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马蹄铁
高凯
看上去
是一匹马失去了蹄铁
其实是蹄铁失去了一匹马儿
失去了马背上的扎西
蹄铁失去了原野
失去了蹄印
和蹄声
而且是铁失去了蹄儿
失去了奔腾
鱼儿的眼泪我们谁也看不见
高凯
鱼儿不是没有悲伤
鱼儿的眼泪我们谁也看不见
鱼儿在江河湖海中哭泣
江河湖海奔流着鱼儿苦咸的泪水
鱼儿在鱼缸里默默落泪
鱼缸才浑浊不堪
鱼儿的眼泪我们谁也看不见
那是因为江河湖海只相信一点——
甚至包括浅浅的鱼缸
也深信不疑——
没有哪一个鱼儿敢跑到人世间
给我们泪流满面
一群牛在看宰一头牛
高凯
一头牛首身异处
浴血躺在自己的那件皮袄上
我看见了一头牛被杀
紧接着又在附近看见了一群牛
有人杀死一头牛给一群牛看
让我也偶尔看见了
一群牛和平时一样
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
我还看见:被剥得一丝不剩的牛
独自死得那么舒服
现场的悲哀是这样的——
一群牛只看见同伴被脱掉了皮袄
没看见同伴的死亡
自我的拗力
张炜
苏东坡的直谏,包括沉沦后回归田园、对于诗画艺术的嗜好、愈来愈深地走入民间、热衷于异人异事等,这些都是出于一种天性。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自我”。就是这种生命中的强大牵拉或推动力,才造就了这样一个苏东坡。这个“自我”是其本来质地,是基础、核心与源头。它本来就在那里,不曾偏移或丢失,所以一直顽强地吸引他、作用于他、固定他。它有不可抵挡的生命的磁性,将一个人紧紧地吸住。他的言行一旦与之发生冲突,或稍有松脱剥离,就会感到撕扯的痛楚,不可忍受。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自我的拗力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情状,越是敏感强大者就越容易被它牵引和规定,在行进中受制于它。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个体与客观环境往往不断冲突,并渐渐变得不可调和,愈来愈剧烈地破坏他与社会相对和谐的关系。出于理性的把握,一个人在生活中或有其他选择,却往往难以实施,最终变得软弱下来。可见“身”和“心”是一对矛盾体:心里要规避,身体却要趋近;本想疏离,另一种莫名的力量却要把人揪住。苏东坡屡次要求朝廷将其外放,这是理性的判断;但真正远离之后,他又渴望进入权力的中心。现实是残酷的,他最后要被迫走得更远,到黄州、惠州,再过海入琼,进入荒凉的蛮夷之地。
人生的不测与危厄,其中一部分源于自我的拗力,是它作用于生命的结果。它终究是一种神秘的、无法改变的力量。苏东坡在长长的迷途中不断感悟,有时对前路与后路似乎是清晰的,觉得自己正沿着一条隐隐的轨迹向前挪动,生命被其牵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是苏东坡的第一次沉沦,是他在惊魂未定之际在黄州写下的词句。“惊起却回头”,即看到那片灯火辉煌处,那个热闹而混乱的蜂巢,爱恨尽在其中。此刻他作为一只孤独的鸿雁,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从一个寒枝跳到另一个寒枝,依旧难以停留。在这个时刻,一个惊魂未定的、疲惫的生命多么需要一个支点、一处喘息之地。他在生活中何尝不想通融,许多时候也唯恐不周,但一切都无从弥补,作用有限。那个“自我”实在太强大了。违心是痛苦的,他最后还是不能委屈自己。在它的牵拉之下,诗人缓缓地、不可更移地走向一个目的地。
鹰飞得再高,最后还要落到地上。这是生命的隐喻。
关于命运,我们一直尝试用多种方法寻找答案,常常归于迷茫。它超出了我们的理性。谁使我们亏空,谁让我们偿还?仍旧不得而知。那些智者期望在离开之前偿还自己全部的账单,结算之路却十分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