跟我学师父!”
接着,他拿过散筒吹了起来。他吹的也是《南正宫》,比刚才那人明显吹得好多了,十分流利,听着有说不出的好听,说不出的舒服。
众人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也是丧礼场中的一点小欢乐。
吹完一曲后,盛怀师傅说道:“这首《南正宫》有精彩的歌词,你们知道么?”
旁人当然不知道,没有一个点头。
他就以指击桌,唱了起来:
四呀四样和,她小我很多头上辫子扎得利索,做事也凶火。劲大女人不和,好像头上长了角。别人说她好,我说她最是可恶,与她在一桌,还要我让座,我肚子饿,我肚子饿,麻雀扒谷壳。
这首歌词与梓芬舅舅所说的没有相似之处。不但歌词完全不同,风格也各异,但字数和句子的排列却一模一样,我不由得大吃一惊。
我急忙请他将这首歌重复一遍,我想将这首歌词记下来。
他也深感意外,说道:“这东西没有用,你记它干什么?”
我回答:“这是民间文化艺术,不能遗失,现在没有大用,也许将来很宝贵!”
他想了一下,便精神大振,马上将那首歌词念了一遍,并且解释得很详细。
我没有带笔,只用头脑记,记牢后,我躬身感谢了他老人家。我知道这是重大的葬礼关头,时间不属于在场的任何人,我便急忙离开了。
次年一个夏夜,我从士英先生家里出来,便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琴声。
我被琴声吸引了,连忙向拉有人琴走去。
这是三队的孙泽龙(又名孙玉改)坐在家门口拉二胡,他比我大十多岁,与我大哥是朋友,因此我与他很熟。他一边拉琴,一边唱歌,有点行云流水的味道。他的二胡拉得很流利,琴声很好听。他拉完《杨花小调》后,便另外拉了一首,我立刻就分辨出来他在拉小曲《南正宫》。
他一边拉琴,竟然跟着琴声唱道:
四呀四样和,去看野老婆野老婆开口骂死我,再喂一个啵,要我将衣服脱,她满身热情如火。她叫一声哥,今天情爱不如昨,像只麻雀落,肯定没吃喝。我如陀螺,我如陀螺,溜你娘一个。
我听得吓了一跳,这首歌词与舅舅与盛怀师傅的歌词又不一样,不过我认为他上过戏台拉过二胡,这歌词是他自己或剧团的人所编写。
他拉完后,得意地问我:“我的二胡拉得如何?”
我立刻道:“你的二胡拉得很一般,但你的歌词却不错!”
他连忙道:“你不说我的二胡拉得不错,却说我的歌词好!这首歌词又不是我所编,也不是剧团的人所编,而是古歌词,究竟是谁编写,起源于哪个朝代,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是没有那么好的才华!”
我笑道:“你的二胡拉得再好,但四处易见,而这首宝贵的歌词却不易见。”
我又追问道:“这首歌词你是不是从乐谱或古书上找到的?”
他笑道:“不是,是从里山八队盛怀师傅哪里学来的。”
我恍然大悟,急忙点头。
我说道:“这些歌词可能是盛怀师傅自己写的,他去年还向我们传授过一首《南正宫》歌词。”
我将去年的场景一五一十地说给他听。
他低头想了很久,说道:“这些歌词绝对不是他编写的,因为他也没有这种水平,可能是他在外面抄回来的,他的交游很广阔,什么朋友都有,经历丰富多彩,他还会木工,以前到处串村走户装梨钯,还兼装牛栏猪圈,肯定在外面有奇遇。”
我认为他的话说得有理,又将这首歌词记了下来。
孙泽龙将歌词转传于我之后,二胡拉得更加有劲,他的头前后左右摇晃,右手弓弦急扬顿挫,悠扬的琴声穿透了三溪的长街。很多人向他围了过来,其中有同村同组的山歌高手乙老表陈建国和后来的风水先生蒋伯朋。
为了求证元曲的发展兴衰,我转身又走进叔祖父士英先生家。
他老人家对与谈论过多次诗词歌赋和对联,唯独没有正式谈过元曲。
我说道:“元曲与诗词齐名,为何现在很少有人唱元曲,在我地却有很多人懂得元曲?”
士英先生道:“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以滑稽、搞笑而得名。但元曲与诗词不齐名,也不可能真正齐名!看一种时代文化,首先要看它的历史背景。简单来说,曲是曲子,只是加长版的山歌,是民间小人物所唱的一种调子,他们累了就随口而出,几乎伴随着山歌走到今天,只被江湖艺人所看重,历来登不上大雅之堂。元蒙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当政,所以才登上大雅之堂。元曲在元朝不叫这个名字,而称曲子、散曲、杂剧。”

