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村是豫西洛阳市最西端的山区乡村,绿竹之乡洛宁县一个古老的村庄,方村的由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民间有传说为:早些时候,村民及香客原打算在村南岭头下面一块空地上建庙,因这块地南面地根有一股滑涓细流,人称玉泉。泉水清冽,甘甜,给附近村民带来生活方便。建筑材料齐备之后,准备动工的那天早上,堆积在场地的砖、石木料,全部不见了,有人发现这些东西都堆在山头上的一块地里。人们开始了无限的猜想,继而都说是奶奶神不愿在下面,想到高处,便借村里各家的牲畜一夜之间搬完这一切,并有人证明说他家里的牛浑身出水,累得卧地不起。后来就把奶奶庙建在了山头上,在文革期间庙被拆除,曾经建庙的地方人们以奶奶庙坡为地名延续至今。

另有传说:明崇祯年间,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闯王李自成被河南籍明将射瞎一只眼睛,为报一箭之仇,领大军消灭河南人,大破永宁(今洛宁)城,李自成恼羞成怒火烧景阳寺。方村人也在劫难逃。村西涧河川,名曰“景阳川”,今西山底的古寨门楼仍有“景阳镇”的字样。近年的的西山底乡改为景阳镇有密切关系。川口有一土岗,岗上有一寺院--景阳寺,明朝佛教、道教盛行时期,寺内有和尚达百,这些和尚不行善事,欺男霸女之事常常发生,但凡有貌美女子进寺烧香,和尚必留其过夜,如有不从的烈性女子,他们就把其打入水牢。水牢四壁由两寸厚的木板合成,木板上由外向内钉着四五寸长的大铁钉,并装几尺深的水在牢内,一旦进入水牢就会死活不得、坐立不得。水牢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具,烈性女子多有葬身水牢的。李自成兵临洛宁,得知此事便派大兵将景阳寺焚毁,景阳寺的和尚在大军围困下,除一个得道高僧升天以外,其余百十和尚悉数葬身火海,绝无生还。景阳寺遗址就在西方村涧河(现名景阳河)西的公路以北。
这里人们除生产劳动力外,爱活动、爱文娱。解放前曾有戏班子,老艺人冈丁玉、河南省曲剧团的耿庚辰,都曾在村戏班子唱过戏。解放后曾有跑竹马、撑旱船、赶毛驴、扭秧歌等娱乐活动。逢年过节,大型庆典都会玩耍。当地村民爱竹编,方村竹篮闻名全县,农闲有编竹篮、编挎篓、织苇席的传统。方村人大多数非常勤劳,游手好闲之徒很少。
解放前,洛阳市洛宁县方村村在清朝光绪年间,民国31年,遭旱灾,1944年又遭日寇侵掠,后又遭王老五、刘桂堂、赵高升等三次浩劫死伤不少人。 1947午解放军攻破洛宁县城解放了。解放前的方村,称方村镇,村里有集市,每逢农历四、九日四邻八乡的人都来赶集(成立农业合作社时取缔自由市场,使集市自行消失)。改革开放后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方村的集市逢5号10号又重新兴起。1947年解放后村里成立了农会。1951年由农会变成村。1954年成立互助组, 1955年成立初级社,分南北两社。1956年两社合一,时称高级社,半年后与孟村合成了集体农庄,庄长由孟村朱京留担任,称新光庄。1957年又变成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称为北村营西方村连,同年改称西方村生产大队,年底又与东方村合并为一个大队,许清岚任支部书记,白长芳任副支书。1960年东方村与西方村分开,成为现在的东、西方村(含西坡自然村)两个行政村。

教育【概況】
1947年以前,方村村里仅有一所私塾,一位老学究,教着不同文化程度的30个左右的学生。教材是《三字经》、《弟子规》,程度较高一些的学《论语》、《中庸》等,不上数学及理化。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村里办起了冬学速成识字班,改寺庙玉泉庵办学堂。玉泉庵分上、中、下三殿,清朝早期建造,末期衰败,鼎盛时曾有和尚、尼姑居住。
在成立方村小学后,先由本村的识字的人任教,几年以后由政府派来教师,开辟了语文(当时叫国语)、数学、图画、体育、书法等多科教学。学生人数大量增加,有167人。1958年初级小学升级为完小,1959年毕业了第一届完小学生,升入初中9人,时任校长王学海。1967年学校又增设初中班,校长张连当,学校名称随之改为方村中小学。1958年至1989年学校公办教师不及全体教师总数的十分之一,多数教师是该村的初、高中毕业生,虽不是受专门教育的教师,但他们勤恳教学,边教边学。从村初中毕业,考入高中再考上本科大专人数也比解放初期多了许多倍。

