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质疑说开来
清悟子

随着电视、收音机的发明,并借助这样的工具我们实现了“不出户,知天下。”生命很多奥秘还在探索中,人自身有没有“感而遂通天下”的能力呢?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怀疑或质疑,是正常的。但有怀疑和质疑就应该去求证,否则这种怀疑或质疑就会伴随着我们的思想,成为一种成见,阻碍对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接受。我们的怀疑或质疑往往基于我们自身的认识系统和经验(包括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见解)来做判断的。对于超验的未知领域,以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判断的。因此不能主观设置认知屏障,轻率的加以否定。西方的哲学问题,通过科学在求证。中国文化的问题又要通过什么形式来求证呢?我们以《道德经》为例来进行讨论。对于不可见的,无形的事物,在第十四章和第二十一章进行了阐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纪。”和“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是如何知“古始”又是如何“以此”的呢?在第十六章中明确指出: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通过“观”获得对无形事物的认识。物、象、精、信的信息而且“甚真”。通过“观”,来认识归根复命。通过“复命”进一步知道永恒的意义,在没有知道永恒的意义的时候,一切都是“妄做凶”,从常(恒)贯通了:容、公、王、天、道、及没身不殆。因此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们自问我们的内心:知了吗?行了吗?做到了“至虚极,守静笃。”了吗?既然没有做到,我们的所有质疑或怀疑甚至否定又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用我们的知识体系解释不了,就否定?科学还有很多有待证实的未解之谜,我们谁轻易否定过科学的假设呢?比如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呢?西方某些哲学思想是通过科学来验证,借助外在的工具来实现。中国文化通过体悟内证来实现,将道理变成自身的智慧、德性和能力(能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老子实现了“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无为而成。”孔子实现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不逾矩而从心所欲。”为什么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总是有点隔岸观火雾里看花的感觉呢?因为我们没有将中国文化智慧融进我们的生命中,修到我们心里,体现在行为上。自然不会理解,也难明白: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的真谛。

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