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风情
端午节的习俗
编纂/吴德珠
主播/蓝天
民间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常见的是吃粽子,插蒲艾,喝雄黄酒,还有划龙舟,让癞蛤蟆衔黑墨。
吃粽子、喝雄黄酒和划龙船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怀王的大臣三闾大夫屈原。
屈原为了国家富强,根据当时的形势,向怀王建议联合齐国抗拒秦国,他的建议遭到亲秦派怀王的儿子子兰和贵族们的反对,屈原为了国家的安危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犯言直谏,子兰和贵族大臣们非常讨厌屈原,就向怀王进谗言,怀王听信了谗言,就把屈原流放到沅、湘(湖南一带)。屈原在流放期间经常望着楚国的都城——郢(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他担心国家不久就要沦陷,悲愤交加,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和《怀沙》等爱国的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屈原担忧的事情发生了,秦军攻破了楚国,屈原看到祖国被人肆意宰割,痛心疾首,于五月初五那天,怀着一腔爱国的激情,写了绝笔《怀沙》之后,投汨罗江自尽了。

楚国百姓知道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的死使他们非常悲痛,那天天在哭泣,下着小雨,老百姓们纷纷来到江边,流着泪凭吊屈原。在江里的渔民们划着船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是不知道屈原的尸体在哪里。许多渔民在江里打捞了几天,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有一位渔民把饭团子投到江里,说是鱼虾吃饱了就不吃屈原的尸体了,其他渔民听了也把饭团子和其它吃的东西投到江里,岸上的人见了也回家取吃的东西往江里投。有一位老医生从家里拿来一坛子酒倒进江里,有人说,老先生,你把酒倒进江里做什么呀,屈大夫死了,已经不喝酒了。老医生说,这是雄黄酒,江里有一条蛟龙,它非常凶恶,会侵害屈大夫的尸体,蛟龙喝了雄黄酒,喝晕了就不侵害屈大夫的尸体了。

后来,人们想到吃食投到江里很快就被鱼虾吃了,就把吃食用东西包起来,缠上丝带,这样鱼虾就吃得慢了,这个办法很好,人们用多种多样的东西包裹饭食,发现青芦苇叶子最好,于是用它包成粽子朝江里投,因为屈原是五月初五投江的,所以后来人们每年都要裹粽子。
有的地方端午节吃粽子要自己亲手剥,为什么要自己亲手剥呢?说是“脱壳”,脱了壳当年就没有大的灾难了,因为从前上天的本意是人死脱壳,是神鸟喊错了。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年端午节没有吃到粽子,到家以后发现包粽子的芦苇叶子,他把芦苇叶子拿起来咬了几口,后来长出来的芦苇叶子每一张中间都有牙齿咬过的痕迹。

喝雄黄酒后来也成了端午节的习俗。蛟龙怕雄黄,蛇也怕雄黄,《白蛇传》里白素贞端午节喝雄黄酒,喝多了,头晕,上床睡觉,现了原形,许仙见了吓死了。白素贞酒醒了,恢复人形起来,发现许仙死了,到昆仑山盗回灵芝草熬药灌进他嘴里,他才活过来。活过来的许仙想起见到的白蛇,问陪伴在他身边的娘娘,你到底是人是蛇,白素贞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念念有词,把手帕扔出窗外,手帕化成一条白蛇游走了,许仙见了才去了疑。雄黄是一种很好的外用药,雄黄和麻油调和起来可以治疗蛇胆疮(又叫带状疱疹)。有的流动药贩子会用红砖头研成粉充雄黄卖,真雄黄要到正规药店买。

当年渔民划船打捞屈原的尸体,后来每年到了端午节人们就开始划船纪念屈原,再后来就发展成龙舟赛。
民间有的地方传说端午节包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船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也有说是纪念孝女曹娥的,但是大多数地方都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插蒲艾的习俗。插菖蒲与唐朝魏征斩违反天条的龙王有关(见《魏征斩老龙》),魏征斩老龙也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在门头上插菖蒲是为了纪念魏征,防止妖魔邪怪进家门。插艾的来源就无从查考了。蒲艾都是中药,有驱除瘴气的功效,“非典型肺炎”流行的那一年,农村里许多人家把蒲艾挖回家放在盆子里防止“非典”病毒入侵。

找癞蛤蟆衔黑墨。据说,端午节中午癞蛤蟆衔过的黑墨研磨出来的墨汁,可以用来配上咒语敬蛇咬,敬痄腮,敬疙瘩,效果特别好,所以,这一天盐阜地区很多人家在中午的时候,出门找癞蛤蟆。可是癞蛤蟆仿佛有灵性,都躲起来了。人们据此编了一个歇后语:“癞蛤蟆躲端午——躲一时是一时”,用来形容有苟且心里,躲避某件事的人。
现在黑墨几乎没有了,看病请医生,癞蛤蟆衔黑墨的习俗没有了。喝雄黄酒的习俗也淡化了。插蒲艾的习俗没有变,有的人家到街上住商品房,端午节还采蒲艾挂在大门外边的手把上。

吴德珠,盐城射阳人,大专学历,种过地,当过兵,教过书,业余写过新闻,教学论文,小小说,诗和散文在报纸,电台,刋物上发表,编著《咄咄怪事》一书出版。

蓝天,退休前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现为全民悦读辽宁.彰武阅读会会员。个人爱好,播音、主持、朗诵。喜欢阅读、悦诵、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