他老人家歇了口气,接着道:“元蒙之时,蒙古上层贵族是靠在马上起家的武人,不喜欢诗词,而只喜欢相当露骨的曲调。蒙古人上台后,那些统治者不遗余力打压汉人和读书人,他们也看历史,但与汉族理解的角度不一样,他们可能通过对唐、宋汉官和读书人的行为观察,认为汉儒只会窝里斗,办不成事,唐朝牛僧儒变法失败,宋朝王安石变法又失败,这就是汉人的罪过,因此他们不许汉族读书人通过科举做官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概括全部。‘八娼九儒十丐’中,读书人比娼妇的地位还低,排第九,元朝汉族读书人没有了朝廷的支挚,因而穷困潦倒、暮气沉沉,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很少有人吟诗唱词,连印刷诗词的也没有。此时,失去了诗、词压制的杂唱、杂剧和小调乘机挤向朝廷和民间,这样,元曲就诞生了,它有元蒙官府的保驾护航,是应运而生的。明朝上台后,又复科举、起诗词,另一种以章回小说为主的文化走上了历史舞台,其中有人物、故事、历史、诗词、曲子等,包罗万象,曲子失了色,但元曲未亡,以强劲的生命力根植于戏剧、小调中,一直走到今天。”
此时,我将三首《南正宫》歌词写在纸上,请老人家发表看法。
他老人家看后点头笑道:“曲子分九类,《正宫》是其中之一,《南正宫》是《正宫》的分枝,因之流传我国南方的《正宫》小调为《南正宫》。这三首歌词我都看过和听过,流传的不止这四首,以前在三溪流传只十多首,但我不能原原本本背下来,塔石的有生和井湾的友笙也背不下来,他们是诗客对联人物,只关注诗词对联,羞于谈论曲子。”
我突然道:“为什么张养浩、贯云石、郑光祖、张可久、关汉卿等人却爱好曲子,而且写了很多元曲?”
士英先生惊奇地看着我,然后道:“你怎么知道他们爱好曲子?张养浩、郑光祖、张可久、贯云石等人是在元蒙禁止科举后,心里不舒服、找不到好出路才写曲!当时的诗词已经失色,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他们本人只能沦为蒙古人的幕府小师爷、参谋、书记员、路吏等小官吏,想吟诗作词会变成笑料,便写曲子抒发一下心中的情感,关汉卿等人则混在戏院中担任戏曲作者,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自己不至于被饿死,不过他得到过戏祖的美名倒是真的。”
我吃了一惊,因为我听到了与我平时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评论,这种评论大出了我的意外,我除了尊重前辈对历史的看法,就是敬重他们的广闻博学,这种博学在书上是没有的。
他老人家又说道:“不过元曲正因为有这些读书人的加入和努力,杂剧、小调才上升了一个高度,才能与诗词并驾齐驱,更加生动有力地向曲调文化浸透,中国的文化事业才会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下来。不过话又说回来,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加入,在元曲上规定了一个比诗词更死的套子,将民间一些作曲者逼上了绝路。”
说到这里,他老人家叹息道:“这些人的性格不好,朝廷不让他们活,他们也不让比他们更下贱的人活,他们动不动就用格式去套住人家的脖子,硬生生地想将元曲限制在他们读书人的圈子内。不过他们的权力有限,还是有许多人不买他们的帐,以另一种形式作曲,将他们绕开,流行在我地的《南正宫》、《太公钓鱼》、《南开门》就是一个例子。”
我有些解气,连忙问:“请问我地的《南正宫》有什么特点?”
士英先生道:“一句一韵和一字一声是《南正宫》歌词的特点和短处,其用字很活泼,用句却又拘谨,不能多出一字或少出一字。显然也受了后期元曲的捆绑。”
此次之行,我又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收获,让我循着这条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离开后,向叔祖父表达了谢意,由于我身上有了负担,不能经常听老人家的教诲和侍候在侧,我深感愧疚。次年(公元1988年),他老人家与世长辞,终年85岁。
.
1998年的一天,我从广东请假回到家里看望修建中的房屋,当时修建工程较大的不多,我修建的工程较大,正逢盛怀师傅路过,他老伫足观看修建中的工程,他曾经是老木匠,站在那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突然触动了一件心事,连忙停下手中的杂事,给他敬烟,并询问他老向孙玉改传授歌词一事。

