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
孔青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后来也“转型”当过生意人。他为人直爽,是个热心肠,大多时候沉默寡言,有时也很风趣。他个头不是很高,在我心中的印象总是那么伟岸,高大。
从小到大,我对父亲有种莫名的敬仰。父亲的毛笔字非常好,他当过村队里的会计,一直保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管理账物从来没有出现过出入。早年在老家,村里有红白喜事都邀他去记帐。碰到喜事,他会给人家送上一段自己编写的祝福新人的贺词。有一次,他说给我听,感觉他写的意味深长。逢过春节,父亲要帮邻居写春联到深夜,没法打理自家的琐碎事情。家里活就由母亲和姐姐们帮着收拾,我和弟弟则趴在桌前,看父亲写春联。这时候,我们家大门口贴的春联很讲究,都是出自父亲的手:“普天同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尤其是进了大门的影门墙上,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很是喜庆。这个福字可是父亲的大手笔。那里在农村买不到写大字的毛笔,平时用的毛笔写大字太小,父亲为写好这个大“福”,自己“特制”了一支毛笔,蘸着墨汁写上去的,寓意深刻“福临门”,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年后走亲访友,常有人驻足我家门口,看我们贴的春联和福字。
上小学的时,一次课间和几个同学玩“碰大瓮”的游戏,不小心把锁骨给碰折了。父亲并没有责备我,他用自行车拖着平板车,拉着我去医院,一路上骑的很慢,遇有坑有洼地方他就下来,用自行车拖着平板车缓缓前行,减少震动颠簸。父亲对我细心呵护,母亲偶尔不在家的时候,他会给我做爱吃的馒头片,用一个鸡蛋煎上一盘馒头片,还不忘放点盐,我现在想起来,那金黄的馒头片,不论色泽还是味道,依然回味无穷。吃药的时侯,他总说:“药是苦,但它治病,恨病吃药。”然后拿过药递我手上,我听了会毫不犹豫吃下去,好像药的苦减少了几分一样。
大概从八零年开始,父亲开始做点小生意。刚开始的时候试着卖些烟酒糖茶小百货之类,那时候没有好的运输工具,每天他和母亲就靠自行车拽着平板车,拉着货物到集市上去卖,生意还可以。有了点积蓄就换运输工具,买了农用三轮车,省时省力不用那么辛苦。后来父亲又发展到不卖百货,转行做鞋的生意,他说:“鞋用处大,谁不穿鞋呀,再说当季卖不掉,就收起来,容易保存。”他自己去外地鞋厂考察,进了鞋去集市上卖。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早年去枣庄鞋厂批货,进来好几箱老太太穿的鞋,以前老太太都裹脚,穿的是自己做的千层底鞋,没穿过这种机器工的鞋。父亲先送奶奶一双穿上,奶奶笑的合不拢嘴。奶奶说:“我有福了,也穿上机器做的鞋了。”货源投到市场很受欢迎,卖得很快,但父亲从不多加价,一双鞋5角钱利润,让四外八庄庄户人家,买回去圆了子孝母慈的梦。因他为人实诚,好多都是老主顾回头客,生意很红火,也解决了家里的温饱问题。虽然日子过的不是告别富裕,但我们能吃饱穿暖,衣食无忧。那时农村赶集兴赊账,手头没钱就先拿着穿、拿着用去,等年底有钱了再还。过春节之前,父亲会把账本拿出来,挨家挨户去问一问转转,实在贫穷人家也就算了。父亲总是说:“做生意,和气生财吗嘛,不要斤斤计较。乡里乡亲的,千年邻居万年庄乡,这日子长着哪,大过年的和和气气都过个好年多好。”

冬天的晚上,一家人就围坐着搓玉米。父亲是个爱动脑子的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总能找到简单省事的好办法。玉米在屋顶上囤着,他会把炉子烟筒撤下来,让母亲用塑料布缝制长长的塑料筒子,从屋顶上把玉米棒子直接倒塑料简里,玉米顺着滑到屋里地上,不用往下背,省力气。玉米也在相互挤压、碰撞的过程中掉下来好多粒,搓的时候省事了。还有,他会把玉米棒子装进塑料袋子,先用棍子去敲打,再倒出来时,玉米粒几乎都打掉了,我们再找出没有掉净的稍搓一下就好了。虽然会打坏几个袋子,但这样速度要快得多,挺省事。全家人都忙,我还是小孩,干活没长性,不是困了,就是渴了饿了。这时候,父亲就打开话匣子,给我们讲故事,一听故事,我就精神抖擞,干活有劲儿了。有的故事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像()里面蕴含着许多哲理,对于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启发。
