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慧英,网名天涯,河北省肥乡人,1972年出生,1993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就职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发展和改革局。
--------------------------------------------------------------------

石 门 游 学 记
石门,即石家庄也,河北省省会城市,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等多所院校聚集于此,就读之少年数以万计。然余自幼学业不精,正当读书之年无缘就学于此地,颇为遗憾。 农历癸巳年七月间,因业务学习之需有缘在此小住几日,时日虽短,倒也多多少少弥补了年少时的遗憾。
此一行课业安排极为紧凑,每日上午八点半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半到六点,考试紧随其后,着实让人觉得紧张。若只是时间上卡的紧也就罢了,关键之处在于吾本学农之人,而先生所授之业务,无论热力学、电学或是其他,皆属工科内容。初听之,如坠云中雾里,不知先生所云。待慢慢耐心听过,方稍有开窍之感觉。参学之人百而有卅,年龄参差,水平不一,想来如吾这般耐心之人十之六七已是上限。每日上午下午,吾皆早早入得教室坐定,静待上课。及课上,听之,记之,或用手机录拍照之,忙忙碌碌,倒也不觉时间漫长。吾身侧二女子,石门本地人也,善言,课上课下皆言谈甚欢,吾曾侧目再三,二人竟浑然不觉。及至先生讲至考试重点之时,仍在窃窃,余再无可忍,遂言之“先生划定考试范围,汝二人且当禁声细听!”及告诫之时,于吾好处未过一二,却错过聆听先生之话语,细想来好生后悔。幸而先生反复讲述,再三强调,遂得以全部记录。又及考试之前夜,除机打之答案外,又一一抄写一遍作为备用,想来如吾等认真之人在类似学习之中当属不常见者。
求学五日,记录满满一本,当是不菲之收获。学习之地远离市区,住所之侧旁是远近闻名的石家庄植物园,课余时间多半到园中闲游,虽孤身一人,且早且晚仍不失游玩乐趣,更有两惊一喜待一一叙来。
初入园于开学报道当日,晚饭过后,趁植物园小门洞开,悄悄溜入之。入得园中,但见绿草连片,树木阴郁,怪石或坐或卧于草坪一角,小径蜿蜒而四通八达,两侧树木相对,绿叶互掩,树上归鸟婉转而啼,让人不禁心旷神怡。沿小路东行,右侧隐隐之建筑为吾之住所,左侧草坪之上假山石耸立之处,凌霄花攀援其上,叶与叶相覆,花与花交错,红红绿绿绿随风而动,心亦随之而动。本欲拍之,无奈心颤手抖,终不得其影像,甚憾之。
再又东行,远观左侧稍远处一建筑,弯曲之边缘层层叠叠而上,如同花瓣重重,虽有小路通达而至,念及天色渐晚,且广场之侧有一男子手持手机徘徊于路上,乃有心而不得行。及至正门处广场,流水潺潺,蓝天白云载一抹晚霞倒映其中,煞是好看。相机置于两侧平台之上,拍得数张小景,方稍得宽慰。从正门广场沿北侧道路西行,格桑花挨挨挤挤绽放于道路之侧,美不胜收。又往前行,一株大树参参立于眼前,藤条四垂,华盖亭亭。细看之,乃是人造仿古之树,不禁惊叹世人之聪慧。离此处,右侧有一小空地,赫然立有三两上尖下圆之雕塑,宛如童话故事中森林精灵之住所,让人笑从心中出。左侧有一湖面,湖边垂柳拂岸,水畔时有小荷丛生,突觉此景好似梦中常见,留恋良久。
游及此时,园中已然是暮色深沉,霞光早已隐落天际,环顾四周,一片片黛色丛林之处,鸟寂人声罕,恐惧之情油然而生,突然间竟不能辨出东西南北。闭目稳神片刻之后,按左右大体方位沿路标一路急行,一路寻找,始终未能寻得来时之路径。好容易觅得一片灯光璀璨之建筑,错以为该处即是住宿之所在,急顺小门出园,尔后才知判断有误,当即神情黯然,心情恐慌至极。院中路边遇一男士正在抽烟,遂大胆上前探听路途,该男士热情十分,却不是当地人士,只知吾之住所在东侧,却不知何处有捷径前往。路人提议之下,沿路出该住所大门,熟悉之景色欣然扑面,方知当时所在之处与吾预定之住所仅一墙之隔,顿觉神清气爽,心情霍然开朗。
回至住所,将所拍之照片于电脑之上一一细细挑选,上传至空间,功课完结之后夜已过半。欣喜之余,为先前之慌乱心中尚有些许郁郁,暗下决心,第二日晨起定当再行原路弄清方位。
及第二日晨,收拾停当出得房门,西望庭院中通往捷径之小门洞开。站立门口探视,发现昨日苦寻之出路竟与住所仅只有一排低矮栅栏相隔开,心中五味杂陈。
