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喜良与"成体诗"之议
一一文/朱一
喜良先生是我的学弟,与我既是同行,更是莫逆之交。
他为人正直、尚信、有才、热情。尤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可以不夸张地说:他揮笔一成文,倚马可待。
前段时间,对于吕宗儒,高真民,两位恩师仙逝的追思悼念,情深意浓,哀挽宏纯,文彩飞扬,令人扼腕是叹!成弟喜诗词文賦,量多质优,堪称典范。
他不拘传统桎梏,自成一体,抒胸泻意,一气呵成,意尽言隽,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穿脑烙印至深,恸心魂尤震,大有绕梁三日,余味无穷之感!
喜良之成体诗,不受句数束缚,突破平仄囹圄,不是律绝,胜似律绝,似排律而不偶,似乐府而无序。故我称其为:"成体"。
或许,也有人之不齿,然吾以为;文以载道,文为时著,歌为志吟。只要能尽情表达出自已的思想感情,用哪种形式都行!
请大家别误会。我不是认为近体格律诗不好。更不是主张要废除她,他是唐宋几万人打造一座大山,高山巍峨,群星灿烂,山永远在那里!
我只是认为近体诗,四,八句。己不能完全适应伟大时代的要求,限制了大题材,大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为受到句数,平仄地过份刻求,我希望有一种用七言形式之美。少有平仄之缚,然而却奔腾千里,一泻汪洋,恢宏浩荡的东西出来!刚好看见成体诗之问世,余心甚喜,他的《荆楚长歌》《国庆七秩吟》等十多篇长诗,赫然而出,这不正是一种试验的探索吗?我希望大家不要一见这种新面孔,新声音,就大喝一声:那里来的非我同类,异端邪说,继而左右看不顺限,而攻之。而诽之?
我认为:我们要学习继承前人的形式,但不可邯郸学步,食古不化,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旧瓶装新酒好,
新瓶装新酒更好!
回首中国诗歌史,漫步眼花瞭乱的文学长廊,
从巜诗经》到巜古诗十九首》,到初唐四杰,到李杜,到白居易,到……诗歌的形式发生了多大变化呀!之所以由盛极一时的唐诗颜巅峰,到乐府,到宋词,到元曲,到明清小说,我认为是为了让“鞋”更适“足”,而不是”削足”以”适履”。成体诗可以说冲出了律绝的樊篱,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皱型。她是初孕的母婴,是近岸的桅帆,是东方欲晓的一缕曙光,我们满怀热情,浇水施肥,辛勤作务,以期使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百花园里,再呈献岀一株新的奇芭!
愿喜良学弟辛勤耕耘,修枝剪叶,博采众家,使成体日臻完美!
本人学疏才浅,不揣冒昧,乱说一通,求教于诸位大家硕斗!
谢谢
2020,12,于陈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