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干劲十足,随着北方农业的发展,古镇鄚州一带的打铁业也逐渐兴旺起来。那时仅鄚州镇一条街上就有五六家铁匠铺。其中从业人数最多、传承时间最长、技艺最精湛的要属刘家铁匠铺。鄚州刘氏家族从20世纪初就从事打铁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子承父业,薪火相传已有五代,共30余人。他们的打铁技术纯熟,加工出的农具精细可手、经久耐用,深受周边农民的喜爱。他们的产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各种农具,如锨、镐、锄、镰、割草用的刀子,还有生活用的各种铁器,如菜刀、菜铲、剪刀、斧头等,还有建筑用的瓦刀、砖夹等,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打铁其实是个精细活儿,火侯的掌握,淬火的时间,捶打的力度都要靠经验和实践: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经验,再用习得的经验指导实践。打铁更是个辛苦活儿,每天守着一千多度高温的火炉不说,还要不停地抡动几十斤重的大铁锤反复击打烧得火红的铁件,俗话说,“趁热打铁”,打铁要的就是趁热,就是当烧得火红的铁件从炉火中被夹出,一放到砧板上,就要立刻抡锤击打,看那火星飞溅的场面,听那铁锤铿锵的声音,仿佛一场金戈铁马、你死我活的厮杀,煞是壮观,让人绝不敢靠前。打铁师傅们就是夏天也需穿着皮质的围裙,以防飞溅的火星灼伤皮肤。
打铁更是个良心活儿,捶打的次数决定铁器的韧度,加钢的多少和火的时间决定铁器的硬度,砂轮的打磨又决定着铁器的亮度和锋利度,哪一点都不可马虎,都不能偷工减料。铁匠师傅就是靠力气吃饭,靠经验吃饭,靠口碑吃饭。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打铁业也有了变化,吹风机替代了手拉风箱,电气锤替代了手抡大锤。铁匠师傅们终于可以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打铁的基本工序没有变高温噪声的工作环境没有变,精细加工还是要靠师傅抡动小锤反复击打完成,相比其他行业仍是更劳累、更枯燥。正是因为这些,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学习这行,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铁制农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小,于是古老的打铁业渐渐走向衰落。现在鄚州镇也仅剩刘家铁匠铺一家,但打铁在鄚州人的记忆里永远是一段英雄的传奇。
来源:王建中《古鄚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