1990年在时任党支部书记白成林带领下,筹集资金,建起一座教学楼,自此学生告别了土房的教室,改善了教学条件。2011年学校实现了电化教学,学生每日还享有营养餐,书费、学杂费全免,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
现如今,学校现有学生211人,一至六年级,没有辍学现象。六年级毕业后,大部分到西王村中学就读,也有到县城其它学校就读。
方村小学不是寄宿制学校,脱贫户和非贫困户学生全都发放营养餐。现有教师13人。大专以上学历10人,全部达标,教师9人年龄在40岁以上,4个年龄30岁左右。近年来,在赵村镇党委、政府和中心校密切关注及全体教职工精心施教下,2020年度期中考试中,方村小学三年级英语获全镇第一;三年级语文,一年级数学全镇第三;六年级总评全镇第一;三年级总评全镇第三;五年级全镇前20名,方村小学占10人。

西方村【概況】
西方村南依玉泉青山,北傍洛河流水,西有景阳川润河,东与东方村比邻,并非有明显界限。东、西方村原本一个自然村,分为两个行政村。东距西王村五里;西距山底乡的南洞村五里;西南河东距景阳镇的司阳村三里;涧河西的孟村二里。西方村是赵村乡西北方向的西大门,与马店乡马店村、东仇村隔河相望。西方村可以说四面环水,就连村中央也有渠水流淌,南靠玉泉山,虽说是山,但却是土山,早已被为土质肥沃的千亩良田。
西方村域面积约3000多亩,其中耕地约1700亩(旱地1000余亩,水地500多亩),滩涂700多亩,竹园和林地380亩,村庄占地220余亩,村中东西横贯一条柏油公路,直通县城。郑卢高速公路“洛宁西站”出口建在这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辖两个自然村,西方村和西坡共十个生产组,共有2015口人,463户人家。

方村这个村名几千年来一直沿用,其实方姓人家早已销声匿迹。西方村有白、杨、卫、李、吕、王、顾、任、沈、高、赵等姓氏、其中人口多的有白、卫、杨三姓。人口最多的白氏约1000口以上,卫氏200余口,杨氏近200口,这三大姓关系复杂,白氏一姓两宗,人口较多的系清朝初由巩义市的石关村迁来,来时仅父子五人,如今已700多口。较少一支系明朝迁来,至清朝仅剩一人。而卫氏亦老户,也在李自成血洗河南浩劫中,仅剩一女子。男女见面,凄凉状况不言而喻,遂二者合一,并约定生子将两门人香火相传,给白氏一子讳白珩,给卫氏一子讳(已失传),为使后人不再有反复,约定父母死后都不入家谱,也不入两姓祖坟,白珩与卫某各立祖祠为一世祖,还约定白卫两姓不能通婚,近百年来才有通婚现象出现。
杨氏分两支,一支系洪崖迁来,罗岭至今仍有老坟,另一支从伊川大门楼迁来,两支合起来有一百余口。而王氏、沈氏、任氏则是1986年由下峪乡的故县移民而来。1970年故县修洛河上的水库,历经数年方才竣工,故县村、西施等村便迁于洛河下游,王姓、任姓、沈姓迁来时总57口人,现有80余口。随着时代发展嫁娶,现在西方村有各姓氏共74姓。
方村是一个古老村庄,文化遗址,有龙王庙、玉泉庵、野狐泉、观音庙等,寺庙修建工艺绝妙、规模宏伟,在民间还有着神奇传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西方村与景阳镇南洞村交界处有一景阳遗址,现今仅有、水井、破窑洞。村西有龙王庙,有房八间,墙内彩画满壁,神彩飞舞,栩栩如生,与庙房相对有木雕戏楼一座,1955年神像被拆,庙房当作社里场房使用。后因年久失修雨后倒塌,如今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物资交流大会亦缘于此,2012年香客捐资,社会各界支持重修庙宇,建房六间并刻石纪念。西方村的龙王庙,背靠洛河对面丘岭。很早以前,家乡人民连年遭受洛河洪水侵害,人民的生命财产,但统治阶级面临自然灾却无能为力,只能用蠢笨落后迷信手段来迷惑人民说什么“洪水泛滥是龙王振怒”而发生。为保村庄平安,修建的龙王大庙,并举行盛礼以祭奠龙王庙,在明朝末年定为每年二月二为奠礼日,于是杀猪宰羊焚香、磕头、请大戏唱三天来讨平安,但蠢味总归蠢味,欺骗总归是欺骗,来自内乱侵袭社会动荡始终在危害着人民,使人民遭受痛苦和灾难。明末到清朝乃至民国时期,洛河不因康熙盛世,民国大革命而温顺,每当天雨河涨冲毁良田,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以民为本大兴水利,80年代在洛宁县下峪乡修建西子湖水库后,洛河之水才得到涝储旱排,控水灌溉的有效调节。2016年引水至洛阳供市民饮用,这才真正的掌控了桀骜不安的“洛河龙王”,如今政府投巨资修建河堤公园,改善居民环境,提升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居感。

