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榨油坊里溢满香
文/郄世民
早就听邻居们说距我村三公里外的南平同村榨核桃仁油、芝麻香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多种植物油,并且出油率高,质量好,仅此就把妻子和邻居婶子吸引住了,确定这个星期天到这里榨油。
晚秋开始昼长夜短,早上五点还是星宿满天,为了排队第一名,妻子早早地起床。爱睡懒觉的她老公——我,也不敢怠慢,用冷水洗洗脸提提神儿,准备跟邻居家一起去榨油。我们两家的核桃仁并不多,加上磨香油的原料——芝麻也不到二百斤。
大街上秋风瑟瑟,冷的入骨,多亏婶子的提醒,我们都穿上棉衣御寒。我开着电动三轮车拉着妻子和婶子出了村,公路上清冷安静,在“袅袅兮秋风”中沿碧水街往南到顶头,走望山路往东进了南平同村,不用打问,闻着空气中飘来的香味就到了榨油坊。
“冬走三里不明,夏走三里不黑”,令我遗憾的是天不明就到达目的地南平同榨油坊却没能夺得“头牌”,让一位比我们路程远、开着电动三轮车拉着四五百斤花生的老哥抢先,我不得不屈居“亚军”。
榨油坊坐西朝东,门前院落宽敞,容得下四面八方来这里榨油的客户车辆,院落南边有一台花生剥壳机,这位老哥早已把拉花生的车停在了剥壳机前等待剥壳,我拉的核桃仁、芝麻不需要这套工序,直接把车开到榨油坊门前。

看着“榨油坊”三个字既陌生又熟悉,是啊!我有四十多年没见过榨油了,那是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大队(当时称村委会为大队)在村西建了两孔石窑,作为榨油坊,为本村各生产小队榨油,那时各队榨油的原料很单一,都是棉花籽。但榨油工序繁杂,每年冬天开榨前,需要对棉籽脱绒然后将原料烘干、火焙,再用驴或牛作为动力,拉动碾轮在直径约两米石头碾盘上碾压,俗称“碾子”,都是石头做的,循环碾压,直至将原料压碎,随后上甑(zèng)、过蒸、抟(tuán)饼、装入木榨里。一切准备就绪后,师傅们开始甩开膀子协同用力,用撞杆猛力撞击木楔。
榨油坊内外两重天,外边寒风刺骨,穿着棉衣,里边犹如盛夏酷暑,师傅们上身裸露,用檩条粗的撞杆对准楔子猛劲撞击几下,再楔一块,再撞击几下,又楔进一块,如此循环往复,各个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赤裸的上身流出豆大的汗珠。通过不断地对油饼进行挤压,慢慢地,黄亮、醇香的油脂,从那油饼里一滴一滴地流出,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一会儿就会成线状地往下缓缓流出,淅淅沥沥,滴进榨槽里,再顺着榨槽沟,流入油桶中,桶中油面上漂浮着一些淡黄色泡沫。老师傅们说:这些泡沫因为新打出来的油含有一定水分的缘故。如果是好的油脂油泡沫就越少,反之油泡泡就越多,油脂的质量就差一点。油品恰如人品,诚实的人说话永远不含水分,待人诚恳可嘉,做事不会拖泥带水,如同油质好的食油没有“泡沫”,自然招人喜爱;反之华而不实的人正像差油质中的泡沫,到处吹嘘自己。吹得越高泡沫越多越容易破灭,令人生厌。
时隔四五十年,那间“榨油坊”早已成了村民的住宅区,那么多的榨油设备也不知去向,榨油的师傅都已过耄耋之年,甚至驾鹤西游。每当我路过这片住宅区不由得怀念起那消散的芳香,仿佛听到那古朴而原始、粗犷而沉重的“嘭”,“嘭”声响,还有那金黄透亮的油香,时而浮现我的脑海。

