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朵黄玫瑰
作者/张坤 诵者/姚绍丽

她叫彭洁清,那尊被安放在无锡黄土塘镇一个纪念馆里的铜像是她的丈夫,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姚桐斌。
姚桐斌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是世界范围内顶尖的冶金学家。没有他,中国无法造出火箭外壳材料;没有他,中国第一颗卫星无法发射。上世纪70年代,因为发动机材料不行,造成火箭发射经常失败,科研人员找到一篇法语论文才解决了问题,后来查明论文作者正是姚桐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却在正值壮年的时候被人肆意凌辱,殴打致死。
当周恩来总理听到这一噩耗时,他手里的茶杯都被惊掉了!

姚桐斌1922年出生在江苏省无锡黄土塘镇,童年时靠父兄小本生意的收入支持上完小学,由于毕业成绩优异,在校长一再说服下,他的父亲才同意他上中学;1933年,他成为黄土塘第一名中学生;1941年,他考入当时迁入贵州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5年8月,他以总评全校第一的成绩大学毕业,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6年10月,他考取了抗战胜利后第一次政府组织的公费留学考试;1947年10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伦敦帝国学院矿校冶金系深造并兼任实习指导员,获帝国学院文凭。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组织并参加了左倾的“中国科学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担任过留英学生总会主席等职务。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宣传新中国的蒸蒸日上。
姚桐斌的行为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指控他 “破坏皇家法律”、“进行颠覆”,吊销了他的护照,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并限期离开英国。1953年,在我国驻外使馆的指示下,他转移到西德亚亨工业大学,在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领导的研究所工作,同时继续为党工作。1956年9月,他在瑞士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过,他心中始终惦念的仍然是祖国,并再次申请回国。然而联邦德国发现他的共产党身份后,强力阻拦他的回国计划。周恩来总理得知此情,亲自与德国交涉,做了许多妥协与交换之后,专门将姚桐斌接回国。

彭洁清站在丈夫的铜像前,幸福、悲伤的往事历历在目,两行热泪潸然滚落。
彭洁清与姚桐斌相识于一次留学生欢庆春节晚会。“那个晚上,桐斌再也没有请别的女生跳舞,我们一直共舞到曲终人散……人生的结合真是奇幻!我们萍水相逢一见钟情,互吐衷肠,很快结为连理。”彭洁清每次说到这里,脸上都会泛起幸福的模样。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让新中国的骨头硬起来,必须拥有原子弹和导弹。1958年春节,聂荣臻元帅指名要姚桐斌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任命他为所长。
1958年至1963年,她们的三个女儿相继出生。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都令她十分满意。本以为她们会白头偕老,可没想到正值壮年的他却被撒旦夺走了生命!
1968年6月8日,对于彭洁清来讲,是个永远不愿回忆的日子。
那天,彭洁清和平常一样乘坐公交车下班回家,翘首期待着每周一次的家庭团聚。可当她兴冲冲走到家门口时,门忽地打开了,三个惊恐的女儿跑出来抱着她哭成一团:“妈妈,妈妈,爸爸被人打死了!”
她看见直挺挺躺在客厅沙发上的丈夫:白衬衫上血迹斑斑、灰色裤子上是污血和泥土、脸上青一块、紫一块……
原来,第七机械工业部两个对立的派性组织发生万人大武斗,可姚桐斌仍然照样去上班,中午回家吃午饭,刚拿起碗筷,“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暴徒就踢开门冲进家中,当着三个孩子的面,架起他就往楼下推,一面推一面拳打脚踢。到了大门口,几个头戴钢盔佩戴红袖章的同伙上来,打他的耳光、踩着他的眼镜,骂道“打死你这个反动学术权威!”一个家伙歇斯底里地嗥叫着狠狠踢他的下身,两个暴徒举起手中的钢棍向他的头部猛击……邻居将昏迷不省的他抬上楼,放到客厅沙发上,下午3时左右,他惨死家中!
顷刻间,三个女儿失去了父亲,妻子失去了丈夫,中国失去了英雄。

1999年9月18日,国家在人民大会堂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有23位震颤华夏的科技专家获此殊荣。彭洁清静静地坐在主席台下面,当听到丈夫的名字时格外激动。此刻,距离姚桐斌去世已经31年。
拿到奖章之后,彭洁清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她把奖章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到姚桐斌的精忠报国精神。

丈夫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这让彭洁清痛不欲生!但为了三个年幼的孩子,她发誓要顽强活下去!她历尽千难万险千辛万苦,独自抚育着三个女儿。如今,三个女儿均在海外成家立业,她却一直定居北京,朋友问:为什么古稀之年不享清福,每年都要往返奔波?
她说:“我从未感到孤寂,桐斌的爱一直充满我的心,令我享受一生。只要我在世一天,就要宣传桐斌: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炽热的爱国者,一位为我国航天事业献出一生的科学家,我为他骄傲!桐斌魂系中华,我是如此地爱他恋他想他,我怎能离开他!我愿追随他,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金色池塘:原名张坤,佳木斯市作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市星佳广播电视艺术团团员,热爱文学和朗诵,散文《冬梦》《平凡不可怕》等多篇文学作品发表在《三江晚报》和星期八文化沙龙网络平台。朗诵作品《我是工人》在市总工会和市直机关党工委举办的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诵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愿用文字和声音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