再入植物园为寻荷而行,已无首次入园之盲目与仓促。辰六时许沿小门出住所,西行、北转、东拐,过小门、入园……皆为轻车熟路,园中人迹罕见,间或偶遇三两行人,互望而不识,各行其道而去。沿路北行不足百米,有一小桥,立于桥头东望,丛林之上红日冉冉,霞光环绕,丛林之下水面波光潋滟,湖畔数丛粉荷挺立,皆为入境之佳景。寻捷径近湖畔,虽脚下草木缠绕且不时与蛛网相撞,难挡寻景赏荷之欲。此处拍得亭亭之粉荷小照若干,已上传至空间,不一一赘述。
离湖畔,至花钟广场与大钟相对,原当只是一景,细观方知此钟计非摆设之物,喜而拍之。再前行,路口交错处见写有“观荷台”之路标指向左侧小径,遂沿路前往。走约三五十米,眼前突现一片湖光水色,眼见各色荷花各种姿态在晨风中摇曳,欣喜之情一时难表。
夏末初秋,荷塘中花之姿态繁多,单瓣者俏丽中透其高洁,满心者优雅而不失其本,下有荷叶如碧裙随风婆娑……吾生于平原旱地,少有机缘常驻湖滨水畔,晨间近观可遇不可求之美景,其情自妙不可言。再观荷塘之中,未绽之小荷饱满直挺,如懵懂之孩童;初绽之花蕾微露其蕊,若含羞之少年;怒放之荷花蕊与青蓬同现,似妩媚之少妇;再有其后者,或花落黄蕊垂似而立之青壮,或蕊落莲蓬独立如不惑之人,长成之莲蓬或绿或黑如人生之中年至垂暮,莲子或深藏其中或落入荷塘如丰硕之实尽在囊中,凡此种种,皆引人遐想,吾深感赏心悦目之余,再三揣摩《爱莲说》中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语,亦觉其毫无虚夸,而后人“荷花堪比真君子,无怪前人说爱莲”之言更是由衷之叹。
荷塘路径悠远,木质曲廊婉转迂回,一日之晨竟不得览其全貌。次日晨起仍直奔荷塘而去,沿曲廊盈盈前行,身边花香袅袅,脚下水波粼粼,远处小桥与倒影相映,又是一番景致与心境。行至半路,忽见身旁几枚荷叶乱颤,驻足细寻,见一毛色灰褐相间水鸟游于其下,想来这田田荷叶之中必有水鸟之乐园。再奔湖心而行,已至曲廊回折之处,亭台水榭数间皆曲檐高挑,木质长椅横于其内,红灯成排垂于檐下,若此时有一白衣古装妙龄女子手持白莲,笑靥如花袅袅立于亭中,乌发簪钗修饰,裙裾随风飞扬,定当疑为荷花仙子再现。为补文笔差池,网上搜得数段荷花来历之传说,多与爱情或惩恶扬善有关,吾宁愿相信这绝美之花是天仙为拯救世人疾苦撒落凡间之珍珠,茎、叶、花、实皆有其用,仙风傲骨赏心悦目。
晨时,花间少有游人,但却常有醉心摄影者徜徉花海,取景时有立、有坐、有蹲,更有甚者匍匐于小路之上,沉醉之情跃然于表,与之相比,吾当是区区之小巫,然爱花之意应不相上下。此为入园之喜,至今回味清晰如昨。

荷塘之景每日留恋良久,其情不必复加言表。园内其余小景,亦于日日游走间尽收眼底。竹园小径曲折蜿蜒,满目苍翠沿路相望,适于听风。微风起时,竹摇影动,细碎竹叶唏唏嗦嗦似耳畔低语,期间偶尔夹杂鸟雀婉转回音,自是让人忘却红尘俗事之清幽之地;薰衣草园地势起伏如波,盛开之花,远观似一片紫色云雾欸乃于地表之上,近看枝枝自成一体,蜂蝶穿梭游曵其间,加以四周五彩之美人蕉相衬,让人如进入梦幻之境;银杏林立于僻静之处,枝干挺拔而隽秀,扇状叶叶脉清晰,一叶、一枝、一株、一林,皆美不胜收,若是深秋时节,满树金黄随风飞舞时行于其间,当有另一番妙趣;而碧桃之果长挂于树引飞鸟择而啄食、睡莲静卧于池中展叶戏波等状,已是园中常见之景,不足为奇。
植物园中红柱长廊颇多,皆有凌霄花攀援缠绕其上,红花三五成簇竟相怒放,其状令人感叹。吾虽亦觉其美但却始终赞不由衷,盖因年少懵懂时读舒婷《致橡树》所至。吾所见之藤类植物甚少,能称其名者仅紫藤、葡萄两种,紫藤花开时若瀑布高悬,令人叹为观止,葡萄花开之时平淡无奇,果实成熟时秀美之姿尽现,乃吾之所爱。然今细想,植物之生存,无论是菌是蕨、是花是草、是藤是树,自是亿万年时光择选之果,物竞天择,皆有其道,适者生存乃不变之理。前段曾阅得一文,言及人生若植,花开不在一朝一夕,厚积薄发终有花开如锦之时,纵然一生只叶无花,成为荒漠胡杨亦是一奇,每念及此,更觉观景之时当常怀感激之情,为每一叶之繁欣喜,每一花之绽喝彩。
吾原本学农之人,对花草树木植物自有几分爱恋,植物园中物种丰富,吾能辨其名称者甚微,水边剑叶白花者,青青白白中透露小清新之意,网上搜寻多时得其名曰“茨菰”,湖畔叶细狭其间有棒状穗实者,柔弱中又略显阳刚之气,乃是年少时熟知却不常见之“蒲草”,更有小叶如柳,花紫状穗之植物伴荷而生,其状亦美,然至今不得其名……回顾当年之所学,不足九牛之一毛矣,甚是惭愧。
此番游学,有机缘向师长或前辈学习工作之道,有机缘结交新友小聚故知,有机缘重温当年就读于校门内之旧知,或静或动皆有所获,与古人所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不约而契,日日坐于室中所悟之道窃不可与之同语。道理之深,尽在其中。
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图片来自作者提供,音乐来自网络。投稿请关注公众号“当代作家文学”。联系主编:13887114238