“老同学,早上好!真是稀客,怎么你也来榨油?”熟悉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回忆。抬头一看,原来是我的高中同学李孟儒,他就是平同村的。我二人寒暄了几句后,才知道这个榨油坊是他家开。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木头做的油榨,逐渐被机械油榨所替代,随后又被电子技术所取代。老同学简单介绍说:老传统工艺需要十几道工序。现在只须炒籽、榨油、过滤三四道工序,快捷而高效。每天加工芝麻、花生仁、油葵籽、核桃仁、油菜籽、黄豆等原料数千斤,不可思议的是比传统的老工艺提高效率上百倍。
寥寥数语,老同学开始忙活起来,他给客户开动剥壳机花生剥壳,随之院落里的车辆陆陆续续多了起来,他又指挥车辆有序停放。
李孟儒家的榨油坊是个大敞房,敞房内安置的井然有序,最西边堆放着储存榨油的原材料,北边是榨好的成品油、灌装成品油的机器以及灌装用包装品,南边则是榨油的场所,自东往西先是一整套全自动的芝麻榨油机,其次是以液化气为燃料自动炒料机,炒的火候大小全由仪表控制,不再怕烘炒时火太猛,原料容易烧焦,影响油的色泽和清香度或火太嫩,水分不能完全蒸发,会影响油的纯度和品质;紧挨着炒料机的是一次榨油二次榨油机,对面是油质过滤机,虽然是全自动化,来自一家一户榨油的原料都在百斤以上,甚至数百斤,都要一袋一袋扛到榨油机上,上料真是个体力活,孟儒的两个儿子承担着分户上料、观察仪表、出油等。

榨油机经过热后,先是开动芝麻炒料机,我带的芝麻不多不少正好一炉,芝麻炒熟后自动加入到榨油机,然后封闭好榨油机开始榨油,油槽内慢慢地流出色泽金黄、浓香四溢的香油,进入油桶,顿时油桶里散发出芳香的味道随之盈溢整个榨屋,飘荡出门外,芬芳着榨坊外的天空,香溢四周的田野。人们静静地吸一口那空气中飘荡流动的阵阵清香,浸肌入骨,润心滋肺。毋庸置疑,这里的榨出的油没有掺杂使假,纯洁度极高。
就在我陶醉在油香的意境时,核桃仁烘炒榨油也在有序进行中,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两家榨油、过滤已全部完成,装进油桶内的油几乎没有泡沫。不过心存疑虑是机械作坊榨油太快,原汁原味的东西是否没有完全榨出来,不如原来木榨打出的油香?这时老同学闲暇之余走了过来,带着这个疑虑咨询老同学。孟儒略有所思地反问了一句:“你现在吃的小磨香油还香吗?”可不是嘛,如今在集市上卖油人拉着小油磨出售现磨的成品香油,那可是老工艺制作,吃起香油味也不浓。
话题一转,“在农村过去一家六口人,一年吃油不过十斤,如今一家四口人年吃油上百斤,是过去六口人十年吃的油。曾记得,童年时期放学后,饥肠辘辘地跑回家中,有条件掰半块玉米面饼子,用筷子捅到香油瓶内蘸几滴香油抹在饼子上,再放点盐,吃起来特香。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忘却了‘饥不择食,食多不香’的那些典故,一味地埋怨机械作坊过余冰冷,榨油太快,原汁原味的东西没有完全榨出来,油品不香不醇,象清汤寡水等,是不符事实的。”老同学的话语中包含着哲理。打心里希望把过去榨油的老工艺作为乡愁也应保留下来。
时针刚好指向十点,榨油房里还有很多工作等着老同学去完成,就此挥手告别,我们满载着油香,我跟妻子和婶婶,在欢声笑语中踏上了回家路。

作者简介:郄世民,男,1962年10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文联会员;
现在鹿泉区公安局工作;热爱写作,先后在《人民公安报》、《农民日报》、《知音》、《河北法制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等国家、省、市媒体上发表过多篇作品;
代表作有《虎为媒》民间故事、《山丹丹花开》散文、《在那槐花盛开的季节》散文、《樱桃红了》散文、《粽叶飘香》散文、《我的伯父是党员》散文、《不惧炎热的国槐》散文、《 沁园春·传承“五四”精神》诗词等。

主播简介:殷钰 ,西安人,业余女歌手,演唱原创歌曲300余首,2015年在北京,放飞中国梦相聚在北京大型音乐盛典获3等奖,2016年新春原创音乐会获金奖,2016年中国好节目获金奖,2017年中国大型群星演唱会获优秀歌手奖,2018年首届放歌中国歌手大赛获最佳上镜奖,2020年在夕阳秀首届网络歌手大赛中获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