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 毡 子
赵耀先

过去,用羊毛制成各种生活用品的手艺人叫“毡匠”,比如,炕上铺的二五毡、大毡,还有御寒、防雨用的毡袜、雨毡。
用牛、羊毛制成口袋的叫“口袋匠”,产品主要有毛口袋、草包。毛口袋能装一百斤粮食,草包长一米五、宽一米。这两种包装用具广泛使用于生产队的马车外出时拉粮食、饲草。
通常情况下,毡匠进村后,先找一家顾主,如果有几十斤羊毛的话,能做好几件用品。如果营生做的好,各户争先恐后都要做,如果手艺不好,做上一、两家就走人了。

“口袋匠”过去大多是集体用的多,每个生产队每年要用四、五十条毛口袋,生产队的放牧人员用雨毡或羊倌冬季用的毡袜也请毡匠做几天。
因当时的手艺人能挣到现钱,相对比较富裕,村里的小伙子也有跟着学手艺的。张占元、赵根良当时就是毡匠手工艺人乔板子的徒弟,乔板子住在水磨村王祥沟口崖头下的一间土窑里,不同于其他靠山坡打下的窑洞,他的窑顶是在平地上,时常会看到平地上有个烟囱冒出屡屡炊烟,人们方知脚下原来还有个住户。
学擀毡子是门手艺活,但也是个异常辛苦的活儿。学徒张占元父母走的早,赵根良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二人为了生计当了学徒。大队干部杜光明关心两位缺乏家庭依靠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先后到部队找出路,后来两人在部队退役后分别在呼市、集宁组成了家庭,吃上了国家饭,彻底改变了命运。这也是当时大队领导干部风清气正,关心村民疾苦的写照。
毡匠除了擀毡子,还制作雨毡、毡袜。擀毡子的工艺首先将羊毛抖开,剔除杂物。具体方法就是找一间空房,把羊毛铺在炕上,把一个二米长的木弓悬吊在屋顶上,徒工头上扎上围巾,脸上围着一块布当作口罩,用手拽着一根牛皮做成的弓弦,来回疏松羊毛,剔除杂物和灰尘。几十斤羊毛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才能弾完。弹好的羊毛铺在一个三米长、三米宽的竹帘子上,铺的时候要均匀、平整,大小按需要而定。然后,把内夹羊毛的竹帘卷起来,用绳子捆住,用开水往上面浇(没有开水是制不成毡子的)。接着由两个人赤脚在上面搓揉,这是最费力的,也是制作工艺的关键。见了热水的羊毛经过收缩、反复搓动,再卷起来,上、中、下捆上三道绳子扎进,立在院里,从上面往下浇水(凉的清水)定型。制作成的产品要在太阳下面晾晒两、三天,天凉的季节里需一个星期才能晾晒干。过去,庄户人家要是有一块象样的毡子铺在坑上就算好人家了。后来人们用山羊毛和绵羊毛做成一寸厚的大毡,这种毡子就更加暖和了。

生产队请毡匠一般是给放牧人员做雨毡,就是把羊毛洗成凹型的片子,做成上衣,在领口处串上毛绳,使用的时后就披在身上,将绳子系在脖子上,用来避雨、遮挡风沙。这种毛毡防风、挡雨效果很好,就是沉重了点,穿着这种雨毡爬坡过梁也是需要足够体力的。另外就是给打井的、羊倌做些毡袜、毛鞋,穿上这类东西,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中都不会冻脚。八十年代前,冬季异常寒冷,人们要到很远的山上砍柴或去林区做“下山”(伐木)的营生,踏入很厚的积雪莫过于这种毡袜的御寒效果了。
如今,地毯代替了毛毡,棉褥、雨衣、翻毛皮鞋代替了羊毛毡子、雨毡、毡袜,先前的这些乡土生活用品反倒是成了稀世珍品。
“口袋匠”一般是集体用的多,生产队每年要用毛口袋五、六十条。那年景社员每年分粮有限,用不了多少口袋。郝兰成学的是口袋匠。

毛口袋制作用的材料是山羊毛,因山羊毛质长,能捻成毛线,也可以搭配少量牛毛。制作工艺是把弹好的山羊毛用一块口袋片卷起来,直径大约一尺左右,长二尺左右,一头要露出整齐的羊毛,用毛绳挂在肩上,在宽阔的场地上,架着纺车,其中一个人用摇把摇动,另一人同时用两只手捻出两根毛线,边捻边退,有时能捻成十几米长的毛线。每天可以捻毛线二、三十斤。再把毛线挂在织布机上,这道工序叫砍口袋,每天能做成一条口袋片子(半成品),再用毛线把口袋片子的边上缝好,这样就成了一条毛口袋。每个生产队一、二年都要做一次。
随着塑料编织袋的问世,毛、线口袋相继退出了市场。但偶尔还会看到有的人家还使用这种口袋,可见她的经久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