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生前非常喜欢的一张照片
一百年在时间长河中转瞬即逝,而艾青这朵“大堰河”的浪花,却以极端虔诚的自省意识和博大深邃的悲悯情怀,净化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战争年代,他是枪口上瞄向顽敌的准星;和平时期,他是旷野里开垦沃土的犁铧。86年曲折、跌宕与坎坷,将艾青淬炼成了一位豁达的哲人,他饱满的智慧、道德和良知,为中国诗坛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他的许多作品都已成为艺术的瑰宝,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朗照着历史苍穹,给世界留下了永久的温暖。 艾青先生握有一柄长剑,那是用五千年刚柔并蓄的文化精髓锻造而成,信念的磨石砺出它寒光逼人的刃口。在猛兽出没、苦难丛生的蛮荒中,他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踏出了一条通往理想圣殿的小路。他是众多朝圣者中最执着的信徒之一,把自己的灵魂全部奉献给了人民大众。 上世纪40年代中期,34岁的艾青一面抡起撅头开垦荒地,一面以笔当锄耕耘在解放区的文学田畴,为未来的新中国诗歌奠基。出色的劳动,使他成为延安时期中央直属机关的“模范工作者”和中央党校“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从朴素的爱国主义自觉走向革命的人生转折。 艾青在延安工作期间,曾收到魏巍的一叠诗稿,虽屡经战事和严酷的环境所迫,仍始终完好地保存了将近8年之久,直到北京和平解放后又当面交还给这位虚心求教的晚辈。1996年5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魏巍悼念艾老的一篇不足900字的短文《送别艾青》,文中回忆起这段终身难忘的诗话: “1941年残酷的反扫荡中,我写了一组题为《秋季反扫荡诗章》的诗,战友丹辉同志附了一封信,将这十几首诗(包括《蝈蝈,你喊起他们吧》)托人带给远在延安的艾青。这件事过去也淡忘了,没有想到艾青后来竟将这十几首诗,从延安带到张家口,张家口撤退,又从张家口带到正定,北京解放,又从正定带到北京。然后才当面交还给我。我知道,那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千里迢迢,山川阻隔,都是靠一步一步地跋涉的呵!一个声名赫赫的大诗人,对一个青年作者的作品,竟如此热情认真地对待,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诗坛的千秋佳话了。 这种感激之情,长期铭记在我心。这次在艾青灵前,我再次向高瑛同志提及此事。我说,我对此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高瑛说,这件事,艾青生前也对她说过,艾青说:‘魏巍的那些诗写得好,从延安出发清理东西时,我没舍得丢,就把它带在身边,同毛主席的几封信放在一起,带到华北来了。’”
左起:田间、艾青、巍巍
1990年10月23日,我在我的诗歌刊授辅导老师、人民文学编辑杨兆祥引荐下,登门拜访了80高龄的艾青先生,还带去了一首1986年写给艾老的短诗《炼魂者》请他指导—— 我从没想过这首诗能当面交给艾青先生,更没想到名扬中外的大师能认可一个业余诗歌爱好者的习作!感动之余,我连忙用傻瓜相机拍下了先生阅读诗稿时的专注神情。60年前,艾青带着魏巍的诗稿转战南北、不弃不离达8年之久;今天他又以高规格的礼遇和滚烫的鼓励,接待了初次登门的不速之客,足见老人家对诗歌艺术的尊崇和珍爱。
艾青先生阅读我的诗稿(现场拍摄)
百年风雨变幻,百年沧海桑田,但艾青的赤子情怀始终丝毫未改。1992年5月21日,83岁的艾青坐着轮椅回到了金华老家。在为大堰河重修的墓前,老诗人眼里含着泪花,默默垂首轻声念叨说:“乳儿回来看你了……”这一时刻距艾青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已经过去了整整59年!我相信此时在艾青脑海里,一定会闪过那句“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59年前,身陷囹圄的年轻的诗人,除了反复用这悲愤的诗句来弥补抱憾之外,实在是别无选择啊!
百年艾青百年铭记,百年吟诵百年激励!1996年5月5日4时15分,一座诗歌宝库在献出了19种诗集、7种诗论、5卷全集和十几种选集以及被翻译成30多种外文的诗集之后,关上了它金光闪闪的大门。
两天之后的5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亲自登门向痛失亲人的高瑛及其子女表示慰问。胡锦涛满含深情地说:“艾老去世是文坛的一大损失。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诗,受他的影响很大。今天是以朋友、读者的身份向他表示敬重。”
艾青先生生前曾一再向高瑛叮嘱:“丧事要从简,不留骨灰。”当1996年5月10日的最后时刻到来之际,八宝山革命公墓告别大厅门口,挂出一副长达几十米的白色挽联——“如牛如驼是岩是礁一代巨星遽殒天人同泪雨;似火似光亦诗亦画千篇绝唱长存四海共歌吟。”38个字,字字千斤,镌刻着百年艾青86个呕心沥血的诗意春秋。 2010-2-19
(本文原载2010年3月26日《洛阳日报》)
拜访结束时,高瑛夫人为我和艾青先生拍的合影照。
高瑛夫人近照 ? 和女儿合影
高瑛夫人和年轻人在一起

早年艾青夫妇在院子里
王震将军早年到访艾青居所
王震副主席祝贺艾青新作出版
艾青与齐白石等在一起
游客在金华艾青故居前留影
作者简介:江西宜春人,1945年生,上世纪80年代的开始写作,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