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丰盈为半饱】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1038期

铁裕,云南人。笔名:一荒玄,系《散文悦读》专栏作者,《作家前线》、《世界作家》、《霖阅诗刊》等多个平台的特邀作家。96年开始散文创作,先后在《柳江文学》、《华商时报》、《合肥日报》、《中央文献出版社》、《清远日报》、《边疆文学》、《昭通作家》、《昭通文学》、《昭通日报》、《鹤壁文艺》、《文苑》、《乌蒙山》、《中国青年报》、《作家驿站》、《作家前线》、《世界作家》、《世界作家园林》《网易》、《凤凰新闻》、《首都文学》、《作家》、《江西作家文坛》、《湖南写作》、《当代作家联盟》、《中国人民诗刊》及各文学公众号发过诗、文二千余篇、首。

人生丰盈为半饱
铁裕
在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谁有钱,谁的腰就硬得起来;谁有权,谁的头就仰得起来;谁能山珍海味的大吃特吃,谁就富足。似乎只有这样,才算美好生活、丰盈人生。
其实错矣,如果只有钱,而没有一点慈悲之心,那叫为富不仁;如果只当官而不为苍生百姓作主,一心只为自己营私舞弊,那只能叫贪官;如果仅只是物质丰富,生活糜烂,没有一点兴趣、爱好、理想,那叫醉生梦死。钱再多,官再大,生活再富有,无才无德,无诚无信,那只能是昏庸人生。
半饱,意味着清贫;
半饱,意味着艰辛;
半饱,意味着苦难;
半饱,意味着纯净。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半饱并非亏损而是一种轻松、洒脱的生活,一种清淡、丰盈的人生。
陶渊明弃官不做,也不接受嗟来之食。他回归田园,贴近乡村生活。而他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境,吟出了一首首清新、美丽的田园诗歌,展示了乡居生活的宁静。
孟浩然早年有志于施展其政治抱负,但因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他不媚俗世,洁身自好,修道归隐终身。归隐后,他致力于田园诗歌的创作。他的诗很独特,造诣颇高。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常常抒怀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之心境。
李商隐曾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而受到排挤打压,一身困顿不得志,过着半饱的生活。但他不为清贫生活所苦恼,而是开始以诗为生。他的诗构思新奇,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他们虽然生活半饱,但这样的人生洒脱而飘逸,悠闲而自得,旷达而丰盈。

人生有坎途,风雨来临自己挡。不要指望任何人。你若是懦弱,只能是垂头等凄凉;你若是坚强,迈步奔前程。
半饱虽然清贫,但却是一种清高的人生;
半饱虽然缺陷,但却是一种晶莹的心灵;
半饱虽然难熬,但却是一种历练的过程。
半饱人生若能清心自律,必然使内心丰盈而灵魂高尚。世事太纷攘,不争为上。若能在半饱之中参悟人生之真谛,便是智慧人生。
那些脑满肠肥、行尸走肉的人,他们的人生怎会丰盈?
那些唯利是图、巧取豪夺的人,他们的人生怎会清纯?
那些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人,他们的人生怎会干净?
那些横行霸道、欺强凌弱的人,他们的人生怎会安宁?
那些浑浑噩噩、麻木不仁的人,他们的人生怎会好过?
那些贪得无厌,以权谋私的人,他们的人生怎会清白?
那些暴饮暴食、毫无节制的人,他们的身体怎不生病?
半饱,是在普渡清白的人生;
半饱,是在品味时间的精华;
半饱,是在以智慧喂养灵魂。
半饱,使得胃有充余的空间,心有回旋的余地,才会坦然做人;
半饱,是一种知足不贪不念,以其淡然的心态尽人事而听天命;
半饱,是一种领悟是一种看淡,是一种无为的智慧无我的心境。

弘一法师看破红尘,放弃繁华,毅然决然遁入空门;梭罗写《瓦尔登湖》,为避开尘世的喧嚣、纷攘,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另外还有贾岛、法顶禅师等等,他们不念世间繁华,不贪功名利禄,过的就是半饱人生。然而,他们却有做人的最佳境界,他们内心最为丰盈,他们乃是世外高人。
半饱人生,那就是:“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
半饱人生,那就是:“可以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
半饱人生,那就是应当:“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岁月匆匆逝去,留下无数的回忆、斑驳、坎坷、伤情,是悲、是苦、是歌、是吟。那一世的繁华,最终会消失在古道黄尘。
清贫的生活,简单的人生,才是至境、真境、妙境。
半饱而非清贫,而是看透人生的智慧;
半饱不是无能,而是看懂世事的结晶。
人生缺的不是钱,而是知足;无的不是权,而是理智;少的不是色,而是健康的身。
不要奢望得太多,只愿有个宽阔的胸怀;不要企盼那令人神往的权力,只愿有个静好的岁月。
将一切看淡吧,在纷攘的红尘中,过个半饱人生。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