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的 眷 恋
滨海实小 吴开华
滨海无山。然而,自幼恋山的情结却始终未减!
记得童年刚上学时读到山的文字,看到山的图画,就生出看山登山的念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当时只能是一种奢想,因为家乡方圆100公里连一座小山包都没有!
童年时的一个夏忙假,听姐姐说明天去土山收麦子,我闹着要跟姐姐去看土山,姐姐无奈地答应了我。一大早我跟着收麦子的人群跑了好几公里路,姐姐说土山到了,我问姐姐土山在哪里?姐姐说这里就是啊!我顺着姐姐指的地方,一眼望去,高高的土包上,金灿灿的麦穗在初升的太阳的映照下,随着微风的吹动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浪花。原来土山也是这样的美丽!后来听大人说,这座土山是很早的时候黄河决口流经我们这里冲击而成的一座土包;也有传说是很久以前,这个地方某一天突然隆起,正在这时一位新媳妇出来倒马桶,正在隆起的土包戛然而止了。我想这后一种传说大概是出于家乡的人们盼望着能在这里长出一座山来的缘故吧!只因为我们这里没山,人们就把这座土包称做“土山”了。高中毕业之前的星期假日我曾多次到这座土山上参加劳动,一是可以为家里争得一些养家糊口的工分,更是想多看看这土山的景色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有幸跨入了“文革”后首次招生的江苏师范学院盐城分院的校门,当时学校设在盐城中学。入校不久,老师向我们介绍盐中的东南角的一座“共青山”。那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盐中的热血青年,用青春的热情和汗水堆积起来的。这座“共青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为理想而奋斗不息!从这里走出了不计其数的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精英,“共青山”成了一代又一代盐中学子心中的丰碑!后来我几乎每天都要去登一下这不过十余米高的小山。每次登上山顶,我都似乎看了当年的热血青年抬着、担着泥筐堆积此山的情景。他们那种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激励着我不断进取!走出校门后,我成了一名教师。三十几年来,我在基础教育这块平凡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为拥有一份教书育人的职业感到欣慰和自豪!
如今,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滨海港三角洲处,深水贴岸,海床平稳,锚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可建成能源大港、产业大港。然而家乡无山,这建港的每一块石头都得从百余公里外的山上运来,为建港口,家乡人以现代愚公的精神移来了两座山上的全部石头,在海上垒起了真正的石头的大山!
几十年来,出于对山的特殊眷恋,我登过泰山,游过黄山,上过庐山,看过珠穆朗玛;童年时代我曾在家乡的土山上播种过希望;青年时代我也曾在盐中的“共青山”上有过许多美丽的遐想:我也曾在名山大川上感慨万千!但今天,当我登上我们滨海港的港口之山时,不禁心潮澎湃,激动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家乡的希望之港,你将为父老乡亲圆上百年之梦。真正的小康之路将从这里延伸!

读《山》
作者:周古昌
十多年前,我的老同学吴开华校长刊发在《盐阜大众》上的散文《山》,从假山叙述到真山,从对山的向往到登上祖国名山的吟唱,进而讴歌了家乡滨海港飞腾建设之“山”的壮美,画龙点睛,构思十分巧妙,起承转合,赛比精美诗章。
《山》有思想高度,有艺术高度,有语言高度。
《山》文虽短,一字千斤,感人肺俯。
故土万岁,《山》文万岁。
2020年十二月十二日晨匆评
吴校长的《山》,从假山叙述到真山;从对山的向往描述到登上祖国名山之巅,进而讴歌家乡滨海港的飞腾建设之“山”,画龙点睛,构思十分巧妙。
《山》,有思想高度,有艺术高度,有语言高度。
《山》文虽短,一字千斤,感人肺俯。
樊集万岁,《山》文万岁!
一舟 9、16 夜2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