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之于诗就像衣服之于人
炫东
在诗坛上,有这么为数不少的一批人,只要一提起旧体诗,他们就张口平仄、闭口平仄的,一副很懂行的样子。我把他们称之为“平仄党”。这么称呼他们并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概而言之。况且我也一向主张,写诗、尤其是旧体诗,还是要遵循平仄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岸,河流也就不存在。问题是这些“平仄党”不看诗的意境,也不看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是只拿平仄来论,不管你写的诗多美妙,只要有一个地方不合平仄,他们就一副嗤之以鼻的样子给以秒杀:哼,都不合律,还是回家学学平仄吧。导致很多初学者也趋之若鹜,把平仄当成了诗的全部。有的人甚至把自己写的诗交给软件,去检测平仄对不对,可悲乎,可怜乎!荒唐, 如果软件和机器人要是懂诗的话,那早就可以像工厂生产线批量生产了,还要人干什么?
鉴于这个问题,误人子弟比较严重,对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很不利,有必要写一篇文章阐明一下观点。不过我不喜欢讲那些大道理,我阐明观点的方法,要么是举例证明,要么是讲故事启发。如果按照“平仄党”和软件的观点,如果一首诗有一个不合平仄的地方就否掉,那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诗人了。我还没见过有一个大诗人,包括李白、杜甫在内,写的诗都完全合律。相反他们的诗不合律的地方还不少。来看例子吧,我尽量挑选大家比较熟悉的诗人和诗歌。
李白是诗仙,先看李白的诗吧: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李白为数不多的几篇七律之一,后人称之为仿效崔颢《黄鹤楼》之作,这也是一首不符合“格律”的诗,其中第二三句、四五句连续“失粘”,朋友们可以仔细品读
秋浦歌·秋浦多白猿
秋浦多白猿,
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
饮弄水中月
这一首也是李白的诗,就算 白 是入声字,那这首诗也是出律的,既失对也失粘。李白下面这两首也是不合格律的。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下面来看另一个代表人物、被称作律诗成就最高的诗神杜甫的诗,在律诗方面,老杜要是称第二,那是没人敢称第一的。
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至今疑。
简析:第二三句 失粘 出律了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简析:这是杜甫著名的《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一首,这首诗“问题”似乎没那么大,仅仅是“庾信平生最萧瑟”的“萧”当用仄声,俗称“失替”。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烛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断,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第七句“已忍伶俜十年事”,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还有下面这两首也是出律的。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种不合律的例子,在李白杜甫诗中还有很多,尤其是李白,诗情一来,什么平仄,什么格律,甚至连字数都不管,三言、四言、九言、十一言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他俩的诗了。为什么享有诗仙尊号的李白,其作品的格律颇多混乱?为什么在诗歌的格律上取得巨大成就且极其注重格律的诗圣杜甫,其作品也有违反格律的,使后人百思难得其解。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恰恰说明大诗人都是内容为王,只重视诗歌的灵魂而不拘泥于形式。拘泥于形式的人是成不了大诗人的,甚至连入门都很难。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这是唐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白居易 的作品,公认的不合律。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是王维的诗 。王维号称“诗佛”,以五言诗见长,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几篇七律之一,这首诗第二三句失粘,不过后人将这种体裁称为“折腰体”,属于格律诗的一种变体。不是正宗的律诗。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简析:这一首也是王维的诗,第六七两句“失粘”。王维下面这两首诗也诗不合律的
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
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
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
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
不如高卧且加餐
送方尊师归嵩山
仙官欲往九龙潭,
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
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
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
已曾衡岳送苏耽
来看这一首:
滕王阁序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辔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诗。这首名篇第二句“歌舞”,第三句的“云”字。第四句的“雨”字都不合律。前两联和后二联的韵脚都不合了。是否前二联与后二联是两首七绝吧?后二联虽然合律,但三联和四联格式又有相同处。七句与六句又不粘。
使君席上夜送严河南赴长水
娇歌急管杂青丝,
银烛金尊映翠微。
使君地主能相送,
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
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
今日河南异昔时。
岑参这首似乎更离谱,第二三、四五、六七句连续“失粘”,岑参不懂
律?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崔颢的代表作,相传连李白看了这首诗,都只能长叹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搁笔而去,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这首诗不但多处失对,而且还失粘,严重不合律,却被尊崇为千古绝唱。被《唐诗三百首》推为七律之首。
至此,唐朝诗坛重要的领军人物基本一网打尽,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少诗是不合律的,却仍然被后人尊崇流传。如果一首诗有一两处不合律就否掉,被嘲笑不会写诗的话,那唐诗就不复存在,中国也没有诗人了。要说这些人不懂诗,不懂平仄,估计就成千古笑话了。而我收集这些不合律的唐诗,并不是为了贬低古人,而是为了证明这就说明格律不是诗歌的决定性因素,决定诗歌高度的还是意境和神韵。相反古人的这种不拘一格还让我崇拜和肃然起敬,我们今天太缺乏这种精神了。
在历史上,不合律的好诗要比合律的好诗多得多,例如我们常说的古风。既然不合律也能写出传世的好诗,那就没必要盯着格律不放,陷入形式主义的旋涡。事实上,平仄只是诗歌的辅助手段,一种让其更加顺口流畅、增强节奏音乐性的一种辅助手段。但绝不是诗歌的灵魂,更不是诗歌的全部。意境、境界、形象才是诗歌的灵魂。这些历史级别的大诗人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当诗歌的境界和平仄不能两全,需要取舍的时候,他们总是舍掉平仄,而维护诗歌的灵魂,得其神而忘其形。这才让它们成为诗歌的领军人物,才有了唐诗的辉煌。而今天的“平仄党”正好相反,他们只重视平仄合不合律,对于诗歌的境界、思想性、艺术性统统忽略,是典型的得其形而忘其神,得不偿失啊。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彻底放弃平仄,写诗完全放弃平仄也是不可行的,我坚决反对。完全没有平仄也就没有了诗歌。正确的是:写诗还是遵循平仄,但不要拘泥于平仄,应该允许一首诗有一到两处不合律的情况。这一点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打个比方说吧,平仄之于诗就像衣服之于人,人完全不穿衣服是不行的,那已经不是人,只能算作野兽或者野人,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要允许人有不穿衣服的时候。如果碰到别人有一阵儿不穿衣服,就以此来否定对方是个人,那该多么荒唐啊!我就不信你洗澡时还能穿着衣服洗,可今天的“平仄党”正在做这样的荒唐事。
我看过“平仄党”写的诗,果然处处合律,但读起来真是痛苦啊,没有一点灵气和诗意,空泛干瘪,只是一堆无用的文字堆砌而已。而他们还以为自己的作品是传世佳作,即使没人看,他们也只会埋怨现在读者都不读诗,一副金子被埋没的样子。这和他们受“平仄党”的误导有关。希望我这篇小文能唤醒更多的人脱离“平仄党”,真正迈进诗歌的殿堂。
最后,以文学巨匠曹雪芹的诗歌观点来收尾。曹雪芹虽然并没有专门论述诗歌的著作。但其在他的宏篇巨著《红楼梦》里,借林黛玉的口表达了自己的诗歌观点。就是林黛玉教香菱写诗的那一节
黛玉:“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对错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此举新奇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