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风度”到大唐奇观
——谈“书法史上的两大艺术发展高峰”
(文\周传训)
中国书法作为国学中的精华之一,从远古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和素有“石刻之祖”的“石鼓文”再到战国时的帛书、竹简,从秦朝的大篆、小篆到汉朝的隶书等等,其书法探索之路可谓悠久而艰辛。可喜的是,中国书法史的轨迹自从拐向了从“魏晋风度”到大唐奇观的浩浩坦途,才真正进入了中国书法艺术大变革、大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峰时期,才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书法艺术的质的飞跃。
先说“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文化的多元化,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奇特的文化景观,即“魏晋风度”。随着秦汉的篆隶字体逐渐衰废,而为书写更加实用的新字体所代替,而这种完全独立的字体恰到东晋时期已发展成熟,并达到书法艺术高峰。
是的,魏晋时期,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从而进入了书法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值得强调的是,隶书向楷书衍变,是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衍变过程,是由一个艺术群体共同完成的,他们共同创造了书法史上的辉煌。唐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孙过庭《书谱》在序中说:“夫古善书者,汉魏有钟(繇)、张(芝)”之绝,晋末称二王。”当然,这些群体代表人物,三国魏有钟繇、吴有皇象,晋有卫瓘、卫恒、索靖及“二王”等。其中,钟繇、王羲之的艺术实践终于完成了由隶书向楷、行、草书的过渡,并将楷、行、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和境界,开创了楷、行、草书发展的新阶段。
钟繇(同“由”),字元常,三国时魏国著名书法家。因魏封定陵侯,加太傅,世称“钟太傅”。他学习书法极其刻苦。相传他为了向韦诞学习蔡邕笔法而未得,韦诞死后,钟繇为了得到蔡邕笔法而竟然挖了韦诞的墓,才如愿以偿。他擅长楷、草、隶、篆书等字体,对楷书有创造性的贡献。楷书到了东晋,用笔已有方圆之分,然而钟繇楷书还带有波碟的隶书分披的笔意。其楷书代表作为《宣示表》。
魏晋时期书法名家还有,三国时吴国的皇象,他擅长章草、“八分”(汉隶中期称为“八分”书)和篆书,时人称为“书圣”,更有“一代绝手”之美誉。三国时魏国的卫瓘。他幼承家学,书学张芝。书法结体清雅俊逸,点化流美生动。西晋著名的书法家索靖,为“草圣”张芝胞姊之孙。索靖不仅擅长书法,而且博通经史,他继承“草圣”张芝而自成面目。唐孙过庭将索靖与张芝相提并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他擅长行书、章草。其《平复帖》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古代书法最古老的出自名家的作品。
说到“书圣”王羲之,世人皆知。因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为东晋杰出的书法家,成为中国书法的首个集大成者。他早年师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来又师法汉末“草圣”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他博采众长,法古而出新,尤其是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而为妍美流便的新体,确立了书法史上新的美学追求。王羲之“书圣”地位自唐朝确立以来,其书法便成为了书法史上永恒的经典而被视为正统,成为后世书坛的主流,影响至今而不衰。
其小楷代表作《乐毅论》,与钟繇小楷相比,端庄之外透着秀美灵动;与唐人小楷相比,则更富有生机和自然之美。此贴后人推崇备至,被列为大王楷书第一。
其行书代表作,当然是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了。此贴之所以称绝于世,关键在于其书秀逸清朗,洒脱到了极致。一点一画,尽显晋人神韵。此贴既有静穆中和之美,却又极尽变化只能事,如其中二十个“之”字,面目各异,姿态各具,充分体现了书者的高深的书法造诣。其真迹早就随葬于唐太宗昭陵,而传世的《兰亭序》为唐冯承素双钩廓填本。
大王草书传世作品皆为唐摩本,其代表作《十七帖》书法,虽为草书却不急不厉,从容不迫;字体多独立而少映带,且顾盼生情,气脉贯通,疏密开合,错落有致,温润中和,轻松自然;平和而内含刚健,灵动却不失静气,流美洒脱,尽显古雅之趣。
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东晋杰出的书法家,与其父并称“二王”,后世人称“大王”和“小王”。王献之因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他得到父亲悉心传授和指导,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后来学习“草圣”张芝,继承张芝的“一笔书”而有新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飘逸洒脱,“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英俊豪迈而饶有气势。
小王小楷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宋朝残佚,仅存十三行),清雅洒脱,超迈入神,充盈着秀逸散宕之美。点画刚健有力,瘦劲峻朗。小王草书《中秋帖》被誉为“一笔书”的典范之作,虽为寥寥二十余字,但上下映带,气脉贯通,潇洒淋漓,一气呵成,姿态生动,风神毕现,却无尘俗之气。
而书法发展到唐朝,由于在唐太宗的大力倡导之下,大王书风再次盛行,这是继梁武帝推崇大王书风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也从此奠定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不可动摇的“书圣”地位,以至于把王羲之推向了神坛。
的确,唐朝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出现了辉煌成就和繁荣局面。因此说,这一时期书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是书法史上继魏晋之后又一个发展高峰。
首先唐楷是继魏晋六朝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常言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因此,“唐人尚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初唐,先出现了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初唐四家”,又出现了中唐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改革大家,还有以小楷著名的钟绍京。
具体来说,“初唐四家”中的欧阳询,是初唐最富盛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大有清健峻峭、法度森严之特点,世称“欧体”。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简称《九成宫》),此作被清书法家翁方纲评论说:“以圆笔为性情,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之处,植根于篆隶。”
