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树 艺 人
--记忆中的能工巧匠
王效先

岱州窑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以来,能人巧匠层出不穷。
既有木匠、铁匠、泥瓦匠,也有做焰火、串麻绳、擀毡子的手工艺人,还有看天说地的阴阳先生和巧如舌簧的说书艺人。
他们是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匠人,解决了过去年代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匮乏的的许多问题。

木匠,远的不说,就从解放后,木匠就有陈铁牛、贾德(“二广恒”)、刘有宽、吕银考、张天生等。他们心灵手巧,勤劳细心,给生产队制作各种农具,比如:马车、犁楼、杷、木杈子、木锹、木杷子等。除此之外,也给农户盖房做架子,做各种木器家具、用具。
而后传下来的后辈们人就更多了,有贾狗娃、贾拴柱、陈拴根、陈二拴、陈兰拴,有自学成才的杜中宝、李忠治、贾银平、李林卯。他们为生产队、为社员解决了不少生产、生活问题。
铁匠,铁匠有从山西搬迁而来的梁计生和土地承包后从凉城岱海滩搬来的赵润生,他两人给生产队与村民制作大小铁制农具、工具,如:铡草刀、铁镐、铁锹、杷牙齿、菜刀、斧子、铁铲、镰刀。梁计生在六十年代先搬至大榆树,而后又搬至和林县小林坝村。
泥瓦匠,泥瓦匠是农村最常见、最受欢迎的艺人,也是最辛苦的。象老一辈的谢称心、贾老毛、李长套、张天生,他们给生产队修建棚圈、垒石坝,给农民起房盖屋、修建院墙,吃苦耐劳,不辞辛苦。从公家到社员家里有修房盖屋,到处都有他们一身泥、一身汗的身影。

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在农村也是离不了的专门营生。解放后,虽然提倡破除迷信,但是,择日子、看风水这已经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凡有婚丧嫁娶的,就一定有阴阳先生参加。
岱州窑村最早有张忠福、张忠禄、谢拴虎,而后来由他们的儿子张月胜、谢连治接替、传承。他们很热心地为村民服务,只要有娶媳妇聘闺女的就给看好日子、好时间、好方向。有亡人的时候,就给批阳、做纸扎,交待故人亲属或子女们怎样做是对亡人的尊敬,怎样做对有利于后代儿孙人丁旺顺、家业兴旺。看上去是讲迷信,实际是一种忠孝礼仪的传承。
栽九曲、扭秧歌、放火器(焰火),岱州窑村的正月十五俗称“红火”,栽九曲、扭秧歌、放火器(焰火)是必不可少的三件事。做烟花、火器(焰火)是一门技术活,既要知道做法,又要知道火药的用量,还要知道前后顺序,要做到合理的安排,不是一句话或一下手干就能做成的。这是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摸索出来的独特做法,方圆百里内没有人会做。老一辈的张忠福、张忠禄、谢拴虎及晚辈的张天生、李长套、李先保、谢连治等,他们年年参加烟火的设计与制作,已经是轻车熟路,做起来得心应手,从制作火药到作火器,想做啥样的,就做啥样的,如:飞机、猴尿尿、炮打山城、鲤鱼翻身、铁树开花等,既红火又刺激好看。白天看是一件件的物件,用纸剪裁、糊好,花红柳绿的外表,样式新颖美观,到晚上点燃后,给人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了。因此,也吸引着周围几十多里村庄的人们前来观看。每到正月十五晚上,放火器时候 ,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高潮的时候人山人海,说笑声、惊叫声,声声不断,凡是观看过的人都赞叹不已。

串麻绳,李长套、张天生、李卯生、郝天明是串麻绳的专门人才。串麻绳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先要将新鲜麻杆在水里沤制,然后晾干剥皮,纺绕成小股细绳,然后再串成多股的、粗细不等的麻绳,从而,形成麻绳的坯料。串麻绳的机器一套三件,由木匠自制而成。这项技术自古一直延续到近几年才终止。
在这里特别提说一下张天生、李长套二人。李长套艺术多种多样,张天生是天生的能工巧匠,“天生”名不虚传,在村里的事,没有他们不能做的,不会做的,从泥瓦工起房盖屋到木工、电工、电焊工、做火器、串麻绳、红白喜事代东、当厨工等,一看就会,样样能干,确实是村里的能工巧匠。
说书,冬闲时节,说书人就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他(她)们有李占元妻子魏秀英,还有土生土长的杜虎豹、杜玉红,再后来还有贾祥、贾银栓父子。魏秀英是河南省开封人,她是抗日、抗战退役军人李占元的妻子,她说的“五女行堂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少则也能说上十天半月。杜虎豹的“薛仁贵征东”和杜玉红的“白蛇传”,也能说上五—七天。贾祥父子说的比较多的是“封神演义”。
在刚解放后,没有收音机、录音机,更没有电视机、手机,农村人在冬闲时没事干,就聚在一起听他(她)们说书,他(她)们说起书来声情并茂,喜、怒、哀、乐,高低声配合,说的有情、有声、有色,入耳中听,听书的人们听完还意欲未尽,还久久的沉静在故事中,以至于忘了吃饭、忘记了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