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山诗苑(第155期) 邓国琴赏析陈荣华(沙月)竹枝词专辑


诗人介绍
陈荣华网名沙月,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副主任, 湖北楚凤女子诗社前任社长,武汉竹枝词学会终身名誉会长。有四首竹枝词已刻在武汉汉口江滩石碑上,进入城市的记忆。

文/邓国琴
有幸加入楚凤女子诗社和竹枝词诗社,认识了沙月社长,深感荣幸,她为人真诚谦,柔肠和菩萨一样善良仁慈,让我们倍感亲切!
她不仅领导并把楚凤女子诗社和竹枝词诗社打造成独具特色而闻名全国的诗词社团,同时也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近体诗,特别是竹枝词,影响一方。 更令人骄傲的是沙月会长四首竹枝 词已刻在汉口江滩石碑上,进入城市的记忆载入了史册!

竹枝词
沙月
市井民生俗韵鲜,新萌土润一花妍。
裁云剪水清思妙,多少春秋四句缘。
竹枝词,虽然近似绝句,却与绝句有着许多不尽相同的个性和特点,更接近民歌。 沿袭近体诗的平仄要求三平韵;可用俚语,口语,诙谐, 幽默语言入诗,语言朴实无华,以吟咏风土 为其主要特色, 它常于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这首以写竹枝词为题材的竹枝词: 她以竹枝词为所咏对象,抓住其艺术特征和背景去着意描摹。 用比兴寄托情感,由实到虚,虚虚实实写出竹枝词语言要淳朴俚俗的特色,并以此抒发了情感。
首句:“市井民生俗韵鲜”,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竹枝 词的历史和特色,介绍竹枝词写的是百姓的风土人情,凸出语言特色的“俗”和“鲜”二字。
承句”新萌土润一花妍“承接上句,向深处递进。 古人云: “承句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 此句把竹枝词这个诗歌体裁抽象的外形,比喻成一枝深深扎根在民间土壤里的开满鲜花的大树”, 构思新颖,意象鲜明,以实写虚,让读者容易理解。
转句“裁云剪水清思妙,” 是巧用明代屠隆《彩毫记夫妻玩 赏》:“名擅雕龙,诗成倚马,清思裁云剪水。”化用而来,表现竹枝 词如何撷取素材,谋篇布局等诗体构思精巧的特色,彰显了作者思维上的另辟蹊径,打破常规,没有转折,而是用递进手法更进一 步描写竹枝词的内在特征。
结句”多少春秋四句缘”做了最后归纳总结,一言以蔽之:竹 枝词经过千年的演变,却只用四句话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结尾嘎然而止,虽然言已尽,但是余音袅袅,真可谓言短意 长,正如刘熙载《艺概·诗概》云“取径贵深曲,意盖不可尽,以不 尽尽之!”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此作结尾借所咏之物抒发作者对它特别的喜爱之情!
此作构思奇特巧妙:将竹枝词这个抽象诗歌体裁比喻成有生命力的植物,来赞美它吟咏它,形象生动,语言清新自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咏物的同时,将作者的情寄寓其中,,令读者咀嚼、回味、以致共鸣!

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尤其对社会文化史和历 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也可供学术研究采撷。
下面是沙月社长写的黄陂胡家凉亭景点,把当地人文历史景 点用竹枝记载和表现出来,既有传媒作用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沙月
戊戌峰回路转遥,胡家柳色在亭桥。
铜壶大碗留归客,新椹隔溪花语娇。
首句,“戊戌峰回路转遥”点明时间:戊戌; 事件:高度慨括作者一行,一路寻凉亭桥景点,经过百折千回,峰回路转的艰辛;
承句,“胡家的柳色在凉亭桥,”没有说胡家的“景点”在凉亭桥,而用“柳色”借代表达。这样用借代手法表达既含蓄又有诗意,更有画面感!
转折句,“铜壶大碗留归客”递进叙述凉亭桥曾经起的作用:过去路过亭桥的人在此可以提供喝大碗茶和歇脚之地;
尾句,“新椹隔溪花语娇”景语作结展现一副图画:现在的凉亭桥周围长满了青枝绿叶,新的桑葚树茂盛成荫,隔着小溪那边开满了娇艳绚丽的花朵;
读这篇竹枝词,好似在欣赏一副微型电影,作者用的是蒙太奇手法,:将几个镜头一一展开:当代一行人,费尽周 折寻寻觅觅,终于寻找到了黄陂长堰百年胡家的凉亭桥;然后镜 头又回顾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不断有过路人在此歇脚喝大碗茶;,最后镜头一下子又回到现实:此刻开满鲜花和茂盛青枝 ,古老的翠绿繁茂的桑椹树掩映凉亭桥百年的沧桑。
以上将这些意象群围绕故事情节 发生发展结果,有顺序地排列着,组合着,跳跃着,叠加着,重合 着,以引导读着去展开联想,勾起读者对黄陂历史人文景点的回 顾,纵观百年时代的变迁,可启发年轻人对当今美好的生活懂得珍惜。此竹枝词确实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有着美好意境的佳作。可能在若干年后对当地人文地理学科的研究,它起着重要史料参考作用。
(未完待续)

赏析者简介
邓国琴 湖北武汉人,网名绿绮。丁芒弟子,《上海诗叶》副主编。其诗词诗评散见于各大诗刊和各网络平台。几次全国诗词大赛获奖。著有诗集《绿绮吟稿》,创有公众号微刊《邓国琴试评诗词》。

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