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离别四十多年的家乡,故然物事人非,但家乡的风情、山水依然留在记忆里。那些屋顶上的炊烟、山峦上的云雾、晒谷场上的藏猫猫、金凤岩里的传说等意像与往事,总是在眼前晃动,在梦里出现。
从斗笠山镇出发,进入丰瑞村,左边的山是石山,除表层有较薄的土层外,全是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的优质矿产。右边山是土山,几乎找不到石头。我家居住在右边土山脚下,儿时经常到石山上扯小笋子、摘“乌泡”(一种藤莓),曾到过金凤岩。
金凤岩是甘溪八景之一,座落在左边叫石山排的石山上,距同为甘溪八景之一的甘溪坳茶亭子约五百来米。外面是一排由柞树、松树及其他杂木组成的天然屏障,不熟悉的人,根本找不到金凤岩。
阳春三月,是小笋旺长季节。大清早,我与儿时伙伴相约上甘溪坳石山上扯小笋子,那里盛产红壳笋与麻竹婆笋,其中红壳笋自古是“菜中珍品”。而山区的天,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瞬间乌云遮天,我牵着她的手,如猫似的钻进金凤岩避雨。
金凤岩岩口面积不大,约八十平方左右,顶上是一块天然岩石,从顶垂下一根钟乳石,沿石乳常年滴水。刚进岩口,雨丝如线,在岩口编织成雨帘。转身往里,是一堆崩塌掉落下来的石头与土,中间有一个小洞,能容一个身子爬入。听我娘说,洞口后面,是一个能摆百桌酒席的大厅,里面有金杯金筷,贡桌贡凳,还有一个舂米的臼及生活用品。但我不敢钻进去一探究竟,透过狭窄的洞口,里面漆黑一片。而儿时伙伴,更是胆小如鼠,扯着我的衣角,总想依偎在我的身上,那时我刚满十五岁。
相传,同治年间,南海有位仙姑,一路行施布善,来到甘溪冲,见甘溪冲山峦迭翠,奇峰竞秀,溪水长流。仙姑驻足,山顶烟波满目,祥云翻飞,心思一动,轻步上山。至半山腰,忽闻叮当,寻声而去,一排参天大树间,飘来一缕青烟,袅袅升入天空,烟雾散去,露出岩口,仙姑大喜,暗思天降祥云仍是缘,便落脚定居,念经拜佛,专心修道。
仙姑的到来,引起了村民的好奇,仙姑亦是借机布道,解释修心天地万物间,普渡众生莲花台,阐述佛法智慧,领悟人生活法。劝告村民善念修行随处为,恶念频生一世悔。当地一位叫“庚五太婆”的老人,见仙姑生活清苦,时常送米、送菜上山,接济仙姑。几年后,有一位无聊人士,获知金凤岩里有位仙姑,貌美如仙,动起歪心,借故上山,对仙姑动手动脚,说要看看仙姑是男是女。仙姑见此,含恨离去,途经湘乡,留下一信,告知村民,已归南海。而那位无聊人士,命丧意外。
自此,金凤岩内仙姑显灵传出冲外,每逢干旱季节,附近信士,涌入甘溪冲,上山跪拜,许愿求雨,传说十分灵验。
仙姑走后,有天,一位彭姓斋公,云游到此,客居金凤岩,设坛讲经。偶尔还上山采药,进村施医。山下村民与信士,常常贡奉瓜果蔬菜。
据传,彭斋公到来后,偶然发现金凤岩后面有洞门,打开洞门,内是大厅,厅内金杯金筷、石桌石椅熠熠生辉,再往里,有一石臼,内有稻米,取而食之。第二天,白米又如泉水,汨汩而出,源源不绝,日日不断,涌出一碗后,立马停涌。寻迹探究,原是八仙在此论道的一处场所,彭斋公大喜若狂,自此净心修真。
若干年后,甘溪冲有了虎患,彭斋公便养了一条狗,但臼内涌出的米不够他和狗饱腹,便下山请来石匠,将臼凿大一圈。第二天,臼内涌谷一升,碾成米后,还是一碗。彭斋公与狗食之不够,再请石匠凿大一倍,却是出糠一斗。
从此,彭斋公与狗不知去向。而洞门塌陷,将源源不断涌米的臼与金凤岩的传说,永远封存在洞内。
而我至今没看到过金凤岩里的金杯金筷,也没见过产米的臼。可金凤岩里的传说和那个躲雨的场景,一直缠绕在我的记忆里。
或许,甘溪冲人上辈告戒下辈要尊重他人和不许贪婪的训条,与金凤岩的传说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