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老屋忆及父辈的愿景
文/常兴 诵/杜秀云

老屋的破旧,令我时时不安。儿子也时有提及此事。维修成了多年的心愿,因他务缠身总将此事挂在嘴边。倒不是为了装饰门面而去维修什么,而是因为要延续父辈的愿景和希望,传承父辈艰难生存不断奋斗的精神,记录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底层农民的生活时态。今岁庚子年的十月廿八,是公元2020年12月12日,与邻居表叔商量,决定在这一天动工修缮老屋。
位于净明铺老街巷子口的老屋,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旧屋地基上扩建的。当时,因自家地基不够在临街建两间门面房,父辈便与左邻褚家协商,让岀一席之地,并与之共一个山墙而促就建成。恢复临街门面房,一直是父辈的一个愿景。早在50年代,我家本来在巷子口南临街有三间坐西朝东的房子,后面还有一个大院,规规整整的,位置就是右邻居乔家表叔现在所住的地方。因为发展国民经济,壮大供销合作社门面,当地政府把供销社设在这丁字路口,街对面是净明饭店,将我家置换为巷子口坐北向南的三间小红屋,临街的一间房子是一个花轿顶形的屋面,为的是与临街的其他房子协调一致。记得母亲常说,花轿顶房子开始住着发财,后来不济。在这三间红屋的背后是净明商店的临街铺面,与我家有一间房子的地基空着,父辈多次动议想争取,把临街门面房归位过来,但始终未说服对方。这间房子地基始终空着,父辈的愿景也始终悬着。
改变开放后,净明铺的发展以316国道两边发展为主,老街上的供销社、饭店、小商店都搬走了,旧有的房子也买绘附近的居民了。因褚家与小商店相邻,就买下了小商店的房子,但原来小商店与我家之间的空地一直空着,褚家房子多,一直无暇顾及在这盖起房子。父辈就与褚家商量,圆成了在临街归位两间门面房的愿景。
在我记忆中,父辈与房了的转身曾经历过三次蜕变。前面提到的因发展供销社经济的需要,由原来坐西朝东的三间规整的门面房蜕变为巷子口坐北向南的三间小屋,这是第一次。三间小屋东头一间临街的做厨房,中间一间做堂屋,西边一间做宿舍。开始我尚小,可以与父母住一间房子,后来渐渐长大的我不断提出与父母分开住的要求,迫于囧状的父母四处寻找地基盖房。先在上街头选择一处拟建两间房子,主要是用于我的住宿,因离巷子口的住房太远而放弃,后来在巷子的最西端迭定地址建了两间土墙红瓦房子,作为我的宿舍兼书房。
此后,不愁与父母挤住一处了,父母住巷子口三间小屋,我住巷子尾西边的两间大屋。与我所住的房子隔着巷道,南边是一个公共厕所,半条街道的人们都在这里上厕所。我家的猪圈就在两间房子的北边。在当时条件下,有两间坐西朝东的房子,作为宿舍兼书屋巳经是相当奢华了。我十分珍惜有这样的一个读书空间。高考制度改革后,我白天在学校教书,晚间在这个无人干扰的空间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常常到深夜,老爹在即将转钟时,为我送来夜宵。父辈的愿景在发展,我非常珍视父辈的感情,理解他们望子成龙的愿景。因此,倍加珍惜,信加努力地复习功课。有时,巷子口放电影,我也不去看,躲在屋里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终成愿景。
当时,把农村青年学生高考进入学校深造叫“跳农门”。跳岀农门后的我,也给父辈带来些许安慰,赢得了声誉,他们更加勤奋地治家,利用当时致富的政策,开办了一个小小的熟食店,成了当地民宿文化的最早实践者。事业的发展,又燥动着父辈的发展愿景,于是,在父辈手头稍微有点宽裕后,就开始了第三次房子的“华丽转身”。
我们这次维修老屋,是在这个街道巷子口第四次运作房子事宜。与父辈的愿景不同,我们只是让老屋能够住人,能够记住父辈的辛苦努力,让父辈的精神成为后辈时常忆及的故事,成为一个可以讲故事的老屋场。修缮老屋,也是一个回忆家史,继承精神的过程,难怪儿子时时提醒。今次动工前,儿子再三叮嘱修缮旧屋注意事项,他虽然因工作需要,不在现场,也在为老屋的修缮操心,无形中传承着先辈的精神。


吴仕钊,微信昵称:常兴。社会文化学者,襄阳市委党校退休正县级干部。

朗诵简介:杜秀云:热爱唱歌,枣阳电视台唱响新时代人气王,喜欢读书、朗诵,贩卖美丽,用声音表达爱,用思想传递美!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