“初唐四家”中的虞世南,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他博学、擅长文辞,被唐太宗成为“伍德”: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其地位很高,影响颇大。其书法师从智永(隋朝书法大家,为王羲之第七代孙),继“二王”书风,笔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风神萧散。
“初唐四家”中的褚遂良,曾官至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其代表作《雁塔圣教序》。苏轼认为其清远萧散,超乎峻拔而柔美,达到一个新的境地。故而,其书法被称为“褚体”。“初唐四家”中的薛稷,官至礼部尚书,封晋国公。他习书褚遂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用笔纤瘦,结体遒丽。张怀瓘《书断》说;“薛稷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一半。”故而,世人称他二人为“褚薛”。
颜真卿,因封鲁郡开国公,故称“颜鲁公”,历经玄宗至德宗四代,“出入四朝,坚贞一致”,是德高望重的忠义老臣。擅长楷、行、草,尤以楷书最为著名,世称“颜体”。幼承家学,初学褚体,后从张旭学书而得笔法。他不步古人后尘,书法融篆籀笔意,又有北碑的拙朴严正之风,大气磅礴,雄强豪迈,形成了具有自由精神的新书风,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书风,是书法史上的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传世书迹众多,其代表作《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
小楷大家钟绍京,为钟繇后人,官至中书令,其代表作《灵飞经》,虽是楷书,却有着行书的流畅与飘逸。笔法纯熟精妙,笔画劲健爽利。结体匀称大方,工整婉丽而雍容舒展,活泼而不失精妙。
柳公权,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太保等,人称“柳少师”。他不仅以书法著称,而且以刚正著称,曾与唐穆宗谈论笔法,直言“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称为笔谏。其书法瘦劲险硬,筋骨开张,舒展爽利,撇轻捺重,横竖变化分明,转折提笔而有棱角。素有“颜筋柳骨”之称。其代表作为《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
唐代行书,其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李世民、陆柬之、怀仁、李北海、颜真卿等。其中怀仁、李邕、颜真卿行书最为后人称道。
怀仁,唐朝僧人,其行书《集王书圣教序》,虽为集字,但精彩不减。这归功于怀仁深厚的书法造诣和严谨的态度,才使得集字的点画气势、起承转合,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气韵以及美感特征。通篇清朗俊逸、平和简静,被康有为称为“位置天然,章法轶理,可谓异才。”
李邕,官至户部郎中,北海太守等,所以人称“李北海”,擅长辞章,精于翰墨。他学习王羲之而别开生面,在行楷之间,用笔峻拔凌厉而不失法度,具有笔力雄健、豪爽奇崛的风格,显然是融入了魏碑的特点。并且,他一改魏晋以来楷书书碑铭的习俗,而开创了以行书书碑志的先河。其代表作《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因此,李邕有“书中仙手”之誉,得到后世书家的盛赞。唐吕总《续书评》赞其书法:“如华岳三峰,黄河一曲。”明朝董其昌称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白《上李邕》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杜甫诗赞;“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
颜真卿不仅是楷书大家,更是行书大家。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此作是他为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季明所作的祭文草稿。此文通篇充盈着作者的悲愤之情,点化飞动,或凝重迟涩,或流丽遒劲,气韵贯通,自然天放,生花妙笔似有神助。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奋笔疾书,悲愤之情溢于笔端,飞墨间抒发着胸中不可抑制的对奸臣的愤恨和对亲人的哀思,全文无一字营造之意。可称为“以情著文,以情挥写”的典范之作。
今草自从东汉“草圣”张芝开创了“一笔书”的先河,又经“二王”父子的努力开创之后,唐代的草书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代表人物是初唐孙过庭、中唐有贺知章、张旭、李白等,中晚唐有怀素等名家。其中,孙过庭、张旭、怀素最为杰出。
孙过庭,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代表作《书谱》至今在书坛上熠熠生辉。《书谱》,现仅存上卷。是中国书法史上堪称“艺文双绝”的合璧之作,对后世影响巨大。此贴洋洋洒洒几千字,取法魏晋,不仅草法规范,笔法娴熟,一气贯注。用笔中锋侧锋并用,婉转流丽,遒劲爽利;偶尔间也有章草质朴的韵味,拙雅兼趣。
张旭,“酒中八仙”之一,每醉而后下笔作书,有时竟以头发代笔蘸墨作书,激情四溢,狂放不羁。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李白也曾诗云;“吾师醉后两三行,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其代表作《古诗四贴》,被苏轼称曰:“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怀素,自幼出家为僧,后为玄奘法师的门下。人送雅号“醉僧”。他延续张旭狂草精神而有创造性的发展,纵情于法度之中,求趣于法度之外。其代表作《自叙帖》,洋洋数百言,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
另外,唐朝书法理论家除了孙过庭之外还有张怀瓘和张彦远等。张怀瓘官至翰林供奉,他是把唐以前的书家、书史、技法等进行综合性著述的第一人。张彦远著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书法艺术资料总集《法书要录》。
总之,书法之道正从晋唐雄风一路延伸而来,已经成为当今中华国粹中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正如近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评论的晋人书法:“书为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同样,而今的书法已经成为国人的某种自觉行为和时尚,因为这是盛世之象。
最后,作为书法爱好者,笔者特吟绝句一首以抒感怀并以此作结:
魏晋书坛风度扬,“二王”一脉古来香。
大唐翰墨添锦色,盛世奇观代代强。

周传训,男,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山口村人,曾用笔名丑牛,艺号听虚斋主人。生于1961年1月9日。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毕业任教至今已有38周年。曾荣获“莱芜市教学能手”、“莱城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莱芜市“感动我们的‘十佳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积极投身人文教育研究和地方文史实践,多次被《莱芜市报》和《联合日报》及莱芜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
酷爱诗文与书法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专业一级二级(证书)、市评论家协会会员。诗词获北京诗词大赛金奖。诗文书法作品散见多种报刊杂志。著有诗文集《虚斋散吟》。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