一天,母亲在灯下缝着我们需要穿的棉衣,我在旁边看,母亲打趣问我说:“你不学习针线活,长大怎么找老婆婆?(农村人指找对象)。”我说我才不需要找老婆婆,我要永远呆在父母的身边。就是真的要找,也要找像父亲样的。这话恰巧让外出回来的父亲听见,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傻丫头,长大都要嫁人的。”母亲嗔怪地说,倒是我一头雾水。还有一次,全家正吃饭,我好像当时受了凉,老打嗝,吃不成饭,越急越打。这时候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我今天数钱发现少了两张,是你拿走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老‘打嗝’?我一听急了,:“我没有拿”,急的哭起来,一哭把打嗝忘了,不打了。父亲笑着说:“你看我这法行吧!把你的嗝都吓跑了。快吃饭吧!我的钱没少。”然后大家都笑起来。日常生活中这种小事很多,不胜枚举。
2017年,我因为耳鸣,在济南医院做一个微创手术。虽然是微创,但需全身麻醉。生平从没有做过这类手术,我多少有点紧张。做手术那天,记得大约是9点多的手术,父亲在8点多就到医院看望我。在病房里聊,父亲说着宽慰的话:“谁还不生点病啊?小手术,很快就好。”我笑着说:“没事,问过做过手术的病友。进手术室像睡着一样,做完手术就给送回病房,您放心吧!”。到了护士催我换衣服的时候,父亲说他先回弟弟家去了,改天再来看我。我送他到电梯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回过头来,心里有种莫名的难过,大抵生病的人都这样吧!手术完毕,我逐渐恢复意识,感觉同死去又活过来一般。当时只有脑子可以思考,我没有想我的孩子,也没有想我的老公,脑子里全是父亲离去时的背影,眼泪刷刷地流:心中山一般的父亲已经年迈,往后的日子,自己一定要好好的孝顺他。陪在我身边的老公,莫名其妙慌了手脚。他急切地问“”你是不是耳朵疼啊?”我说:“麻醉还没完全下去呢,觉不到疼”。“那你为什么一直在流泪呀?”我只好笑笑。我总不能告诉他我是在想我父亲,怕他笑我,都40多岁的人,还像小孩子一样矫情。
现在,父亲虽然年迈了,身体倒挺硬朗。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有时间就认真学养生之道,看新闻,听养生讲座,对于晚年养生,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每次家里来客人,他就给人家讲自己的养生方,像数家珍一样不厌其烦地讲解,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兄弟姐妹们都很孝顺,轮流伺候他,看望他,他每天脸上都乐呵呵的。我衷心希望时光能慢些走,好让父亲多享些幸福的日子,颐养天年,开心快乐每一天。
2020年10月12日

简评:本文是一篇充满温情的亲情美文。虽是生活中的些许小事,却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给人亲身感受的场景,字里行间透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平淡的语言里、娓娓道来的叙事里,展示了父亲在不同场景中的智慧及对女儿的关爱。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伟岸、高大的父亲形象。这篇美文在语言上,虽然还有一些需要精炼的地方,但总体来讲,亲情、温情、柔情俱有,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留给我们长长的思考……愿与读者分享。
都读头条编于2020年12月11日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