他老笑道:“有这事,我们是偶然碰在一起的,说起用二胡拉《南正宫》音调时,我问他是否有歌词,他明显发愣,说不知道还有古歌词,我就将那首歌词告诉了他!”
我说道:“大爷,前几年您在一次葬礼上说过一次,但与孙玉改的歌词毫不一样,请问是怎么回事?”
他老人家道:“正因为老侄那一次要记歌词,使我猛然想到了一句老古话:‘老来不传古,少年失了谱。’我就感到了身上有了责任责任,歌词好与不好我不管,老古典是要传下去的。后来我回家后将记录有《南正宫》的本子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出来,但只有一半了,还有一半不见了,不过里面的豆腐酒数太多,好容易才找出两首歌词,这两首歌词你都知道,不过这两首歌词来源于白若肖坤才家,前年我还翻出了来源于罗面刘梅生家的另一种《南正宫》歌词。”
我当时正在研究元曲,对流传在我地的曲词非常感兴趣,便问他老人家是否还记得?
我首先考虑到他老人家年龄大了,记忆力不会再好,有许多事记不全面。
没想到他慨然道:“既然这些老古套对老侄有用,我就背出来,你记住后往下传就是!”
紧接着,他唱道:
四呀四样合,我去会嫦娥嫦娥一把抱住了我,将我床上拖,拖得我真凶火,搞得我缩作一砣。我想认个错,嫦娥骂我像鸭婆,只顾各管各,帮忙最懒惰。她叫我坐,她叫我坐,吃饱不会饿。
他老人家怕我没有记住,便一连将三首的《南正宫》歌词唱了两遍。
他还想唱第三遍时,里山六队来了一个老头,要他到下面去赶场回来再唱个够。
他坚持唱完了第三遍,就向下面集市匆匆而去。
当时三溪有三个集市并存,场面很热闹,赶集的人也很多,老人们最大的爱好就是赶场看热闹。
我送别了老人,匆匆将这首意外得到的歌词记录下来。
那一天,我很高兴,因为我无意中得到了一种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返回广东惠州后,我将这四首《南正宫》歌词反复对照,这些歌词的特点是一字一调,没有挤占和宽松的格局,其中的语言与当今流行语有一定的差别,便确定这些歌词不是近人所作。
我有一次哈哈大笑,因为我弄懂了盛怀师傅得到这些歌词的原因了:
歌词的收藏人之一肖坤才是我姑父,是我叔祖父士英先生的侄女婿,我叔祖父有很多书曾寄于他家。另一个刘梅生曾在文革时,当过罗面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有“破四旧”得来的资源,他们有歌词毫不奇怪。盛怀师傅曾经做过木匠工,他老人家喜欢翻新猎奇,喜欢炫耀,轻易得到这些歌词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元曲源于宋末或更早,成之于元朝,创作者是江湖艺人和戏台编创者,传播者也是他们。由于大家都吟唱曲子歌词,在元蒙时,人们反而忘记了诗词的存在,因此,那些格调比较严格、死板生硬的唐诗宋词被人们抛开,诗词倒闭垮台,更加适合于大众的曲词诞生了,这就是元曲。
在元朝,汉族人被打成不入流的民族,汉人不能当官入仕,许多无聊的文人便在曲子上横插一杠,使杂剧和曲子生色了不少,看起来也高雅了不少,但也使比较纯洁的元曲沾上了油污。因为元朝杂剧、小调是一种有别于诗词的民间艺术。
上层的曲子变得生涩难懂,但江湖艺术受污染并不深,曲子依然活泼轻巧,在广大民众中到处流传,流传在我们三溪一带的《南正宫》从字数、句式上看,有统一之处,这就明显受过正规熏陶,但在内容上看,却保持着土色土香,明显没有全然污染,符合元时的文艺历史。

