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爱心传递
作者:戚玉珠
2019年是我国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我是希望工程的参与者。二十六年前的1994年,我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希望工程”资助了一名大安市偏远农村的一名失学儿童,帮助她完成学业,她叫李琳,家里一共五口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信中了解到,家里靠种地为生,爷爷奶奶常年有病,导致家庭贫困,1995年的暑假,我带上女儿坐了九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大安,下车后,李琳的爸爸赶着马车来接我们,走了30多里路来到她家里。
到家天已经黑了,一贫如洗的家,点着两瓦的灯泡,贫困程度可见一斑,我们给她带去新书包和学习用品,李琳特别高兴,把她背的书包拿给我们看,那只是一个布兜。第二年的暑假,我又把他们一家三口接到长春待了一周,带他们游南湖,去公园,看灯展,没出过门第一次坐火车的李琳大开眼界,走的时候,火车启动时,李琳和妈妈都哭了。时间长了,渐渐的我也就把这件事忘了。
二十年后的2014年下半年,女儿参加了长春市爱心家园举办的“献爱心 一对一”大型慈善活动,女儿也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当时我并不知道,回来以后告诉我,她的名字叫静文,孩子很懂事,在大型活动进行中,有一个环节是大家分享蛋糕,静文没舍得吃,分到的第一块儿给了妈妈,第二块儿准备给妹妹带回家,她只吃了一点点碎渣儿,看到这个情景女儿哭了。转年新年伊始,我们全家带上礼物和衣物,开了近两个小时的车,来到了静文的家,我看到被资助的孩子,孩子如名字一样,文静,静文的妈妈怀里抱一个小的八九个月大的孩子,身后站着一个三岁的孩子,还有两位老人,一家七口人,只有爸爸外出打工,勉强维持生活,炕上摆着是我下乡看过,七十年代农村用的老式家具。狭小的房间堆满了杂物,院子没有围墙。2016年初春,女儿正在重庆出差,静文的一个电话打过来,没说话先哭了,女儿知道一定是遇到了难事儿,静文说妈妈住院需要手术,家里拿不出来,女儿听后,只是说了句救人要紧,直接给医院打过去8000元手术费,救了她妈妈,也救了她们全家,朋友问女儿这钱还能回来吗?女儿说,当我给她的时候,就没想过需要还。
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女儿陆续资助了十三个贫困学生,除了每年给每个孩子500元的资助,还会定期买学习用品,衣服去看望或者邮寄过去他们,还把资助的一对姐妹接到家里过新年,当时的长春日报进行了报道。女儿不仅自己做善事,并且带动身边的五十多个朋友,加入到爱心家园,一对一帮助贫困学生。每次参加活动,我们都会带上女儿的两个儿子,让他们感受爱的传递,他们现在还小,等他们将来长大了,一定也能学着姥姥和妈妈的样子,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爱在延续,爱心在传递,爱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作者简介】戚玉珠,女 ,1957年9月出生,长春市人,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2007年退休。
自幼喜欢文学,2014年开始到长春老年大学现代文写作班学习,2016年加入长春市作家协会,2017年加入桑榆文学社。先后在中国作家网,长春日报,长春晚报,东方老年报,长春老年教育,桑榆文学公众平台等不同刊物上发表作品若干。
2015年被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文明办评为“长春好人”,2017年被长春市妇女联合会评为“最美家庭”,2017年被长春市老龄委精神文明办评为“最美长春老人”等光荣称号。2020年11月11日与桑榆文学社编委一起接受吉林经济广播电台直播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