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暗示
文/诗缘
近来,梦醒了
能顺原路找回
也怪怪的
比如秸秆长出葡萄
旁边袋子里的宠物
攀天的雪地
疯跑的羊
我的房子供暖了
接父亲来住
他说,离不开老家和棋子
忽然猜测
比起他的棋盘和田园
这里的高楼,马路和眼神
或许,都是死胡同
联想
文/诗缘
天一冷
隔壁李大妈就走了
口碑极差的儿媳
哭得呼天抢地
棺材再薄点
真得拍裂了
围观的,有人偷笑
有人咬耳朵
我有点吃惊
那么精明强悍的人
怎么会哭成这样
是否想起了
被骗过的两万块
回忆自己
写疫情诗的时候
想起苦命的妈
一下子
落半纸黑泪
校园往事
文/诗缘
高三的时候,爱耍小聪明
老师拿粉笔讲课,我陪桌子打盹
脑子却放小电影
每有提问,都对答如流
引来私语和偷瞄
爽歪歪了
高考模拟测验
考了年级第三
班花,时来请教
我使出浑身解数,她目光游移,鸡啄米似的点头
像她的科长父亲,听市长训话
故事会,她捧来笑料
我吹乱了花枝
那天,去校外踢球
她说她家很近,家里没人
瞄到她眼里的叫猫,婉拒了
之后见过,她在某男后车轮上飞
考榜前,我泄了气
她的一暼像债户
又像债主
我一下子,成了
偷斋饭的老Q
七绝*秋夜十首
王清义(辽宁沈阳)
一
月挂枝头冷露寒,
清霜弦影独凭栏。
无声落叶飘然下,
秉烛听秋夜已残。
二
月色朦胧醉半更,
翩跹蝶舞梦乡惊。
依稀身在新春里,
却是敲窗叶落声。
三
萧瑟寒秋冷雾凝,
枫林篱菊挂霜凌。
吟笺倦笔添枯砚,
索句烧残子夜灯。
四
迷蒙薄雾似轻纱,
掩卷无眠慢品茶。
飞叶窗前牵月影,
宛如仙女散天花。
五
杳杳长空冷月光,
小窗斑驳现凌霜。
更阑人静遥思远,
萧瑟西风寄梦乡。
六
树影摇窗隐约星。
秋风落叶舞前庭。
无声玉漏催眠睡,
残梦依稀岸柳青。
七
孤灯伴我数寒星,
月影摇枝似画屏。
清冷夜阑秋过半,
临窗嗟叹向空冥。
八
村酒催眠入梦甜,
三更月影映疏帘。
窗扉关闭因何冷,
却是秋风缝隙潜。
九
秋高水瘦断鸿声,
窗影枝摇落叶轻。
失寐披衣邀素月,
篱边幽静赏霜英。
十
坎坷人生自度量,
花凋叶落早知霜。
秋残渐冷初冬近,
掩卷遥思觉夜长。
游玩乐
作者/好好学习
大漠无垠蕴胡杨,
层林尽染遍野黄。
千年屹立岁月逝,
根深叶茂历沧桑。
西域景色惊绮丽,
牧马纵歌伴牛羊。
故道流连客不归,
极目远望醉夕阳。
情牵纸包鸡
阿毛
处于对家乡的心存念想,大凡逢年过节,菜端上桌,母亲都会习惯说起家乡的纸包鸡。感叹于纸包鸡的鲜嫩甘滑、醇厚不腻,色泽金黄、气味芳香。听多了,常在脑海里想象,这是一道怎样的菜?真有那么好吃?就是把烧好的鸡包起来吧?
这似乎成为一种味蕾的诱惑。听母亲讲纸包鸡讲多了,我差不多能把这样的故事背下来。背下来就是背文化,因为纸包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清光绪年间,梧州府台宴请宾朋好友,便将掌厨的黄师傅叫来吩咐:宴席不能无鸡,但炒、蒸、煎、炸都早已厌腻,能否换个新鲜吃法?这哪里是吩咐,分明就是一道旨令。黄师傅想到第三天,决意做一道从未做过的菜。就是将鲜嫩的鸡砍成块状,以秘制香料腌制,然后用“玉口纸”包成荷叶状,放入油锅,炸至纸包鸡飘浮,捞出,滤干油水。宴席那天,菜肴上桌,府台唯独看不见鸡,心里不快。不料黄师傅当众解开纸包,顿时,香飘四溢,诱惑了满堂宾朋,看鸡块金黄,闻味道纯正。众人说从未吃过如此的鸡!赞誉声中,纸包鸡名声大噪……
这是母亲少女时代的记忆。少女的母亲,住在骑楼街下常听到街坊说起纸包鸡,听得一直想吃,但谈何容易。那时,纸包鸡贵得不允许母亲这样的家庭买得起。母亲说过,有一家叫粤西楼楼的酒家,是做纸包鸡的。想象纸包鸡的味道时,只能走到楼下用力去吸一口鸡的香气。母亲13岁的生日到了,父亲问她想要什么?母亲犹豫了很久还是说:想吃……纸包鸡。这回是做父亲的犹豫了,好一会才说:另外想一个吧。生日没吃上纸包鸡的母亲没有抱怨,远远望了一眼粤西楼,就满足了。
离开家乡的母亲,到过很多地方,经历过不少大餐小餐,只是忘不了纸包鸡,讲起来总是家乡的好。不久前,我有幸到梧州,来到母亲的家乡。暮色中的菜香已四处飘散,我自然想起纸包鸡,想起母亲的故事和经历。可问了几家酒店都说没有。于是,想起母亲述说的粤西楼。粤西楼在哪?我一路打听,找到后径直上楼。问明天早上有纸包鸡卖吗?答:没有。我说明早要赶早车,想带到另一个城市,带给我的梧州母亲。服务生听了很感动,进去和师傅商量后说:现在就给你做,吃的时候用微波炉热热就好。
带着纸包鸡回到家,出其不意的放到母亲面前。忽然看到母亲空渺的眼神,有了触动感情神经的样子。母亲让我吃。我说应该是你先吃。看母亲品尝纸包鸡,一根根银白的头发在得意晃动,感觉她正回到少女时代。好一会,她抬起头说:姜汁、草果、茴香、陈皮的味道还吃得出来,肉嫩骨脆的品质还在。我差点尖叫。如果不具有怀念至深的精神世界,哪说得出这样的话。
早几天,带母亲去浏览东南亚的一个精品博览会,暮然看到有一个展位摆出纸包鸡。母亲见后颤悠悠上前,开口就问对方是不是梧州人。是!便改口把普通话说成梧州话,热聊起来。那是伴随母亲终其一生的方言,是与她不可剥离的远远近近的乡愁。之后,展商打开一块纸包鸡要母亲品尝。母亲品后赞美:入口爽滑留香。
一番话,让思念变得生动起来。展商把纸包鸡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一绝、中国名菜的信息全盘告诉母亲,母亲那个笑啊,像是她拿到奖杯。展商还告诉母亲,以后想吃纸包鸡可以在网上购买,很方便的。
人与故乡与故乡文化的结合,是最自然、最紧密的结合。那样的一种牵挂常常有着深刻而奇妙的联系,是丝纹不动的承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