对于《南正宫》是否将来在我地能否消失一事,有人道:“《南正宫》在我地永远也不会消失:因为它与金钱挂上了勾,各种红白喜事都要请剧团和乐器,乐器之中就自然包括散筒,有散筒就必须会有人吹奏《南正宫》。”
我不信这些话,因为《南正宫》虽然经过了多次风吹雨打走到现在,不过也只是一息尚存,其使用的价值正在缩小,吹奏这首古曲的人也在减少。邵阳、新化、洞口、绥宁、城步、安江、洪江、会同、邵东、涟源、新化、没有人听过《南正宫》的名字,要想扩大传播是不可能的,将来很可能再没有传播的古代东西了。
新邵的新田铺、石马溪、五星、言栗、小塘与我们相邻,有些地方近得只有两三里路,他们整天在喊叫向新文化进军,与旧潮流决别。该地现在完全实行新潮流、新文化,将古代的东西丢个一干二净,干净得只剩下裤子了。他们演出的古戏不古不今,除了只有一分像的古装外,有许多地方都成了新派,口语不像,乐器也不像,音乐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北国之春》、《十五的月亮》等现代民歌。通过我观看新邵人所唱的古装戏剧《春风亭》中,戏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现代民歌音乐,已经达到了不洋不土的地步。我认为:他们唱古装戏剧,可能根本不会古调才如此说的。
所谓的破旧立新将本来不该破去的东西也破了,在我们手里丢失的东西太多了,经济大潮只向外面来的亮点冲击,不停地翻新猎奇,将外来的洋鼓洋号搬上了台面,而将老祖宗递到我们手上的好东西丢进了汪洋大海。
我不说了,愿老祖宗递交在我们手里的遗产永放光芒。
夜来一梦不分明,当年往事难理清。
多少文章遗失了,西山落日半掩门。
.
一夜梦里三尺冰,晓来红日照东门。
东南西北全走遍,无处再唱古歌声。
.
..
乐安昌宇
2020年11月20日


2021年即将来临,《新年贺岁》及各风格新歌即将为人类迎来新的面貌,词作谱曲得以传唱并且鼓舞人心,添福人间!欢迎各位作者老师们合作共赢,神来之笔音乐团队将全心全意为您的作词插上音乐翅膀飞向五湖四海。
联系微信:13574973388、15773970867
手机号:13574973388、18390735686

主编——好人一生平安简介:
汤慧,字苏慧,曾用名“汤智慧”,笔名(母性光辉、泽被苍生、慧儿、冰寒、慧子),湖南邵阳作家协会会员,湖南好人、兵兵妈妈,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诗人,邵阳本土词作家,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语文学协会会员,世界汉语一级作家。《中马国际文艺家》编辑部主任,《中马文学艺术研究院》国际书画艺术家,《中马文学艺术研究院》国际书画教授。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录入《中国人才库》,2019年1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评定汤慧为中国优秀诗人。
汤慧从师中国著名词作家邬大为老先生,获老先生爱心传授歌词技法;并获中国书画家朱建国老师爱心指导国画;2019年底随其父亲(中国著名书画家苏本让老先生)学习国画花鸟画。
汤慧于2018年入选“一带一路首届中欧邮票鉴藏年——杰出华人艺术家”邮票人物。
2019年2月17日,汤慧受邀中国榜样人物大型访谈《身影》节目,作为第677期榜样人物,汤慧被誉为“自闭症孩子的守护神”。
汤慧的多首原创歌曲已有北京电视台、邵阳广播电台等专访栏目播放。她与兵兵的多次画展义卖也同时帮助到了一些可怜自闭症孩子营养补给与寒冬送暖。
汤慧拯救自闭症患儿已有湖南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国县域频道、红网、新浪、腾讯、邵阳日报、邵阳电视台、邵阳广播电视台等100余家媒体报道、转载。

●●汤慧的座右铭与她的目标指数:
座右铭——
以海阔天空话世界,
以博大胸襟容天下。
目标——
望人性本善为良药,
盼世间万物常诞昭!
●●汤慧活着的唯一梦想——希望中国孩子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期待所有家庭都幸福!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国家、为人民,更为全人类!
————苏慧

我一定需要中国孩子都可以有健康快乐成长的机会!我一定需要他们都可以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因为我很爱我的祖国!只有少年强才国强!
可单枪匹马的我太孤独,我需要中华这片偌大土地的支撑;以及这片土地上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伙伴们的搀扶!
————苏慧(2020年5月8日)

*投稿请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

哈尔滨市呼兰区萧乡文学社正在吸纳外省会员,与各大作家一起携手弘扬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精神!需要报名者请联系外省负责人汤慧:手机微信同号——13574973388

老师,我们专程为作者的原创诗词、剧本、论文、小说、歌词、音乐打造推广宣传,我们有专业谱曲、编曲制作、专职歌手、明星歌手、录音棚录音、mv拍摄制、打歌谱、推广宣传、歌曲全网发行、歌曲KTV投放于一体的网络平台。

汤慧苏慧在原创音乐基地欢迎各位高手,有需要谱曲制作音乐的老师,请直接联系我,百分百专业一条龙,并且为您的原创音乐网上发行。
需要将诗词精炼为歌词,也可联系我!
能把自己的歌词诗词谱曲成为音乐,这一定是任何一位作家最幸福的收获与自豪!
《神来之笔》圆你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