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半钟,记者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在深圳的两位瑶族朋友从深圳出发,驱车400公里,直达湘粤交界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参加这次机会难得的香歌堂活动。 广东瑶族普遍崇拜本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盘王,历经岁月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信仰,并有举行礼仪活动的经书。
据载有盘王节、还盘王愿、耍歌堂、挨担堂等重大祭祀节日和礼仪,结合歌堂等文娱活动,娱神乐众,有先生公、师公等主持礼仪活动的专职人员。排瑶各村寨遍设神庙。瑶族的盘王崇拜,是从原始图腾盘瓠崇拜嬗变而来。在演化过程中,深受汉族道教正一派天师道的影响。据清姚柬之《连阳绥瑶厅志》四《风俗》中记述:“瑶道合为教,亦有科仪,学优者,则延诸道为受”。同时,仍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有灵崇拜和巫术等信仰,又有民族共同始祖崇拜逐步向各自直系血缘的祖先崇拜过渡的多神崇拜。一个人由出生至成年,生、老、病、死都同这一信仰息息相关。然而,其原生的盘王崇拜为主体信仰的民族特色仍十分明显。
据史料记载,约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就传播到了连南,且已有瑶族居住,元代时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这里的瑶族,有过山瑶和八排之分。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称“瑶排”。他们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隋唐时期,其先祖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无常而得名。过山瑶则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湘桂迁徙到此,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瑶族聚集地。大坪镇牛水路村是连南排瑶“八排二十四冲”之一,房姓是连南排瑶最大的姓氏。据口语式家谱《房氏年命书》记载,其自南北朝时即有安徽淮南迁出,始祖系“清河堂下.淮南祖师”房法成九郎。法冷是房姓“大房”分支。法冷先祖乃三十九世房君法周四郎之子房君法向一郎,现散居大坪镇牛路水村,三江镇大龙村、内田村、涡水村大竹湾村,共339人。其中参与本次香歌堂捡法名、过九州族人113人。法冷家族上次举办香歌堂是在1990年12月,迄今30载。
香歌堂属耍歌堂中的小歌堂也叫“挨担堂”、旺歌堂,一般每隔18或20年举办一次,以家族为单位,在农历十月十六期间举行,是连南排瑶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香歌堂一般为期三天,带有成丁礼(捡法名)性质,主要仪式包括四项:一是“接公人坛”,即先把祖先偶像从盘王庙抬至设在本性或本房祠堂的临时斋坛,请先生公念经作法,举行“把堂”“收金”“收百善”“请公”“开光”“法蝶”“兵床”等仪式,告慰先祖、祈福未来;二是“过九州”,由先生公亲率本房人员围着代表九个州府的旗杆依次来回轮转,缅怀祖先流离迁徙、漂洋过海所经历的艰难历程;三是焚烧“封纸”竹笼、“开斋疏”,给祖先送财;四是请先生公将举办者的“法名”填写在呈给天神、祖先的《申疏》文告上。
香歌堂是瑶族人民传统的祭祖还愿、感恩祈福、敦亲睦邻的重要活动,具有祭祀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的价值内涵,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依然发挥着调适、整合、教化、交往等功能。根据活动要求,记者一行三人驾车径直抵达集结地点,步行来到山林内临时搭建的祭祀棚活动现场。按照香歌堂四项内容,跟踪拍摄,依次记录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歌堂盛世,我们饱覧了一次瑶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盛宴,参加了一场打道箓(度戒)的盛会。
在活动现场,我们与来此进行研考歌堂活动的连南县副县长房春华与政协主席李春益不期而遇,向他们请教了不少有关瑶族的民俗风情和介绍。
同时,也从负责连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歌堂头人小歌王唐买社海宁获得了瑶族香歌堂的不少信息,让我们受益匪浅。
编辑:余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