东方村【概況】
东方村位于赵村镇西北部,北涉洛河眺望东丘,南靠丘陵与马营村为界,西与西方村相接,东与西王村为邻,面积约6平方公里,300多户,2000多口人。
东方村位于洛河川区,是赵村镇西北部的第二个行政村,地形南高北低,依次为丘陵、耕地(水地)、滩地,村中有两条沟,即东沟与马岭沟,现已成为居民住宅区,可分为宋家寨、侯家寨、南胡同、蔡家胡同、东正沟等几部分。目前,村居住面积525亩,耕地面积1630亩,其中水地950亩、旱地470亩、滩地200亩。宜故公路穿村而过,三纵两横的生产路,经过历年来整修,路变成了水泥路,依路有水泥渠,村民行走、运输、浇地都很方便。
洛宁县粮食储备直属库建于该村,其建设宏伟壮观,给该村增添了新的亮点;国营竹林场在该村,是洛宁县绿竹风情园的一大景区。该村自解放以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直是以十个生产小队核算单位,三中全会后改为十三个生产小组。本村人多姓杂,其中侯、许、宋、蔡姓人较名还有朱、王、雷、高、白、张等名姓。

东方村有《野狐泉》位于西王村和方村之间。一条山河与洛河潺潺交汇,这地方群众叫三河口,有个湖,当地人称“野狐泉”。湖的南岸有碗口粗的几处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断。从前这儿芳草凄凄,树木茂盛,但十分偏僻,常常有很多狐狸出没。其中一只特别聪明的狐狸,每当猎人举枪向它瞄准时,它能使猎人眼前恍惚出现一个少女的形象,令猎人神志不清,不能命中。后来这只狐狸大约活了一千年,就修成了像“九尾狐”那样的狐仙。有一年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周围其它地方,到处闹饥荒,唯独这里的人们因有野狐泉水的照应,方村和西王村庄稼仍获得了好收成。如西王村的白菜、方村的苇子从此在方圆数千里出了名,更神奇是这股泉水还治好很多人的疑难杂症。附近村里的人得了病吃药无效,无论多么奇怪、多么严重,只要一喝这里的泉水,不是转轻,就是痊愈。为了感谢这位狐狸仙姑,人们自愿捐资在野狐泉边盖了一座庙,每逢初一、十五,虔诚的香客络绎不绝,在野狐泉湖边上浅吟低唱,翩翩起舞。正如许满华诗中描绘:
不尺泉溪透灵气,一绺香烟报青天。
古传野狐今犹在,初一十五祈平安。
虽然这是美丽的传说,但在过去旧社会是群众的精神所依,如今勤劳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好日子,丰富了精神文明,传承了勤劳美德,在奔小康勤致富的路上大步向前。
(图文整理:白庭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