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京大学商学院某明姓女生“一边凡尔赛一边领贫困补助”的操作?》,前些天,这样一则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帖子直指女大学生明某生活奢靡,却享受贫困生才能享受的助学措施。之后南京大学方面表示介入调查。

据报道,南京大学于12月7日中午专门召开了内部会议,通报了相关调查结果,确认明某“家庭情况符合一般贫困等级”,网上炫富多为虚构。
原以为是装穷,可实际上人家的家境确实贫困;原以为炫的是富,可其实她只是搞“凡尔赛”创作,调查结论一公布,不少人惊呼“反转”。
虽然跟不少人预想的不一样,但校方给出的结论下得并不草率。从程序上讲,校方与明某本人、父母、同班同学、室友、班干部、队友、指导老师等人作了谈话,也查询了明某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父亲工资卡流水、本人银行卡、移动支付流水等相关资料;从通报内容看,校方不是粗线条地公布整体结论,而是高清还原,对明某的真实家庭条件、名下公司情况、获“希望工程”助学金的原委、所晒品牌裙子的由来等,都做了详细呈现。
虽然“装贫困生骗补助”的标签已经被摘掉,但在网上,明某依旧无法从舆论泥潭中抽身。因为,有些人质疑之声,已经从骗补助转到了爱慕虚荣上。
在虚荣心驱动下搞“凡尔赛式炫富”,的确可以批评教育,但批评归批评,但也要分清楚性质,她的过错是虚荣而非骗补助,批评声音也要与她的过错性质匹配。
毋庸置疑,明某因“炫富”陷入舆论声讨的沼泽,有咎由自取的成分:“暑期上海实习3月,不算吃东西买衣服花了4万”、“参加港大、港中文的寒假自费项目”、“日常准备留学的费用”等等这些炫富微博,无异于引火烧身,也难免给人“开着豪车领低保”的感觉。 她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已经被舆论批评过一次了,但爱慕虚荣也是人之常情,受到应有的处罚就行,但不至于“罪该万死”,认为虚荣就该被取消贫困生补助,炫富对应的就该是“作死”结局,这也大可不必。贫困生补助发放,关键得看学生是否真的贫困。不能因为虚荣心就要否定她的贫困,不发她的贫困补助。虚荣也许有损私德,但无碍获取补助资格。
明某一家曾进困难职工帮扶清单,去年父亲被鉴定为十级伤残,再加上家庭年收入、需赡养人口等指标,她的家庭情况达到了属地贫困户认定标准中的“一般困难”等级。虽然她的“凡尔赛”创作来得很刺眼,但获得补助也是其权利——这不因其虚荣心而克减。
这样看来,她炫不实之富,固然引发了一波舆情,误导了公众对这起个案中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评判,但连着的并非贫困补助的匹配。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对贫困生补助的事情也是高度关注,特别是贫困补助是否有失公平,所以一边过着“凡尔赛”生活一边骗补助的行为不会被社会所容忍,受助者当避免用“凡尔赛文学”去刺激公众情绪。从个体评价角度讲,虚荣确实是不对的,但若只是虚荣,舆论批评也要针对虚荣,不要无限上升到人身攻击。虚荣是不对的,是应该批评教育,但领取贫困补助的权利也应得到保障。网络的舆论要说到正确的方向,不能因为个人的一点小错误而无限放大她的过错,更不能剥离她人应该享有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